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顧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顧岡
國籍 宋朝
知名於 歷任監察御史、侍御史、兵部侍郎,有政績。
知名作品



顧岡(GuGang)字次鳳,下澇人。時為鄉居讀書的布衣。高宗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秦檜得勢,參知政事劉大中一向反對和議,兵部侍郎蕭振遂迎合秦檜意旨,連續3次上書彈劾劉大中"不孝"。劉大中被貶處州(今麗水)趙鼎也隨之罷相,貶嶺南,再移吉陽軍(今海南省崖縣),3年後,絕食而死。平陽縣古院裡(今蕭江鎮)人蕭振,在太學中曾被譽為"三賢"之首。先受趙鼎推薦,後被秦檜援引入閣。歷任監察御史、侍御史、兵部侍郎,有政績。這次為秦檜推波助瀾,引起同鄉顧岡的憤激。紹興十年,顧岡寫了一封長達2000字的《上蕭侍郎書》,對蕭振進行嚴肅規勸。

人物簡介

顧岡字次鳳,下澇人。時為鄉居讀書的布衣。高宗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秦檜得勢,參知政事劉大中一向反對和議,兵部侍郎蕭振遂迎合秦檜意旨,連續3次上書彈劾劉大中"不孝"。

人物生涯

《上蕭侍郎書》以引用古語開端:"岡聞:君子之愛人以忠厚,小人之愛人以姑息。"申明寫信動機,接着便單刀直入進行剖析:"今夷狄不足憂,朋黨最可畏",並進-步指出:"此風炎炎,漸不可遏;欲冀中興之功,正卻步而求前;欲信講和之約,正抱虎而熟寐。三尺童子,尚知扼腕;有識之士,得不寒心?"從而具體陳述了秦(檜)趙(鼎)兩黨傾軋情狀,痛斥當朝者(指秦檜)不以"進賢退不肖"為重,而着意於"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以至堂堂社稷,反為諸公快意之地"。並舉出趙(鼎)、胡(銓)、張(九成)汪(應辰)等正人的受貶斥,王(次翁)、黃(潛善)等小人的被擢用為證,大聲疾呼:"天下耳目,豈可欺掩!"他希望蕭振能顧惜令名,克盡職責:"曩侍郎處言路之時,剛方特立,不避強御,秋霜烈日,端不可犯。"而這次的彈劾劉大中,民間已有"蕭侍郎為秦檜丞相報仇"的傳言。他又為蕭振留下轉圜餘地:"報仇之說,雖庸人且不肯為,孰謂侍郎之賢而為此舉邪?"又語重心長地指出:"雖然,往者不復道,來者猶可追。今日黨與大熾,草澤之人知之久矣。朝廷方酣寢而不寤,公卿方沉醉而未醒。嗚呼!社稷其可孤耶?生靈其何罪耶?吾天子其何倚仗耶?杜其源而破其黨,正賴侍郎與吾君及吾相耳。必也持公正之心,忘物我之累,可用則用,可去則去。前日之逐,豈無真賢實才而可復召者,雖夙昔仇怨,勿廢可也;前日之留,豈無細奸巨猾而可速去者,雖親?姻婭,勿問可也!"結尾,他舉出觀棋者常較對弈者清醒為喻,希望蕭振"心平氣定,明曉瞭然","其怒則拒之,其喜而納之,惟侍郎之命耳!" 信發後,即使知情者也不敢張揚,恐招罪戾。蕭振讀後,"不以為忤己",對和戰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向高宗提出"敵人變詐,未可屈己求和","國家講和,恐失諸將心。"終於招致秦檜不滿,也受到彈劾與遷謫。

晚年

紹興十五年,顧岡進士及第,任錢塘縣主簿。當時從臨安知府以至錢塘縣令,無一非秦氏黨羽。顧岡無法逗留,立即拂袖回里,至死不再出仕。

顧岡無子。其宗族世代秘藏此信底稿。直到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伯頁台哈布哈才從顧岡第五代從孫顧元龍處抄錄出副本,並為它作序,同縣陳高及瀏陽歐陽玄、廬州余闕、義烏黃滔、金華宋濂、王柿等先後為它作跋,始風行國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