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中文大學教室原圖鏈接來自 edu 的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成立於一九八零年,已發展為一個國際認可的社會文化教研中心,尤其注重研究華南、香港台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快速經濟發展之中,所出現的例如族群、區域和國家認同問題。

歷史

一九七三年,中大開始開設人類學課程,隸屬於社會學教務委員會。一九七七年,人類學分部開始提供副修課程。人類學繫於一九八零年正式設立, 提供本科生主修及副修課程。一九八七年,開辦了人類學碩士課程(M.Phil.),博士課程則於一九九二年設立。人類學文學碩士(修讀)課程 (M.A.)於一九九八年設立,而中國社會人類學文學碩士修讀課程則於二零零零年設立。

進入二十一世紀,本系不斷發展新課程,探討文化接觸、族群衝突以及身份認同等與香港社會以及全球息息相關的課題。

本系經常邀請國際知名的資深人類學家到本系執教,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idney W. Mintz 教授、伊利諾大學Edward M. Bruner 教授、哈佛大學James L. Watson 教授和Rubie S. Watson教授、耶魯大學蕭鳳霞教授、京都同志社大學森川真規雄教授及澳洲國立大學Andrew Kipnis教授等。任教本系暑期課程的包括舊金山州立大學的Bernard Wong 教授及華盛頓大學的Ann Anagnost教授。

同時,每年都有不少傑出的人類學者到訪本系,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及演講。多年來,本系接待的到訪學者來自不同院校與研究所,當中包括哈佛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東京大學、巴黎大學、哥本哈根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倫敦大學、匹茲堡大學、大阪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1]、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及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等。

本系老師和學生的興趣涵蓋多個人類學領域,從性別、經濟發展到族群性等,而研究課題包括文化認同、環境問題、婦女與性別認同的建構、中國民間宗教、中國少數民族、亞洲飲食文化,文化與旅遊,及華南地區的史前文化等。

課程目的

亞洲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人群的頻繁遷徙導致不同文化的接觸,以及一個全球文化的出現,都使我們迫切需要通過人類學跨文化整體研究去理解人類的行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位於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全球性都市,為人類學研究提供優越的環境。

人類學系致力於通過比較研究來尋求解釋當今世界中人類生活的高度複雜性及多樣性。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本科生課程和研究生課程尤其着眼於利用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大學優良 的學術環境,用人類學的研究方式來觀察和了解世界。學生通過修讀課程以及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來獲得此學科系統的訓練,並發展對現時社會文化問題進行獨立 研究的能力。本學系每年主辦暑期田野考察;考察是在日本、內蒙古、台灣、雲南和廣西。本學系還跟海外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和交換項目。此外,本學系還設 有跨學科的性別研究課程。

本學系有些畢業生選擇留校攻讀研究生學位[2],而另一些畢業生出國深造。許多畢業生成功進入各行各業,包括博物館,傳媒,政府服務,教育和國際商貿。

學習及研究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位於香港新界,校舍依山而立,俯瞰吐露港,環境怡 人。大學圖書館藏有豐富的中文、英文及其他語文的書刊。而大學服務中心所藏當代中國研究資料,更是世界知名。校內其他相關研究所包括:香港亞太研究所、人 文學科研究所、港美學術交流中心、宗教和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及中國文化研究所等。各研究所均資助人類學家進行研究計劃,舉辦研討會,及邀請世界各地專家來 港交流。

香港社會為學者提供一個富有活力而促進思考的學術氣候。香港的地理位置連接東西方,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東北亞與東南亞銜接之處。香港社會開放,加上學術自由的傳統和發達的信息,大量流經香港的人才和訊息,使其成為地域研究或跨學科研究的理想地 方。這種情況在97年以後並未改變。

視頻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相關視頻

了解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版)?
航拍香港著名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