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顧泠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顧泠沅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出生 1944年
江蘇吳江蘆墟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活躍時期 1984年至今
知名於 數學教改實驗
知名作品 《青浦實驗啟示錄》
《尋找中間地帶: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大趨勢》
《教學改革的行動與詮釋》
《數學思想方法》
《行動教育-教師在職學習的範式革新》
《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

顧泠沅(1944年-)江蘇吳江人。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199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

人物簡介

顧泠沅,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199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兼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上海研究中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上海市青浦縣任中小學教師、縣數學教研員、教研室主任、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等職,並在該縣主持20餘年的數學教育改革實驗。曾兼任的主要職務有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全國數學教研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專家諮詢委員,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校長培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師課程內容改革指導委員,上海市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聯誼會副會長,上海市數學教研會理事長[3],上海市社聯委員。

顧泠沅,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參加工作後,曾任青浦縣蓮盛中學教師,縣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員、教研室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1987年4月至1990年4月,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4]

顧泠沅先後完成了大面積提高數學教育質量的實驗研究、教改實驗的方法學與教學原理研究、基於中國當代水平的數學教育改革報告、上海數學教育的跨世紀行動研究等大型科研項目。研究成果曾獲全國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首屆師範院校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一等獎、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3次)、首屆蘇步青數學教育一等獎、全國數學教學研究會優秀成果一等獎(3次)、上海市首屆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以及上海市教育學會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多種獎勵,並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主要著述有《學會教學》、《教學實驗論》、《青浦實驗啟示錄》和《進入21世紀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行動綱領(1997-2010)》。

顧泠沅 - 三位名師

顧泠沅的一生得益於三位名師的指點:蘇步青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劉佛年教授民主寬容的大家風範和呂型偉教授實在、求實的科學態度。

蘇步青,教顧泠沅懂得如何做學問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學習5年,顧泠沅無數次感受過蘇老的治學風範。顧泠沅至今清楚記得老師對學生常說的兩句話:

一句是:做學問要巧用「零頭布」。時間是一匹布,而生活卻常常把它剪成瑣瑣碎碎的零頭布。做學問的人必須學會利用這些零碎的時間。從復旦開始,顧泠沅就養成了利用一切時間看書、解題、思考、筆記的習慣,幾十年來,他一直保持着這樣的習慣,「抓住今夜,因為明天從今夜開始」。於是,從1978年開始,整整26年,9490天,一天不落,他寫下這100本詳盡、工整、細緻的工作學習日誌。

一句是:做學問要通透明白,不能一知半解。蘇老曾提起在日本留學期間指導他的一位數學教授,要求特別嚴格。有一次,一道解析幾何難題解不出來,問這位教授,他說,你自己去查查沙爾門·菲德的《解析幾何》。讀完,題目自然會做。那可是三大本2000頁的閱讀量啊!自此,顧泠沅明白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哪怕是解一道題目,你也必須儘可能多看一點、多學一點、多想一點,弄清來龍去脈,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劉佛年,教會顧泠沅如何待人

让他俩结下师生缘的是青浦实验。1984年,刘佛年欣闻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兴奋异常。此后,他先后5次到青浦,下学校、进课堂,听详细介绍、找师生谈话。他为青浦经验叫好,他为顾泠沅高兴。他让老伴做家乡菜,请顾泠沅吃饭,他要收下这个他寻觅了多年的学生。

1987年,顧泠沅如願成了劉校長的研究生。3年讀碩、3年攻博,六載師生相親,導師寬容、寬厚、民主、大度的大家氣質,讓顧泠沅深深折服。劉佛年多次對顧泠沅說:要海納百川,從各種學科領域選拔人才共同開展教育科研;要認真創設良好的研究環境。物理學的哥本哈根學派有一種「下午茶」的形式,出席的人來自各個領域,寬鬆交流,出了好多思想,我們為什麼不能形成這樣的學派呢?老師的話一直銘刻在顧泠沅的心裡。無論在青浦,在上海教科院,乃至去全國各地、異國他鄉,他都不忘團隊精神,不忘博採眾長。

呂型偉,教會顧泠沅腳踏實地搞事業

從「七五」課題「中小學整體改革的實驗和研究」開始,顧泠沅跟隨呂老整整15年。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每一程,他都感受到呂老樸實無華、實事求是的做事風格。呂老從教70年,從教師到校長到局長,始終堅持「深入課堂,不離課堂」。他告誡顧泠沅:「下基層調研,不進課堂就等於沒有到過這所學校。」

