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風陵渡 - 運城市芮城縣下轄鎮

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

中文名;風陵渡

外文名;Fenglingdu Town

別名;封陵津,風陵津,風陵堆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山西運城芮城

下轄地區;59個村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部

面積;77.8平方千米

人口;8萬人(2011年)

方言;中原官話-汾河片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印象風陵渡

機場;運城關公機場

火車站;風陵渡站

風陵渡,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下轄鎮,在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與河南省三門峽市、陝西省渭南市為鄰。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過這裡,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風陵渡經濟開發區1992年11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公告。省政府批准規劃範圍為風陵渡鎮行政轄區範圍,面積188.5平方公里;遠期(2020年)建設用地17.2平方公里。國土資源部公告規劃面積13.34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

目錄

序言介紹

傳說之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后陵而取的。軒轅黃帝和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賢臣風后及時趕來,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蚩尤。可惜風后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裡,後來建有風后陵。風后陵,在趙村東南,高二米餘,周圍30米。墓前原有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風后祠及碑記,可惜已毀。因唐代聖曆元年(689年)在此置關,故稱風陵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泄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稱風陵渡。

傳說之二:

女媧的陵墓就是風陵,女媧為風姓,故稱風陵。在風陵渡附近趙村東南,有女媧墓,冢高2米,周邊30米。據《蒲州府志》記載,唐天寶十三年(754年),"天雨冥晦,失陵所在"。乾元二年(759年)某夕風雷大作,"明旦視之,墳復湧出,夾以兩柳",陝州此時將此事奏明唐肅宗,肅宗下令祭祀。宋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置守陵戶,到熙寧年間陵墓再次消失,可能是被黃河沖毀了。

成因

黃河流過河口鎮後,為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騰於陝西、山西兩省邊界的峽谷之間。河水從壺口瀑布瀉下後,出龍門繼續向南流,到潼關附近,因受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其中一條支脈華山所阻,折向東流。

歷史

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魏國與秦國的古戰場就在這裡,東漢時的曹操討伐韓遂、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歡等著名戰爭,均發生在風陵渡。

明清時在此設巡檢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運輸事宜。這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來連接陝豫二省。正是"輓輸今正急,忙煞渡頭郎"。而今,一座鐵路大橋將南同蒲路和隴海路連接在一起,把黃河天塹變為通途。1500米長的黃河大橋飛跨南北兩岸,連接三省人民。鳳凰咀上的引黃電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萬頃良田。 登臨河岸邊的鳳凰嘴上,遠眺潼關,太華、崤函歷歷在目,腳下黃河波浪滔滔,氣勢雄偉。

1953年為中瑤等鄉,1958年為東風、漢渡等公社,1960年改風陵渡、中瑤、漢渡公社,1984年改風陵渡鎮、中瑤鄉、漢渡鄉。1997年,風陵渡鎮面積77.8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田村、趙村、西王、堡子、西柏台、東柏台、西章、西太陽、蘆王、華望、謝家、東太陽、三里、東章、田上、坳里、西小侯、東小侯、姚源、譚郭、陽賢、西陽、焦蘆、瞊河24個行政村;中瑤鄉面積72.5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七里、中瑤、八戶、五一、王坪、王范、上源、瑤珂、西慶、上田、窯上、席家、上陽、北上陽、常家、六官、王遼、古倫、西侯渡、東侯渡、新村、舜南22個行政村;漢渡鄉面積31.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漢渡、三焦、南節義、北節義、曉里、姬家、高家、中基、古縣、北基、侯封、前北曲、後北曲13個行政村。 2001年,中瑤鄉、漢渡鄉併入風陵渡鎮。2001年底,全鎮轄趙村、田村、西王、堡子、西柏台、西張、東柏台、西太陽、蘆王、華王、謝家、東太陽、三里、東章、田上、坳里、姚源、東小候、西小候、譚郭、匼河、陽賢、西陽、焦蘆、三焦、漢渡、南節義、曉里、北節義、姬家、高家、後北曲、七里、中窯、八戶、五一、王坪、王范、上源、瑤珂、西慶、上田、窯上、席家、北上陽、上陽、常家、六管、王遼、古倫、西候渡、東候渡、舜南、新村、中吉、古縣、北吉、候豐、前北曲59個行政村,總人口66161人。1938年國、共倆軍3萬多人在此處與日軍交戰,擊斃8000多人,己方死亡16000多人日軍逃跑,我軍撤退。撤退中我軍20多人失蹤。

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里,是郭襄與楊過邂逅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1]

交通

風陵渡鎮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的黃河大拐彎處,這裡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捷,三河交匯(黃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陝西、山西、河南)、三路共通(鐵通、公路、水路)、三橋飛架(鐵路橋、公路橋、高架橋),是山西省的南大門,是通往我國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要通,是國際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今天以其"淘金之地",倍受商家青睞,成為黃河金三角的一顆璀璨明珠。

風陵渡有兩個景點,便是著名的兩座大橋了和65度黃河彎了,鐵路大橋(武警把守)和公路大橋(江澤民題辭),中國唯一有兩座大橋的鎮。

行政建制

風陵渡鎮共有59個行政村(自然村),69998人,110924畝耕地,12600畝河灘地,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1998年被國家確定為農村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主要行政(自然)村:高家村、姬家村、東章、西章、西太陽、東太陽、西柏台、東柏台、三焦村、北曲村、候風村、漢渡村、王遼村、焦蘆村、趙村、田村、西陽村、華望村、田上村、堡子村、蘆王村、西王村、東王、七里村、陽賢村、中瑤村、王范村、六管村、上陽村、曉里村、南節義、北節義、匼河村、譚郭村、凹里、八戶、五一、謝家坡、陳家坡、古倫等。

相關視頻

捲毛又出新作品了,航拍風陵渡,換個視度,大開眼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