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志斌 | |
---|---|
馬志斌,五台山居士(義智),1957年出生於河北趙縣,研究生學歷。自幼愛好書法,現為河北省書法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河北省書協會員,河北省金融學院兼職教授。多年臨習「二王」筆法、筆勢,並臨摹宋趙佶之瘦金書。擅長行草和榜書。研究的方向是瘦金書與《聖教序》筆法的結合,追求自己的風格。
個人經歷
1957年出生於河北趙縣。男,漢族;
1974年高中畢業並參加工作,先後任通訊員、縣科委資料員。
1979年考入河北財金學校(現河北金融學院)金融專業讀書。
1981年畢業分配到中國人民銀行河北省分行工作;
1983至1994年先後任中國人民銀行趙縣支行副行長、黨組成員;中國工商銀行趙縣支行行長、黨組書記
1994年始,先後任人民銀行石家莊分行副處級調研員;石家莊城市信用聯社籌備組副組長;石家莊城市合作銀行、石家莊市商業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
2007年離崗後專攻書法。現任河北省書法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河北省書畫名人公益聯盟副主席。河北金融學院兼職教授;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個人事跡
向五台山捐贈書法作品
2012年7月8日向五台山捐贈書法作品個人捐贈30多件。
長城網7月13日訊(席亞楠)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河北省書法文化研究會向山西省五台山佛教聖地捐贈書法作品1600件。7月8日,在五台山竹林寺舉行了捐贈儀式。
發表論文
2012年發表論文:文化是書法的靈魂
文化是書法的靈魂 · 馬志斌
要弄明白文化是書法的靈魂這個問題,必須先從書法說起。「書法」一詞最早見於宋梁間著作,如南齊王僧虔論謝綜書「書法有力,恨少媚好」;宋虔和論二王書「桓玄愛重書法,每宴集輒出法書示賓客」。可見,書法的文化精神已觸動了當時人們的心靈,視書法已不再是單純表達語言的工具了。但是,現代一些著作對書法理解淺表化了,如1931年出版的《中國文藝辭典》中說「所謂書法即寫字用筆的方法」;1979年出版的《辭海》釋為「指用毛筆寫字的方法」。就連復旦大學的《大學書法》也解釋為「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線條造型藝術」,等等。之所以這些定義對書法只從技巧層面去理解,是因為它沒有看到,漢字在被宣紙、碑板等載體所承載的同時,它本身也是一個載體,成為書法表現的形式對象了。書家在書寫它時,就被寄託、灌注了豐富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文化。所以,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是書家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軟筆線條藝術在宣紙、碑版這一載體上有機地表現出來。顧名思義,書法中的「書」,指書寫技巧的層面,「法」既有書寫中的「法度」的掌握,又有書法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所以,書法是一個文化的綜合體。
文化是人類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積累的成果和成就。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化人」。王岳川先生說:文化價值的主要功能是表達心靈境界和精神價值的追求,反映生命的時代本質特性和走向未來之境的可能性。縱觀中國漢字演變和書法史,漢代時就已把單純「寫字」升華到很高的境界之中,愈往後賦予她的涵義就愈深刻。漢楊雄曰:「書,心畫也」。宋蘇東坡論書時說「聊寓其心,忘憂晚歲」.清劉熙載在《書概》中說:「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還說:「筆性墨情,才學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這就強調了人的思想、性情,是書法中最重要的。由此可見,古人已實實在在把書法從寫字層面置入到文化的視野中了。如東晉玄學與佛學廣泛傳播,成為當時的主要思潮。士宦子弟、文人雅士俱深受影響。他們雅集高論,放浪形骸,蔑視禮教,張揚個性,追求自由。並努力從真率性情中發掘人生的意義。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浙江會稽蘭亭,為41位名士的詩集所作的序,成為令人神往的書壇佳話,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它所浮現出的沖和恬淡之美令後人無法企及。這種無形之美是來自書家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對自然現象的理解。難怪顏真卿說;「夫書道之妙,煥乎其有旨焉,字外之奇,言所不能盡」。顏氏也強調了真正的書法功夫在字外,人文修養,道德情操那些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其侄顏季明在安史之亂中殉難後,他扶思郁慟,悲憤交加,血淚並涌,國衰親亡之痛不勝其悲,便揮毫縱橫,一瀉千里,寫出了千古絕唱並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此書妙就妙在顏氏直瀉真情而忘我為書,其悲鬱天成之美躍然紙上。
