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丘比丘古神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丘比丘古神廟,又譯麻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Peru)境內庫斯科(Cuzco)西北75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是秘魯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建於約公元1500年的遺蹟,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馬丘比丘在克丘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蹟。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中文名稱 馬丘比丘

外文名稱 Machu Picchu

地理位置秘魯

氣候類型熱帶海洋性氣候

占地面積 5平方公里

開放時間 6:00-17:30

景點級別世界遺產

門票價格 126新索爾

著名景點印加遺址 太陽廟 三窗之屋

地理坐標 南緯13°9′23″,西經72°32′34

被稱作 「失落的印加城市」

所屬國家 秘魯

所屬城市庫斯科

適宜遊玩季節 夏季5-9月,可以避開雨季

建議遊玩時長 1天

遺蹟歷史

[1]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發現(加上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着庭院建有一座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就更少了。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對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最著名的作品,受馬丘比丘啟發的「馬丘比丘之巔」:「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Machu Picchu es un viaje a la serenidad del alma, a la eterna fusión con el cosmos, allí sentimos nuestra fragilidad. Es una de las maravillas más grandes de Sudamérica. Un reposar de mariposas en el epicentro del gran círculo de la vida. Otro milagro más")馬丘比丘 距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左右,建在距烏魯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據推測,馬丘比丘即建於15世紀印加帝國開始擴張的帕查庫蒂統治時期,馬丘比丘古城遺址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業區,城區則由200座建築和109個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組成。城內規劃井然,北部多為莊嚴的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對太陽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間流傳。在這座古城關於太陽崇拜的建築也隨處可見。

遺蹟建築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Inti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着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2] 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至今沒人明白印加文明(公元前8000年)能夠把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歷史保護區

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蹟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有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一個印加"llacta"——即用來控制新征服地區經濟的據點。這裡也是整個印加帝國境內最美麗的一處「據點」,在遭受進攻時用來保護印加貴族。這裡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觀測站」。在被西班牙征服後,這裡成了Manco印加反抗軍的要塞。

旅遊線路

最大的印加帝國遺蹟,探訪不一樣的高原文明,感受睡夢中的馬丘比丘;馬丘比丘經歷了繁華也經歷過衰落,而馬丘比丘的古遺蹟還依然矗立,而很多熱愛戶外旅遊的人用腳步追隨着古人的遺蹟欣賞着歷經千年還依然存在的遺蹟。酷旅行印加古道徒步線路的出發點KM82站在安第斯山脈的腳下, 懷着激動、興奮和敬畏的複雜心情,跟隨着我們的資深嚮導,沿着烏魯班巴河兩岸,向着印加古道前進,一直徒步到位於維拉班穆巴營地,欣賞到Llactapata古遺址。古道游最艱難的一部分,徒步三個小時到達第一個灰姑娘關口瓦米瓦努斯卡(Warmiwanusca)(海拔4200米),到達印加古道的頂端。在這裡可欣賞到整個區域的全景(壯美的群山和冰川全景)。吃過午飯,步行向下到達帕凱馬尤的營地。徒步前往Runkurakay古印加文化的遺址。繼續前行來到Sayaymarca古遺址群,參觀並在這裡午餐。注意到在這裡周圍的自然景觀和植被已經發生了變化,從植被稀疏的高山地帶向亞熱帶森林過渡。接下來經過的是另一個重要的古遺蹟建築普亞帕塔馬卡(Puyapatanarka),最後徒步到達今天的終點維內維娜營地。早早出發趕到通往馬丘比丘的大門(太陽之門)觀看世界上最壯觀的日出。出現面前,一側是群山,一側是四千多米深的峽谷,抬頭是雪山,低頭可見熱帶雨林。欣賞着馬丘比丘古遺址在金色的晨曦中被喚醒。盡情的按動快門留下美好的記憶。

視頻

馬丘比丘秘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