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飛廉 (菊科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飛廉 (菊科植物)

飛廉(學名:Carduus nutans L. )是菊科飛廉屬植物,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圓柱形,具縱棱,並附有綠色的翅,翅有針刺。葉橢圓狀披針形,羽狀深裂,裂片邊緣具刺,頭狀花序干縮,總苞鐘形,黃褐色,花紫紅色,冠毛刺狀,黃白色,氣味微弱。

飛廉是中國傳統中藥材,有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的作用,又名飛輕(《本經》),天薺、伏豬、伏兔、飛雉、木禾(《別錄》),飛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錯(《黑龍江中藥》),紅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藥物志》),大力王、楓頭棵,飛簾(蘇醫《中草藥手冊》)。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飛廉
  • 拉丁學名:Carduus nutans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 族: 菜薊族
  • 亞   族: 飛廉亞族
  • 屬: 飛廉屬
  • 種: 飛廉
  • 分布區域: 中國新疆,歐洲,北非,前蘇聯
  •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3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生長環境

3 分布範圍

▪ 國內分布

▪ 國外分布

4 主要價值

▪ 食用價值

▪ 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總體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

莖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通常多分枝,分枝細長,極少不分枝,全部莖枝有條棱,被稀疏的蛛絲毛和多細胞長節毛,上部或接頭狀花序下部常呈灰白色,被密厚的蛛絲狀綿毛。

中下部莖葉長卵圓形或披針形,長10-40厘米,寬3-10厘米,羽狀半裂或深裂,側裂片5-7對,斜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有淡黃白或褐色的針刺,針刺長達4-6毫米,邊緣針刺較短;向上莖葉漸小,羽狀淺裂或不裂,頂端及邊緣具等樣針刺,但通常比中下部莖葉裂片邊緣及頂端的針刺為短。全部莖葉兩面同色,兩面沿脈被多細胞長節毛,但上面的毛稀疏,或兩面兼被稀疏蛛絲毛,基部無柄,兩側沿莖下延成莖翼,但基部莖葉基部漸狹成短柄。

花序

莖翼連續,邊緣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刺齒裂,齒頂和齒緣有黃白色或褐色的針刺,接頭狀花序下部的莖翼常呈針刺狀。頭狀花序通常下垂或下傾,單生莖頂或長分枝的頂端,但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排列,植株通常生4-6個頭狀花序,極少多於4-6個頭狀花序,更少植株含1個頭狀花序的。

總苞

總苞鍾狀或寬鍾狀;總苞直徑4-7厘米。總苞片多層,不等長,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最外層長三角形,長1.4-1.5厘米,寬4-4.5毫米;中層及內層三角狀披針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寬約5毫米;最內層苞片寬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2.2厘米,寬2-3毫米。全部苞片無毛或被稀疏蛛絲狀毛,除最內層苞片以外,其餘各層苞片中部或上部曲膝狀彎曲,中脈高起,在頂端成長或短針刺狀伸出。

花果

小花紫色,長2.5厘米,檐部長1.2厘米,5深裂,裂片狹線形,長達6.5毫米,細管部長1.3厘米。瘦果灰黃色,楔形,稍壓扁,長3.5毫米,有多數淺褐色的細縱線紋及細橫皺紋,下部收窄,基底着生面稍偏斜,頂端斜截形,有果緣,果緣全緣,無鋸齒。冠毛白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長達2厘米;冠毛剛毛鋸齒狀,向頂端漸細,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谷、田邊或草地,海拔540—2300米。

飛廉屬中生草本植物,常生於水分條件較好的陰濕、半陰濕地區的路旁、田邊,溝(灘)畔和林緣草地。據在寧夏南部六盤山地區觀察,4月中旬返青,6月中、下旬現蕾,7月上、中旬開花,下旬進入盛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開始枯黃。在北京地區花果期為6—8月。在內蒙古地區花果期6—8月。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分布於中國天山、準噶爾阿拉套、準噶爾盆地地區。

國外分布

歐洲、北非、蘇聯中亞及西伯利亞都廣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歐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嫩莖葉可食用。

可做牲畜飼料。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

性味:微苦,平。

歸經:入肺、膀胱、肝三經。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治風熱感冒,頭風眩暈,風熱痹痛,皮膚刺癢,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帶下,跌打瘀腫,疔瘡腫毒,湯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入散劑或浸酒。

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摻。

忌宜:血虛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