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頓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頓首,指磕頭。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跪拜禮之一,為正拜。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書簡表奏用語。表示致敬。常用於結尾。出自《史記·周本紀》:「西周君餎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1]

[]

詞語讀音

拼音:dùn shǒu 注音:ㄉㄨㄣˋ ㄕㄡˇ

基本解釋

[kowtow] 磕頭;叩頭下拜(常用於書信、名帖中的敬辭)。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周禮·大祝》 丘遲頓首。—— 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頓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便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稽首是稱揚之辭,頓首是請罪之辭。後來,又因其拜禮至重,人們在有重大的事情請求時也用「頓首」。如《左傳》記楚人申包胥因為國家危亡,在秦適九頓首於趙宣子,以求秦國援兵。 「與稽首略同為頓首。頓首者何?頭頓地之。稽首,言其首舒遲至於地:頓首,言其首急遽至於地。稽頓之別,乃在下首遲速之分,此段玉裁之說也。」「與揖類似,甚至誤會其相同者,則為厭禮,前謂推手者,拱其手於前,引手者,劍其手於胸,前為揖,後為厭,本不一致……葉與厭音同,古文禮,厭與揖不同,勝於今文禮,故鄭從古文,而後人乃合揖厭。三者為一,其謬甚矣。」(引自黃現璠撰《我國禮節之形態與變遷》,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三期,1941年2月26日)

引證解釋

1. 磕頭。古時侯的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 《史記·周本紀》:「西周君餎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我這裡展腳舒腰忙頓首,引的我口角頑涎溜。」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五回:「是秋九月,惠公病篤,託孤於呂省、卻芮二人,使輔子圉:『群公子不足慮,只要謹防重耳。』呂、卻二人頓首受命。」 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卓文君﹞:噯喲,你這沒志氣的磕頭蟲!說時順口,說後頓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貴手。」參見「九拜」。 2.書簡表奏用語。表示致敬。常用於結尾。 漢蔡邕《被收時表》:「議郎糞土臣邕頓首再拜書皇帝陛下。」 唐韓愈《答胡生書》:「愈頓首,胡生秀才足下。」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明帖》:「明洪武三年,禮部定儀:敵己,止奉書奉復;而文人往往稱頓首,稱再拜,蓋由臨古帖而勦襲之。」 清田蘭芳《皇清太學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孫)墓志銘》:「同里眷弟田蘭芳頓首拜撰文。」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仆樹人頓首。十二月九日。」 晉王羲之《喪亂帖》:「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3. 謂整理頭髮。 《韓非子·初見秦》:「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陳奇猷集釋:「頓,謂整理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