2000年的一天,呂老在華東醫院的病床上打電話給顧泠沅。他想把自己牽頭做了十多年的「21世紀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和實驗」課題,交給顧泠沅。顧泠沅有點誠惶誠恐,擔心自己難受重託,他懇請呂老,「讓我想一想」。因為他知道,這是一扇「地獄之門」,此項課題跨越18個省市,涉及50多所學校,要全部完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承諾,必須想清楚;答應了,就義無反顧。

課題「九五」結題會召開前一周,顧泠沅登門看望呂老,答應呂老接手課題。然後3天通宵達旦,幫呂老為30多所課題實驗學校的材料,一一作了認真評點。結題會上,呂老在顧泠沅的精彩評點後,高興而幽默地宣布:「這個課題組我可以放心地交給我們第二代領導人。」顧泠沅用他的認真和誠懇,讓呂老相信:這個課題會越做越深入,越做越紮實。因為,呂老堅信,教育是一門科學,做教育科研容不得半點浮誇和虛假。

顧泠沅 - 教育理念

顧泠沅認為,美國的30個孩子,雖然只有10人學會了游泳,但這10人一定很優秀,而它付出了淹死20個孩子的代價;而中國的30個孩子都學會了游泳,但付出了一部分孩子本來可以通過掙扎自己學會游泳的代價。兩國的這兩種教育模式,一種是接受式,一種是活動式,各有利弊,要善於合理安排、取長補短,尋找「中間地帶」。

顧泠沅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引起了國際教育界的關注,西方學者對中國的中小學教學進行了初步調查,結果發現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既有其獨特的優勢,也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弊端。當時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教學主要存在幾種弊端:一是單一講授的上課方式,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二是班級規模大,一般超過40人,多至50人以上;三是低認知水平的頻繁考試和高度競爭,造成教師、學生沉重的負擔。有學者甚至把中國的教學特點描述為「一個受尊敬的長者傳輸知識給處於服從地位的年少者」。

然而,從學生學業評價的角度看,中國中小學教學又具有明顯的優勢。大量研究顯示:海外中國留學生一般會取得比其實際智商預期更高的學業成就;IEA研究表明中國學生成績總是高於美國學生的成績;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中,中國學生表現一貫優異。這些優勢和弊端促使顧泠沅對中國中小學課堂教學進行深層思考,並在上海地區開展了一系列課堂觀察研究活動。

1999年6月,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李·舒爾曼率團訪華,與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了「中美數學教育高級研討會」。作為大會執行主席的顧泠沅在會上首次提出了「尋找中間地帶」的觀點。他在展示並分析了大量課堂觀察研究成果後指出,在中美兩國教育之間,可能存在一個中間地帶,雙方可以基於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鑑,取長補短,用以改進本國的教育教學。他的這一觀點最終成為中美雙方與會代表的共識。

一年之後,顧泠沅隨國家教育發展中心回訪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首次出訪美國的12天裡,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遊覽活動,夜以繼日地整理考察筆記,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回國之後,他又用了近兩個月時間,加工完成了7萬餘字的美國基礎教育訪問考察報告。美國之行,進一步論證了他「尋找中間地帶」的觀點。

顧泠沅認為,也許中美雙方的教育都到了一個需要認真反思的轉折點,審視雙方的教育優劣,以本國的傳統優勢為基點,結合雙方優點,進而消除兩者的缺點是「中間地帶」的內涵。以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為例,顧泠沅建設性地提出了「增加課程的可選擇性」、「拓寬創造性學習的課程渠道」等具體方案,以期培養中國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而鑑於這類教學對我國中小學來說相對陌生,因此適當借鑑美國中學的「項目學習」經驗很有必要。

顧泠沅 - 教改探索

第一階段——經驗篩選。在青浦實驗階段,為了大面積地提升教學質量,顧泠沅頂風冒雨走遍每一所學校,聽課達幾千節。在此基礎上,由一線教師與研究人員結成一體,在積累大量零星的原型經驗的同時,通過符合一定程序的行動和思辨,提煉出有效的經驗系統。第二階段,顧泠沅在上海普陀區通過聽課100節進行課堂觀察技術的研究,他通過錄像帶比較,歸納出教師課堂教學的優勢與不足,然後形成系統分析與歸類。

顧泠沅發現,教師進行課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惑就是面對「兩個落差」,即從課程的指導思想到教材編制和教學設計、從教材編制和教學設計到課堂實踐的落差。經過這兩個落差的「篩濾」,課改的先進理念進入課堂後往往就所剩無幾了。

