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晏子春秋
|
|
|
《晏子春秋》,又稱《晏子》,是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匯編而成,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後世人學習的榜樣。晏嬰自身也是非常節儉,備受後世統治者崇敬。過去疑古派認為《晏子春秋》是偽書,《晏子春秋》也被長時期的冷落,自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文獻證明 《晏子春秋》並非偽書。
基本信息
《晏子春秋》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間廣泛流傳。通過具體事例,書中還論證了「和」和「同」兩個概念。晏嬰認為對君主的附和是「同」,應該批評。而敢於向君主提出建議,補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為。這種富有辯證法思想的論述在中國哲學史上成為一大亮點。
《晏子春秋》經過劉向的整理,共有內、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
晏子,名嬰,齊國夷維(今山東省高密縣)人,生年不可考,卒於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輕時就從政。其父晏弱去世後,他繼任齊卿,歷仕靈、莊、景三朝,長達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時候正值齊國不斷走向衰落的年代,國君昏聵,權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內有天怒人怨之憂。晏嬰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補天,力挽狂瀾,使齊國在諸侯各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為齊國歷史上與大政治家管仲並稱的聲譽。
現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諫上、諫下主要記敘晏嬰勸諫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敘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敘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外篇兩篇內容較為駁雜,與內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別。各篇之間的內容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有聯繫,個別的還有互相矛盾之處。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問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論語》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
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間,國學大師吳則虞先生曾寫過《晏子春秋集釋》,認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歷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叢刊」印本、鐵劍銅琴樓藏本等版本。
對於《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質,前人爭議頗大:《四庫全書》歸其為史部傳記類。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普遍視其為「記敘文學類」作品;但對於具體屬性仍有不同意見:董治安認為是「一部接近歷史小說的散文著作」,譚家健認為屬於「傳記文學或歷史故事一類」,孫綠怡則認為是「最早的人物傳說故事集」。
《晏子春秋》並非子書,其著作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編寫動機都並非在闡發系統的思想,而是在記述重要人物的言行軼事,塑造其形象,進而體現其歷史作用。全書共8篇215章,其中記述晏嬰勸諫景公、與記言體子書相近的內容不超過90章,僅占全部著作的大約40%篇幅;而更大量的內容卻是記述晏嬰的生活軼事,表現其道德修養、政事和外交中的卓越才幹,體現其政治地位和歷史作用的「記」的內容。且即使從晏子與景公對話的所謂「淪」的內容看,也只是涉及他處理日常政務和規勸引導君王修身的見解,並沒有形成系統的一家思想,所以仍可以將它看作是記述晏子言行軼事中的「言」的內容,仍屬於「記」的範圍。所以,《晏子春秋》是一部記述重要人物言行軼事,體現其歷史作用的記敘類著作 。
《晏子春秋》由於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來不太為人重視。但是,深入其中,細心閱讀,就會有不少收穫。此書不是秦人所作,但在秦始皇看來是非儒非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毀之列,流傳至今。
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託晏嬰的名義所作。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傳聞、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簡潔明快,幽默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徵,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彙或成語。
滬教版語文書六年級第下學期的課本中就有一篇文言文課文《橘逾淮為枳》(第二十九課)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人教版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學期課文《晏子使楚》。蘇教版語文課本初二上冊課文《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種歷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匯編而成,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後世人學習的榜樣。晏嬰自身也是非常節儉,備受後世統治者崇敬。
《晏子春秋》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間廣泛流傳。通過具體事例,書中還論證了「和」和「同」兩個概念。晏嬰認為對君主的附和是「同」,應該批評。而敢於向君主提出建議,補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為。這種富有辯證法思想的論述在中國哲學史上成為一大亮點。
《晏子春秋》經過劉向的整理,共有內、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注釋書籍有清末蘇輿的《晏子春秋校注》、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參考價值較高。
作者介紹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提要記載
《晏子春秋》·八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舊本題齊晏嬰撰。晁公武《讀書志》:「嬰相景公,此書著其行事及諫諍之言。」《崇文總目》謂後人采嬰行事為之,非嬰所撰。然則是書所記,乃唐人魏徵《諫錄》、李絳《論事集》之流。特失其編次者之姓名耳。題為嬰者,依託也。其中如王士禎《池北偶談》所摘齊景公圉人一事,鄙倍荒唐,殆同戲劇。則妄人又有所竄入,非原本矣。劉向、班固俱列之儒家中。惟柳宗元以為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其旨多尚兼愛,非厚葬久喪者。又往往言墨子聞其道而稱之。
薛季宣《浪語集》又以為孔叢子詰墨諸條今皆見《晏子》書中,則嬰之學實出於墨。蓋嬰雖略在墨翟前,而史角止魯,實在惠公之時,見《呂氏春秋·仲春記·當染篇》。故嬰能先宗其說也。其書自《史記·管晏列傳》已稱為《晏子春秋》。故劉知幾《史通》稱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之《春秋》。然《漢志》惟作《晏子》,《隋志》乃名《春秋》,蓋二名兼行也。《漢志》、《隋志》皆作八篇,至陳氏、晁氏《書目》乃皆作十二卷,蓋篇帙已多有更改矣。此為明李氏綿眇閣刻本。 《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與《漢志》八篇之數相合。若世所傳烏程閔氏刻本,以一事而《內篇》、《外篇》復見。所記大同小異者,悉移而夾注《內篇》下。殊為變亂無緒。今故仍從此本著錄,庶幾猶略近古焉。(案《晏子》一書,由後人摭其軼事為之。雖無傳記之名,實傳記之祖也。舊列《子部》,今移入於此。)[1]
參考文獻
- ↑ 《晏子春秋》為齊人淳于髡編成考,新浪網 2005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