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黃大痴天池石壁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題黃大痴天池石壁圖 |
作品名稱:題黃大痴天池石壁圖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
題黃大痴天池石壁圖,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黃大痴,滑稽玩世人不知。
疑似阿母傍,再謫偷桃兒。
平生好飲復好畫,醉後灑墨秋淋漓。
嘗為弟子李少翁,貌得華山絕頂之天池。
乃知別有縮地術,坐移勝景來書帷。
身騎黃鵠去來遠,縞素飄落流塵緇。
潁川公子欣得之,手持示我請賦詩。
我聞此中可度難,玉枕秘記傳自青牛師。
池生碧蓮花,千葉光陸離。
服食可騰化,游空駕雲螭。
奈何靈跡久蠙藏,荒竹滿野啼猩狸。
尋真羽客不肯一相顧,卻借釋子營茅茨。
我昔來游早春時,雪殘眾壑銷寒姿。
磴滑不敢騎馬上,青鞋自策桃筇枝。
上有煙蘿披拂之翠壁,下有沙石蕩漾之清漪。
晴天倒影落明鏡,正似玉女曉沐高鬟垂。
飲猿忽下藤裊裊,浴鶴乍立風澌澌。
匡廬有池我未到,未省與此誰當奇。
掃石坐其涯,沿洄引流卮。
醉來自照影,俯笑知為誰。
落梅撲香滿接綍,暮出東澗鐘鳴遲。
歸來城郭中,復受塵土欺。
十年勝賞難再得,恍若清夢一斷無由追。
朝來觀此圖,惻愴使我悲。
當時同游已少在,我今未老形先疲。
人生擾擾嗟何為,不達但為高人嗤。
漢南已老司馬樹,峴首已仆羊公碑。
惟應學道悟真訣,不與陵谷同遷移。
仙岩洞府孰最好,東有地府西峨嵋。
高崖鐵鎖不可攀援以徑上,仰望白雲樓觀空峨危此山易上 何乃遺,便與猿鶴秋相欺。
欲借太乙舟,夜臥浩蕩隨風吹。
洞簫呼起千古月,照我白髮涼絲絲。
傾玉醪,薦瑤芝,招君來游慎勿辭,無為漫對圖畫日夕遙 相思。[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