以教師培訓的形式解決「兩個落差」問題,目前國際上有兩種做法:一是同事互助指導,即同事間的相互聽課。這種做法有利於縮小課程發展與教師實踐之間的落差,可以引發互相的切磋與教學研究。但顧泠沅認為,它只利用了同層級的橫向支援,明顯缺少縱向引領,而先進的理念如果沒有以課程內容為載體的具體指引與對話,就會囿於同水平反覆。

二是案例研究。這種做法在醫生、律師、工商管理等行業中收效甚大。「但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與醫生、律師、工商管理者相比,後者技術含量高,前者工藝性特別講究;後者的學習與培訓可以採用書面個案討論的方式,而前者還需在反覆討論中作行為自省與調整跟進。」

在經過反覆實踐論證,特別是研究了中國眾多優秀教師、教改先行者的成長曆程之後,顧泠沅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課堂拼搏」中「學會教學」的。它帶來的啟示是,保持同事之間的互助指導,還須注重縱向的理念引領;保持側重討論式的案例教學,還需包含行為自省的全過程反思。於是,在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之外,顧泠沅提出了一種以課例為載體、在教學行動中開展的、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教師行動教育。顧泠沅將「行動教育」模式劃分為三個階段:關注個人已有經驗的原行為階段、關注新理念支撐下的新設計階段、關注學生獲得的新行為階段。承接這三個階段的,是專業引領下的兩輪合作反思:一是反思已有行為與新理念、新經驗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飛躍;二是反思理性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獲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為的轉移。

行動教育」作為教師教育的新模式又由三個要素組成:課例,它是行動的載體;合作平台,研究者與教師的合作主要有課例討論、情境設計、行為反省;運作過程,整個流程包含了原行為、新設計、新行為三個階段,其間有兩輪反思與調整。這樣經過流程的多次往復,達到螺旋式的上升。

「實踐的行為要有理性的介入,沒有理性就沒有理想」。從2003年開始,顧泠沅領銜的教師培訓以區域推進的方式在9個區進行推廣。通過培訓與各區縣的教師進修學院形成合作夥伴關係,培養了一批骨幹教師,使各個區縣的教師進修學院、教研室擁有一批研究人員,並與高校、市教科院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形成了一個網絡。同時,簡化了運作過程,變「三個階段,兩次反思」為「一個課例,三次討論」。顧泠沅用自己的一步一個腳印抵制着當今社會涌動着的「浮躁」「浮誇」「浮華」的潛流。

總結半個多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敗得失,顧泠沅認為:改革應由管理者、專家、教師的共同體來承擔。不要把改革交給單一人群,每位實踐者的通透理解和熟練掌握是最後的保障。要講究研究主體的合理建構,多種背景的人組合起來,才有可能獲得突破。以往教師的研究有「教研」、「科研」、「德研」之分,教師培訓有「師訓」、「干訓」之別,成員則有各個領域的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兩大陣營。近年來,顧泠沅大力提倡並大規模推進的行動研究、課堂觀察、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案例分析、行為跟進、反思性實踐和教學研修範式更新等,都充分體現了他的群體理想和建構原則。

顧泠沅 - 學術活動

國內學術活動

顧泠沅主持青浦農村教改實驗15年(1977~1992)。1992年國家教委在上海召開全國推廣現場會,肯定青浦經驗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成果。其研究成果獲教育部全國首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

顧泠沅主持制定《進入21世紀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行動綱領(1997-2010)》。該綱領成為指導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標誌着上海市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1997年以來,他與華東師範大學王建磐校長聯合指導培養了15位數學教育博士生。

顧泠沅主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上海研究中心工作(1999~)。參與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課程教材建設」、「萬名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全國中小學骨幹校長培訓」等項目的決策諮詢和策劃組織工作。主持教育部基教司「創建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建設基地」項目專家組。領銜「上海市中小學骨幹教師『行動教育』模式高級研修班」,負責上海市教委決策諮詢課題:「上海教育構築人才高地建設研究」。

顧泠沅

來自 文匯網 的圖片

國際學術活動

1996年顧泠沅應邀首次代表我國出席在西班牙召開的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8),在會上作了《青浦經驗——基於中國當代水平的數學教育改革報告》的系統講演。

1998~2001年與美國密西根大學教育學院彭恩霖教授(LynnPaine)合作開展了《多國數學和科學新教師入職教育研究》(中國、法國、新西蘭、瑞士、日本)。

1999年6月與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李·舒爾曼(LeeS·Shulma)在上海共同主持了中美數學教育高級研討會。顧泠沅提出的「尋找教育的中間地帶」這一觀點成為中美雙方專家的共識。

