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島鵑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島鵑隼
原圖鏈接

馬島鵑隼[1](學名:aviceda madagascariensis)為鷹科鵑隼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棲居於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時也出現在疏林草坡、村莊和林緣田間,多在晨昏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蜥蜴蝙蝠類和[[蛙]等小型脊椎動物。棲息於高大樹木的頂枝,以細樹枝築巢。常單獨活動,有時也集3-5隻的小群。繁殖期間每次產卵2-3枚。屬留鳥。

形態特徵

馬島鵑隼是中型猛禽,身長40至45厘米,翼展31至33厘米,尾長9至23厘米。頭頂有一簇小羽形成微嵴,通常不可見。成鳥的上體黑褐色,上面有斑點。臀白色。喉嚨上有褐色條紋並延長到胸前。長而窄的尾巴白色,上層尾部覆羽缺口。尾部的上部是褐色,尾的下部的是灰色有三個黑褐色帶紋。腳和腿短,是一種灰暗的黃灰色,鳥喙黑色,喙基有一白色蠟質圈。有褐色眼睛和環暗黃色的眼圈。

幼鳥不同於成鳥,眼睛棕色環灰棕色眼圈。上體黑褐色,並向胸部兩側延伸,頭部和尾部的帶紋更淺。馬島鵑隼是單一品種,沒有亞種。被認為與西非鵑隼有密切關係。體形比西非鵑隼小,褐色斑紋也略少,身體更黑暗。

棲息環境

馬島鵑隼棲息於馬達加斯加的整個林區,從亞熱帶,熱帶潮濕低地到各種類型的森林,次生林和森林邊緣的空地,綠闊葉林及乾燥,樹木繁茂的熱帶稀樹草原和茂密叢林。但較少出現於棕櫚和椰子種植園。

生活習性

馬島鵑隼這種孤獨的鷹不遷移,平時棲息在森林中。成鳥一般在居巢不遠的範圍內活動,亞成鳥活動的區域要更廣泛一些。狩獵在白天或黃昏進行,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尖銳的利爪捕捉獵物。

相對於其他鵑隼,馬島鵑隼尾巴較長。飛行的特點是緩慢而僵硬的節奏與水平翼滑翔混合。正在飛行的翅膀向前稍微傾斜,它們使用尾翼滑翔,用中級飛羽和舵羽把握方向。

平時馬島鵑隼隱藏在森林濃密的樹葉叢中,在白天或黃昏來到森林邊緣和周圍的空地上,積極追捕並搶奪獵物。它們可以觀察到距自己70至90米遠的獵物。食物主要是大型昆蟲,蚱蜢,小青蛙,變色龍,其他爬行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棲息地於馬達加斯加全島的各種森林,並從海平面到海拔約1800米的高度均有分布。較少出現在該島南部高原。


繁殖方式

這種動物是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季節,馬島鵑隼的雄鳥為了吸引求偶,會在空中做各種特技表演,翻滾,傾斜,撲翼,搖擺,飆升,以顯示優於其他同類隊友。

繁殖期是10月到12月,每巢產2至3枚卵。巢搭建在高大的樹冠間,內襯樹葉等。卵大約32日後孵化,雛鳥出殼後父母會繼續餵養它們約5周,此後即可離巢飛行。性成熟一般需要兩年。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參考文獻

  1. 馬島鵑隼. 35百科網. 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