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戲,是雜技門類之一。原指人騎在馬上所作的表演,現為各種野獸、馴禽表演的統稱。指以馴馬、馬上技藝、大中型動物戲、高空節目為主,包括部分雜技、魔術和滑稽等的綜合演出,多在大型場地(馬戲院、棚、體育館或廣場)的馬圈中表演。有演員指揮動物表演各種技巧動作或演員在動物身上作各種技藝表演等形式。
廣義的馬戲也包括雜技在內。馬戲有時也與雜技通用。馬戲一詞在中國,初見於漢桓寬的《鹽鐵論》。古代馬戲專指馴馬和馬上技藝。現代狹義馬戲專指馴馬和馬術。
2008年,馬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基本介紹
馬戲,起源於中國的漢代,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指掌握一定技能的人騎在馬上進行各種動作的表演。到了近現代,馬戲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馬上項目外,相繼增添了幾十種動物參加的雜技表演。因此,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在汴河的南岸,有一座孤零零的阿靈王墓。相傳秦始皇統一天下,其內侄阿靈受封於此建立阿靈王府,後城池沉陷,成為一片荒草湖灘。唐肅宗至德元年,運糧欽差慶見為了方便運糧,便在此開挖了一條運糧河。因河邊多生蒿草,故取名蒿溝。運糧帶動了商貿,千年以後,這裡成了埇橋(埇橋屬於安徽北方的宿州市,此地以盛產中國四大名燒雞之一的符離集燒雞著名)馬戲藝術的發源地。
漢代
馬戲,又稱戲馬,在我國歷史悠久。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就有「馬戲斗虎」的記載。這時期,馬戲的伎藝之一叫做「騙」,騙字,《漢書》注稱為「戲馬之術」。
三國
《三國志·魏志·文昭甄皇后傳》「後三歲失父」。裴松之注引晉王沉《魏書》:「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
唐代
唐代,馬戲表演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其中「透劍門伎」尤為精彩。「透劍門伎」就是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劍,間隔分成幾級,有如房椽,寒光閃閃,使人望而卻步,表演者駕乘小馬,奔騰跳躍,飄忽而過,人馬無傷。宣武軍有一小將善為此伎。不幸的是,這位小將在一次表演「透劍門伎」時,忽然風起馬驚,失序觸劍,「人馬皆斃於刃下」。
宋代
到了宋代,馬戲伎藝更為成熟,表演技巧。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給皇帝表演馬戲時,就有引馬、立馬、騙馬、跳馬、倒立、拖馬、飛仙膊馬、鐙里藏身、趕馬等多種多樣的馬上功夫。
清代
清代馬戲,又有新的創造。咸豐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觀看馬戲表演。此時,馬戲表演者大顯身手:「有一足立鞍鐙而馳者;有扳馬鞍前行而並馬馳者;有兩人對面馳來各在馬上互換者;有甲騰出乙雇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做「中國皮影」。後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
西方馬戲傳承
西方馬戲起源於古羅馬競技場。據記載,1768年,以表演馬術為業的英國退伍軍官阿斯特利發現,藉助於馬轉彎時產生的離心力,立在馬背上表演不會摔倒。於是,他便開辦了圓形跑馬場,這便是近代馬戲的開始。
其實早在菲利普·艾特雷馬戲團創辦前,各項現今馬戲團上演的戲碼都已經有最雛型,只是並未有人將它整合規劃成一個完整的演出,直到被奉為馬戲團始祖的菲利普·艾特雷的出現,才有一個整套且較為緊湊的演出,而不再是各自為政沒有組織的單一節目表演。
菲利普的馬戲團也是第一個將場地建造成圓形,不僅讓觀眾可以從任何一個位置上清楚看到演出者的表演,同時他還為馬戲場加蓋了屋頂,馬戲團的發展也堂堂進入了現代史。
如今,馬戲表演加入更多現代元素,尤其是在環保意識下,一般聽到馬戲表演即會想到的動物表演已漸漸式微,同時現代娛樂活動的多元發展,如何以新的表演內容吸引觀眾成了現代馬戲團最大的考驗。
大馬戲的成就
「俄羅斯國家大馬戲」一直是世界馬戲表演領域的佼佼者。從「蒙特卡羅國際馬戲雜技比賽」到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俄羅斯國家大馬戲」永遠是世界各頂雜技、馬戲大賽的最高獎和金獎的「長勝將軍」。俄羅斯國家大馬戲團中有眾多聞名於世界的優秀演員,他們是俄羅斯馬戲雜技界的精華,馬戲舞台上的大師和馬戲界聞名於天下的巨星。如:伏爾尚斯基的高空鋼絲、明爾德諾夫的快速馬技、依格納多夫的雜技、鮑索夫的空體操、高爾尼洛娃的「騎象巡遊大地」的精彩特技,切爾尼葉夫斯基雜技演員們「金色小丑」與「金色大獅」獎得者,阿斯哥立—扎巴西尼和埃德加爾——扎巴西尼兄弟倆的馴獅、虎和馬上雜技,費拉多夫依萬諾夫馴熊等等都是國際馬戲節上的獲大獎節目。無論是在蒙特卡羅、巴黎、中國、布達佩斯、華沙····「俄羅斯國家大馬戲」都是馬戲觀眾最愛的明星。
俄羅斯馬戲大師的演出吸引着全世界的巨大興趣,哪裡有俄羅斯大馬戲,哪裡就有他們在獲獎,受到廣泛讚揚。稱他們是「俄羅斯馬戲偉大的典範」、世界馬戲最著名最堅挺的「。
視頻
馬戲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搜狐,200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