2004年7月顧泠沅出席在香港大學舉行的國際教育教學委員會(ICET)2004年大會,作主題報告《重視群體實踐智慧:教師專業成長的範式革新》。

顧泠沅 - 專家評點

美國「掌握學習」的倡導者布盧姆(B·Bloom)1986年到上海講學,聽了青浦經驗介紹後,他對顧泠沅感慨地說:「你在東方做了10年,我在西方做了40年,所得到的結論幾乎是一致的。」

著名教育家呂型偉1986年在上海市教育大會上講:「青浦縣顧泠沅數學教改實驗組的基本經驗符合我講的教育思想端正的四條標準,他們的實驗充滿了改革的精神,找到了提高質量的科學規律。」

著名教育家劉佛年1990年觀看了青浦實驗的現場活動後說:「教育教學工作一定要改革,怎麼改?歷史上有兩大流派,我們現在要解決聯繫起來,既要書本知識,又要通過活動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這個問題是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中心問題。看了你們的實驗,你們想得比較深,解決得比較好,使學生真正變聰明了。另外一個深刻印象,就是青浦的學校改革與教育研究機構結合得非常緊密,這樣教育改革才有希望。希望你們一定堅持下去,定能對全國產生很大的影響。」隨後,他揮毫題寫了「教育改革的楷模」。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等組成的專家組1994年對青浦教改實驗成果組織了鑑定。鑑定指出:「該成果是對青浦縣實驗全過程的精深概括,在教育學理論上有所創新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實驗具有中國特色,是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同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範例」,「論文提出的『學會教學』可與『學會學習』等當代國際上的先進教育思想相媲美,論文提出的理論豐富了我國教育理論寶庫」。

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李·舒爾曼(L·Shulman)1999年6月在上海「中美數學家高級研討會」的總結演講中說:「顧泠沅教授指出,在中美兩國的教學方法之間存在有一個中間地帶,我們可以到這個中間地帶去尋找和探求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概念,然後用各種方法把它聯成一個網絡,就像蜘蛛結網一樣,這張網張得越開,涉及到的知識面就越廣。」

2004年7月,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員露絲·海霍(Ruth Hayhoe)將顧泠沅在國際教育教學委員會2004年大會的報告放在中國哲學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了評點。她說:「這種探尋教師群體發展有效途徑的研究,是幾千年中國傳統中最精髓的東西。它體現了中國認識論血與脈的關係,是個人深厚的經驗與體驗養成的引人注目的實踐智慧,它確實為新思想和新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顧泠沅 - 人物貢獻

顧泠沅是青浦區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員,主持青浦數學教改實驗15年,使原青浦縣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學水平處於全市先進水平。1992年其成果在全國推廣,並獲全國首屆教育科研一等獎。他主持制定21世紀中小學數學教育行動綱領,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主編《21世紀數學教育探索叢書》,對中國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作了系統的總結與提煉。探索了專業引領下教師行動教育模式,為國內外教師教育領域所公認。主持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面向未來的基礎學校研究」,以學校案例研究的形式,總結全國改革創新前沿的40多年中小學辦學的新模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未來的基礎學校叢書》出版。2003年9月10日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

顧泠沅 - 名言摘錄

工作了一天,晚上還在挑燈夜戰。有人問我:幹嘛要把弦繃得這麼緊?我的回答是:一定要抓住今夜,因為明天從今夜開始。

我提出了「尋找中間地帶」的觀點,即在中美兩國教育之間,可能存在一個中間地帶,雙方可以基於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鑑,取長補短,用以改進本國的教育教學。尋找中間地帶是一種智慧,一種不走極端而達到集大成的智慧。

我的一生得益於三位名師的指點:蘇步青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劉佛年教授民主寬容的大家風範和呂型偉教授實在、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育改革、教育創新一定要學點教育史,要弄清各種教育流派源頭與流變的關係,要超越前人,一定要知道巨人是誰,巨人的肩膀在哪裡?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教師應是最有權威的未來學家。未來分為兩半,一半是今天的延續,另一半要靠理智的雕琢。

我有兩句話,第一句:教師事關重大;第二句: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這個課堂既是教學的小課堂,也是整個社會的大課堂。

現在社會上都在關注如何辦好一所好學校。其實套用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只要有一個好校長,帶出一批好老師,那一所好學校就辦成了。

如果說過去的校長以教學質量為他的責任的話,那麼現在的校長的職責有兩條,還應把教師的發展作為他的職責。

視頻

校本研修是提高課堂教學力的有效途徑 顧泠沅 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