由於中國書法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才有了中國書法幾千年的經久不衰,並愈來愈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根源所在。也正因為此,在中國歷史上才有東晉「二王」、唐宋「八大家」等建造的舉不勝舉的歷史豐碑。他們的功績不僅有令後人敬仰的品德與才情、興趣與審美觀綜合素質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向深層次的發展。據了解,我國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碑帖研究專家、著名書法家卜希暘教授,在上世紀末率先提出「書法文化」這一命題,在兩位先生主編的《書法文化教程》總序中,對書法與文化的關係論述地十分精妙:「『書法』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離開了文化的支柱他將只剩下一具毫無生機的軀體。書法只有在充滿了勃勃生機、切實而壯麗的文化蘊含條件下,才有可能在歷史上閃爍出她的藝術光輝」。並經過這些有識之士的摸索,在當今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時期,書法文化終於成為了一門學科。
綜上所述,書法是文化的書法,其歷久彌新的生命力,來源於「文化」這個靈魂。它不僅是對個人氣質、風格與學養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至高無上的文化承載、精神承載和歷史承載。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加深對書法的理解和書法實踐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對於書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公益活動
關愛失聰兒童」慈善拍賣活動
2013年4月3日上午,河北長城網在「善行河北,關愛失聰兒童」慈善拍賣活動中,拍出作品其善款全部捐給了石家莊佳音語訓中心。
拍出作品展示: 河北省文化名人公益聯盟成立
馬志斌為《做文化雷鋒 河北省文化名人公益聯盟》成立大會捐贈作品[1]
歷史名碑龍藏寺碑複製記
2011年12月26日—27日,我會有幸邀請首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碑、帖研究資深學者,著名書法家卜希暘、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長、著名書法家、書法評議家趙鐵信。一行來石傳授書法文化。之後,卜、趙二位專家異口同聲地要求去正定隆興寺看龍藏寺碑。27日下午,天下着鵝毛大雪,在我會會長張樹民、副會長馬志斌、趙海兵陪同下卜、趙一行來到正定隆興寺觀看龍藏寺碑。該碑經過1400多年的滄桑,碑面滿目瘡痍,風化、破損,完全淹沒的字數達362個。部分破損字跡達500多個,連碑栿的龜頭部分都掉了。看到此狀,大家心情很沉重。卜希暘老師感慨地說:龍藏寺碑是隋代所立,是中國歷史名碑。碑文書法藝術,是唐楷的直接繼承,即沒有龍藏寺碑,就沒有唐楷。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風化破損如此嚴重,使我深感遺憾!張樹民會長說:按文物法相關規定,不可以榻片,即使榻了,其價值亦大打折扣了。我會複製龍藏寺碑可否?卜、趙二位專家興奮的說:那價值太大了,複製成功,你們就是傳承書法藝術,書法文化的功臣!
關於龍藏寺碑
龍藏寺碑,立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它不僅記載了隆興寺的始建,具有史料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被譽為「隋碑之冠」,視為「隋朝第一碑」。原碑無書丹人姓名,據歐陽修《集古錄》雲,指名為張公禮撰。據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載:「龍藏寺碑並陰,張公禮撰並書,開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興寺。」
龍藏寺碑碑通高3.15米,寬0.90米,厚0.29米。碑文楷書30行,行50字,凡1500餘字。碑為龜趺。碑額呈半圓形,浮雕六龍相交,造型別致,刻工精細,具有隋唐蟠龍的古樸風格。碑額楷書「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15字。碑陰及左側有題名及恆州諸縣名,分5截30行,行字數不等,亦為楷書。其書法瘦勁寬博,方整有致,具有生澀古樸之美,古拙幽深之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頌曰:「《藏龍寺》足繼右軍,皆於平正通達之中,迷離變化而不可思議……遜其淡遠之神,而體勢更一。」
個人作品
楷臨柳、虞、褚和「瘦金體」;行草主「二王」,兼涉多家法帖。擅行草和榜書。有位書法評論家稱「其書風或飄逸清新,或厚重樸拙,風格獨樹一幟!
書法作品
(1)、孝、悌、睦、姻、任、恤、忠、和摘自北宋《大觀聖作之碑》,該碑是朝廷提倡興學辦教育的詔書,這八字是當時對仕人要求的「八項準則」。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 ↑ 做文化雷鋒 河北省文化名人公益聯盟成立. [201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