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橋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馬橋天主堂位於閔行區馬橋鎮東街隸屬天主教上海教區,是一座比較古老的教堂,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160年前,馬橋最早的一座小堂位於現在的馬橋鎮星星村陳家塘。由於教友人數增多,1850年由姓陳的等教友捐獻田地,及其他教友籌集資金,為建聖堂打下了基礎,在1857年開始建大堂,取名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有本堂神父常住,管轄馬橋地區10多座小堂和現在松江區的車墩鎮地區4座小堂。當時馬橋天主堂下轄有:高家堂、楊家堂、茭門堂、忠心橋堂、東陳堂、顓橋堂、東瞿堂、劉家堂、顏家堂、高尼巷堂、北橋堂堂口等,開展教務活動,故又稱馬橋天主堂為公堂。1905年擴建七間平房及小屋,1931年又建男生學校,取名達義小學。1932年建女生學校,校名為達德小學,1918年建造二層三上三下樓房,現今為神父樓)當時馬橋天主堂規模宏偉,教務工作很是興盛。1959年,馬橋聖堂因眾所諸知的原因聖堂受到衝擊並被迫停止了教務活動。聖堂被上海市食品公司作為倉庫。文革中聖堂鐘樓被全部拆除。1978年落實了宗教政策,1989年11月21日正式復堂。1994年建造叻4層1頂的鐘樓。修復到目前為止共有建築面積為1084個平方米,占地面積為2071.92平方米,折合占地3.12畝。

復堂後,經過了20多年的風霜雪雨,聖堂屋頂多出滲漏,雖經多次修繕也無濟於事。經堂區申請,主教批准教區房修組於2010年7月動工按原樣修建,加上教友奉獻資助,經過4個多月的施工,聖堂面貌一新,12月4日開堂。馬橋堂區現有3000多人。

馬橋天主堂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歷任本堂神父有:劉建澤神父、張維屏神父、曹崇德神父、錢守璞神父、傅勝藍神父、張志遠神父、沈宗熙神父,現任本堂任建文神父。

歷任本堂:劉建澤神父、張維屏神父、曹崇德神父、錢守璞神父、傅勝藍神父、張志遠神父、沈宗熙神父

現任本堂:任建文神父。

交通路線:乘地鐵1號線至莘莊轉5號線到北橋站下在北松公路乘莘金線、莘松線、滬金線,松閔線到馬橋。閔行可乘閔馬線到馬橋

教堂簡介

彌撒時間

彌撒時間:主日7:30 平日6:30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