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可羅尼企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可羅尼企鵝,又稱長冠企鵝、通心麵企鵝,企鵝家族中冠企鵝屬的一種,與皇家企鵝親緣最近,馬可羅尼企鵝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企鵝,當前共有2400萬隻。成年馬可羅尼企鵝身高約71厘米,重約5-6千克。馬可羅尼企鵝擁有很強的潛水本領,但不會飛行。每到夏季時,成千上萬的馬可羅尼企鵝會游到南極海中,在布滿岩礫的小島上交配、繁殖。主要以磷蝦為食,也捕食魷魚和小魚。分布於南非南美西部以及南極洲沿岸。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企鵝目

科: 企鵝科

屬: 冠企鵝屬

種: 馬可羅尼企鵝

分布: 南極半島及亞南極區

身高:51-77厘米

體重:3.2-6.1公斤

食性:主要以磷蝦為食

繁殖:每窩產蛋兩枚

習性:潛水本領強、有攻擊性

外形特徵

馬可羅尼企鵝體重在3.2-6.1公斤,身高在51-77厘米,雄性體型明顯大於雌性,但雄性翅膀較小,頭頂部有黃色的較長羽毛,眼睛為紅色,腹部、胸部和尾部呈白色,頭部和臉頰呈黑色或深灰色,背部呈藍黑色。幼鳥缺乏優雅的頭冠,眼睛棕色,體羽和鳥喙黑色。前肢發育成為鰭腳,適於划水。具鱗片狀羽毛,羽軸寬而短,羽片狹窄而密集,均勻分布於體表。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起,內含有多脂肪的骨髓。尾羽短。跗跖短,並移至軀體後方。跗間具蹼。上嘴的角質部由3~5個角質片組成。舌表面布滿釘狀乳頭,適於取食磷蝦和魚類等。

生態習性

馬可羅尼企鵝在海上漂泊數月後,會上島聚集成群,繁衍後代。每年都會返回到同一片繁殖區,而且經常會返回同一個巢穴,甚至通常都會尋找去年的伴侶。有雙強而有力的腳,因擅於跳躍進出而得名,倘若有其它生物企圖接近,它們會毫不客氣地用堅硬銳利的喙展開攻擊。馬可羅尼企鵝一般選在陡峭的山地地面上做窩,經常要從海邊穿過碎石行進數百米才能到達自己的巢穴,所選之地通常沒有鳥類或鳥類很少。和所有企鵝一樣,馬可羅尼企鵝擁有很強的潛水本領,但不會飛行。馬可羅尼企鵝主要以磷蝦為食,也捕食魷魚和小魚。

生長繁殖

通常在亞大西洋地區繁殖。成鳥在十月下旬到達繁殖,在十一月初產卵。它們的巢是由岩石中的泥土或碎石中發現的碎屑製成的。可能會在成千上萬的龐大鳥類群中聚集。通常築巢在石塊間的空隙或陡峭岩壁上的洞穴中,繁殖地會很嘈吵。跟所有冠毛企鵝一樣,它們會產下兩枚卵,當中的第一枚卵較小,生存機會亦較渺茫。卵在33-37天後孵化。雄性育雛並保護雛鳥23-25天,雌性則每天帶食物。孵卵和哺育由親鳥輪流負責,但雛鳥長至約兩個月大時,父母便要共同出海才能滿足小「大胃王」的食慾。 成年雌性馬可羅尼企鵝5歲達到性成熟,每年繁育一次,繁育季節不定,但同一個種群會在同一時間進行繁育。孵化大約需要5個星期,孵化職責分為三班,每班時間大致相等。父母雙方在卵生成後,雄鳥先行孵化後第一班,雌鳥單獨值第二班。當雄鳥返回值第三個班次,雌鳥出海,並不再返回,直到孵出小企鵝。在孵化期間馬可羅尼企鵝總是在白天上岸。有時雛鳥孵化後一個星期才可能等到第一次進食。雛鳥在這個階段每次的平均膳食約200克。隨着小企鵝的成長,需要更多的食物來維持增長。企鵝雙親從捕食區到達巢址的距離最少要40公里。隨後企鵝群中的小企鵝組成特有的託兒所。雌雄企鵝將繼續照顧小企鵝60-70天時間,直到小企鵝能夠獨立生存。 24天初哺結束時,小馬可羅尼企鵝的羽毛已經變成黑灰色,下體及腹部乳白色。該羽毛有特殊的機能,可以使小企鵝在父母雙方均離巢捕食時保持自己的體溫,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小企鵝此時的食量達到1000克左右,父母雙方都要去遠洋為它們準備足夠的食物,此時在繁殖地小企鵝會聚集在一起,這樣利於敵御天敵和寒冷的天氣。 雛鳥約11周齡時長出防水羽毛和長羽毛。此時還沒有成鳥的峰冠,只是有幾根散射的小羽毛,也不是黃色的,它們有不同於成鳥的黑褐色鳥喙和棕色眼睛。成年鳥大約三個星期在海上覓食。小鳥換羽毛持續大約25天,然後和成鳥一起徹底離開繁殖地,在海上度過冬季。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南極半島及亞南極區(緊鄰南極圈以北的地區),目前至少集中於50處棲息地存有至少216群,包括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群島和南三明治群島,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和南設得蘭群島、布韋島愛德華王子群島南極半島等地。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估計為630萬對(Crossin等,2013),其中包括企鵝島(Ilots des Pingouins)100萬對,克格倫島(Kerguelen)180萬對,希爾德島(Heard Island)100萬對,南喬治亞島的100萬對和馬里恩島的29萬對。在南喬治亞州,1980年代估計有約500萬對,到1990年代中期下降到約270萬對,到2002年下降到<100萬對。火山活動消滅了麥當勞島上約100萬對的繁殖地,儘管衛星圖像顯示出未識別的企鵝可能正在重新定居馬卡羅尼島(Crossin等人,2013)。希德島(約100萬對)的調查表明,由於一些較小的繁殖地損失而減少。馬里昂(Marion)的物種數量減少了30%以上,從1994-1995年的434,000對減少到2008-2009年的290,000對(Crawford等,2009)和2012-2013年的267,000對(Dyer和Crawford,2015年)。克羅澤島(Crozet)的趨勢是未知的,因為自Jouventin(1988)以來沒有進行過評估。 1962年至2014年之間,克格倫島的數量以每年約1.06%的速度增長,此後一直保持穩定。

知 識

馬可羅尼企鵝1837年由德國自然科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馮·勃蘭特(Johann Friedrich von Brandt)命名,它的學名「chrysolophus」取自古希臘語,為「金色頭冠」之意,這是因為馬可羅尼企鵝頭頂上有一束標誌性的金色羽毛。    而「馬可羅尼」音譯自於英文通用名「Macaroni」,這種英文叫法源自於英國探險家,因為在發現馬可羅尼企鵝的18世紀,該詞泛指一群崇尚意大利文化、生活奢侈、打扮時髦的英國花花公子,應該是馬可羅尼頭頂上那束顯著的金色羽毛與這些花花公子的髮型十分相似,因此也得到了同樣的名稱。    馬可羅尼企鵝的另一個名稱「長冠企鵝」,同樣是根據它們的顯著特徵——頭頂的長長的金色羽毛而來。    在分類上,線粒體和細胞核的DNA證據表明,馬可羅尼企鵝是1500萬年前從與他親緣關係最近的帝企鵝分支出來。馬可羅尼企鵝與帝企鵝外形十分相似,但馬可羅尼企鵝面部為黑色,而帝企鵝面部為白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