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食魚無反

近義詞

反義詞

出 處 :《晏子春秋

體 裁成語

屬 於 :褒義詞

食魚無反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說的是春秋時期齊景公,有一次春遊到紀國故地,有人獻上一隻華美的「金壺」,齊景公喜不自禁,打開後發現裡面還藏有一紙用丹砂寫的格言:「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十九》。

目錄

原文

《晏子春秋》:「景公游於紀,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魚無反,則其臊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日:『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於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間。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1]

典故

春秋時期,齊景公到已經滅亡了的紀國土地上遊覽。

看到紀國的廢墟上,到處瓦礫遍地,野草叢生,狐兔出沒,烏鴉亂飛,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讓人目不忍睹。

齊景公坐車正要離開這裡,忽然有一個侍從舉着一隻金壺獻給齊景公,齊景公問:「這麼貴重的壺是從哪裡得到的?」

侍從說:「從廢墟中撿到的,不敢據為已有,特意獻給君侯觀賞。」

齊景公接過金壺,打開壺蓋,往裡邊一看,發現壺中有用硃砂寫的文字,這是兩句銘文:

食魚無反,勿乘駑馬。

齊景公看後稱讚說:「太好了!銘文中有這樣的話。『食魚無反』,是討厭魚的腥味,就不把魚翻過來繼續吃;『勿乘駑馬』,是討厭劣馬跑得不快不遠。」

齊景公認為自己解釋得好,因而流露出得意之情。

這時,宰相晏嬰說:「大王差矣,臣以為不是這個意思。」

齊景公見晏嬰反駁自己,心中很惱火,便問:「那你說是什麼意思?」

晏嬰回答說:『食魚無反』,是留着魚的下一面不吃,為的是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告誡君王不要把無德無才的大臣安置在自己身邊!」

齊景公不相信晏嬰的解釋,於是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麼好的銘文格言,為什麼紀國滅亡了呢?」

晏嬰回答說:「紀國的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過:賢德的君王治國有方,把施政綱領、措施寫成文字,懸掛在街巷的大門上,讓民眾遵守。可是紀國有好的治國銘文格言,卻把它寫在金壺裡,不讓民眾知道,國家怎麼能夠不滅亡呢?」

齊景公點頭稱讚說:「還是相國見解高明!」

寓意

毫無疑問,晏子的見解,算得上是高屋建瓴,意味深長。其意是在說君王吃魚只吃一半,不翻吃另一半,就是要給老百姓留下餘地(魚),不要竭盡民力,陷民眾於貧窮;而勿乘駑馬,是警告君王不要在身邊重用品行不端的小人。

參考資料

  1. 食魚無反,語文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