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棱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風棱石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三棱石又稱風棱石,是指散布在荒漠或戈壁灘上的岩石,經風沙長期磨蝕,形成光滑的棱面或稜角,稜線常和風向近於一致。

形態特徵

三棱石屬火山噴出的安山岩,原覆蓋在海岸沙丘下面,經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颳走上面的沙層,接着裸露的岩石在猛烈風沙磨蝕下,迎風處被削出兩面光滑的棱面來,而棱面間則形成銳利的稜角。沙丘中的石塊有時具有三個面,其中兩個面被風沙磨的很光滑,與地接觸的一面較粗糙,三面之間各有尖銳的稜角,因此也叫風棱石。因風力侵蝕時間長短的不同,光面的大小也有跟着不同。有的岩塊由於迎風位置改變等因素,而生出更多的光面,成為多棱石。三棱石大小不等,小者如綠豆、黃豆、蠶豆;大者直徑可達10-20cm甚至更大,一般似鵝蛋、拳頭大小。顏色五彩繽紛,有的乳白,有的粉紅,有的淡黃,有的漆黑……,質地可以是瑪瑙、玉髓、蛋白石、碧玉、石英、水晶等礦物,也可以是堅硬耐磨的岩石等。大多數三棱石外形象橄欖核,兩頭堅而不銳,表面光滑,美麗而多姿。

分布

三棱石是我國西北地區(內蒙、新疆等地)特有的觀賞石品種,主要分布於氣候乾旱的荒漠地區,是風對地面物質的吹蝕和磨蝕作用形成,是大自然風的傑作。三棱石有的似景,有的似物。似景者有的像雄偉壯觀的群峰、白雪皚皚的冰峰奇景,有的像古堡、石窟、石花;似物者有飛禽走獸等形象。風凌石的微觀結構絕妙,表現奇異多變,惟妙惟肖及對微細景觀的雕鑿。

形成過程

當石塊部分埋於地面鬆散的沙粒中,風沙長期磨蝕其出露在外面的部分,則形成一個磨麵;此後,由於風向改變或石塊翻轉,又形成另一個磨光面;在兩個磨光面之間則為一個明顯的棱,這樣便形石了一個單棱石。繼續上述的磨蝕作用,三棱石的稜角多少除卻取決於石塊翻轉或風向改變的次數外,還與原石的形狀有關。風棱石具有質地細膩、堅硬耐磨、造型生動、花紋奇特、色彩多樣、玲瓏剔透等特點。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