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禮遜學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禮遜學堂是近代中國第一座傳播西學的學校。1839年,由英國人溫施娣和美國傳教士布朗在澳門開辦。同年11月4日正式開學。西學課程全部採用英文課本,用英語教學。[1]

學堂歷史

1818年馬禮遜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華書院當時蓋得相當有規模,類似大學,以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為目標,是中國第一所洋學堂。該校也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以培養中國的教牧人才。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馬禮遜曾任該院牧師。1825年,該校開始招收女生。傳教士在中國辦學,為日後創辦基督教大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是一種跨文化的教育事業。

馬禮遜學堂,澳門早期傳播西學的新式學堂。

1834年8月1日,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突然得急病去世。1836年在英鴉片商查頓(William Jardine)和顛地(Laneelot Dent)等人倡議和組織下,成立「馬禮遜教育會」,從英,美募資金,每月向郭士立(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夫人溫施蒂(Wanstall)提供15英磅的資助,在其主辦的女子私立學校中附設男塾,作為馬禮遜學校的預備。1839年11月4日,溫施蒂關閉其所辦之女子私立學校及男塾後,同應邀前來的美國傳教士,耶魯大學畢業生布朗(Samual Robbins Brown)在澳門辦起了中國第一所西式學堂「馬禮遜學堂」。地點在澳門半島沙梨頭附近,由布朗任校長。

最初招收6名學生讀書,是一所為基督敎傳敎而創辦的「洋學堂」,為三至四年制,課程有英語,漢語,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地理,音樂,美術等。課時安排半天讀漢語,半天讀英語。

許多中國近代的思想家和技術人才就是在這所學校里培養出來的。例如近代改良思想家容閎和中國近代第一位著名西醫黃寬,就是馬禮遜學堂的高材生,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代到歐美留學的留學生。1842年11月1日,學堂由澳門遷至香港。1849年停辦。

發起者

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是西方派到中國大陸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他在華25年,在許多方面都有首創之功。200年前,他編輯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漢字典——《華英字典》。他還第一個把《聖經》譯成中文,以自己的醫學知識在澳門開辦了第一個中西醫合作的診所。他展開了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宣教歷史。

1782年1月5日,馬禮遜出生於大不列顛島北部的小鎮莫佩思的一個貧僱農家裡,在他之前已有七個兄姐,他排行最小,家境極為貧困。

馬禮遜年青時在學校就讀醫學,知道神感動他前往中國,所以1804年便申請成為一名傳教士。從那時起,馬禮遜開始自學中文,並修習天文及醫學。因為他深知當時清朝並沒有開放,不具有傳教的自由,想要進入中國要有其他的切入點,而醫學和天文是當時西方較先進的方向,因此他希望接着這個做為交流的媒介以順利進入中國。

開設中式診所

1820年馬禮遜在澳門開設了一家中式診所,聘請中西醫師,以免費醫療服務作為傳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設一家眼科醫院。六年以後,又在廣州開設了一家眼科醫院,眼科醫生聘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師擔當。

人物紀念

1834年7月30日馬禮遜病倒在床,到8月1日晚10點鐘逝世,享年52歲。遺體就安葬在澳門前東印度公司的墓地,安葬在他的前妻瑪麗身旁。為了紀念他,澳門興建了著名的馬禮遜教堂,它位於東方基金會新會址邊的永久墓園內,墓園中安放了五十個英國及美國人的墓碑。 馬禮遜教堂的門窗為別致的拱形設計,門前亮着很有特色的小圓燈,教堂內只有十張長椅,頂部保持着年代久遠的屋樑、屋椽以及兩台長吊扇。四周的環境清幽脫俗。曾於1922年重修, 是澳門最古老的基督教傳道所。

視頻

馬禮遜學堂 相關視頻

西方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最先將石版印刷術帶到了中國
香港大學舍堂介紹視頻——馬禮遜

參考文獻

  1. 中國近代教育之教會學校,無憂文檔網,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