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須芒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須芒草

中文名:須芒草

學 名:Andropogon yunnanensis Hack.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黍亞科

族:高粱族

須芒草是禾本科、須芒草屬多年生叢生草本;稈直立,纖細,近圓柱形,常染紫色,無毛,基部密生分櫱新葉,並殘存枯老葉鞘。葉鞘兩側壓扁,基部長於而下部短於節間,光滑無毛;葉舌干膜質,頂端圓截;葉片線形,常染以紫色,基部托以線狀披針形鞘狀佛焰苞,其上葉片退化,稍長於花序總梗;總狀花序軸節間和小穗柄頂端略膨大,具齒狀或杯狀附屬物,邊緣密被白色絨毛,邊緣粗糙;膜質透明,邊緣具纖毛;花果期6-12月。 [1]

須芒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叢生草本;高20-70厘米。稈直立,纖細,近圓柱形,常染紫色,無毛, 須芒草 基部密生分櫱新葉,並殘存枯老葉鞘。葉鞘兩側壓扁,基部長於而下部短於節間,光滑無毛;葉舌干膜質,長1-1.5毫米,頂端圓截;葉片線形,長10-30厘米,寬2.5-3.5毫米,扁平, 較硬,邊緣疏具小瘤基毛或無毛。總狀花序常多於2,着生於主稈或分枝頂端,長1-3厘米,直立,常染以紫色,基部托以線狀披針形鞘狀佛焰苞,其上葉片退化,稍長於花序總梗;總狀花序軸節間和小穗柄頂端略膨大,具齒狀或杯狀附屬物,邊緣密被白色絨毛,長2-4毫米 。無柄小穗長約5毫米(連基盤),基盤鈍,疏具髯毛;第一穎背部具溝或無溝,具2脊,頂端具齒或無齒;第二穎舟形,與第一穎近等長,具脊,脊中上部粗糙;第一外稃略短於第一穎,膜質透明;第二外稃線形,與第一外稃同質,頂端2裂達稃體的1/5-1/3,芒從裂片間伸出;芒膝曲,芒柱扭曲,長約10毫米;內稃較短;鱗被2,長約0.5毫米;雄蕊3,花葯紫色,長約2.5毫米,花柱分離,柱頭羽毛狀。有柄小穗披針形,第一穎背部扁平,具數脈,無芒,邊緣粗糙;第二穎稍短於第一穎,具3脈;第一外稃長約為第一穎的2/3,膜質透明,邊緣具纖毛;第二外稃披針形或線形或缺,無芒或偶具芒;鱗被2;雄蕊3或缺。花果期6-12月。

須芒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4000米的山坡、草地、灌叢中。

須芒草分布範圍

原產非洲西部熱帶地區。廣泛分布於非洲赤道附近,中國海南省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1982年引種,生長良好,在廣東、海南推廣種植。

產於四川(西部)、雲南西藏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洱源

須芒草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葉量大,柔軟,適口性好,營養期長,生長快,家畜全年均採食。 須芒草 產量高,產鮮草7.5~10.5噸/公頃,產蛋白質5175千克/公頃,為優良牧草。特別是在旱季和冬季,其他牧草相繼枯黃,須芒草為牲畜提供了較好的飼草。可放牧利用,也可刈割,調製成乾草或青貯。在世界熱帶干 旱地區,如西非的尼日利亞、加納等都視為優良牧草。

須芒草生態學特性

適應性強,在熱帶旱季長的地區生長良好,要求降水量600~1100毫米。在海拔2000米地區有分布,以1000毫米以下生長最好,耐酸,在pH為4.6的土壤上能繁茂生長。耐瘠,不施氮肥,其產量為堅尼草(Panicum maximm)的2倍。耐火燒,旱季火燒後,促進新櫱發育,再生力 達100%。種子成熟後易落粒,雨季時,發芽生長,形成茂密的草叢。自我更新量為10~50株/平方米。根系發達,入土深度80厘米,肥沃 疏鬆的土壤可達3米以上。能攝取土層深處的水分,耐旱力強,最高可耐9個月的旱季。其產量最高是在年降水量750毫米以上、旱季為3~5個的地區。不耐水淹,也不耐重牧。為短日照植物,開花的臨界日照為12~14小時,在海南儋縣(北緯19度30分,東經109度30分)5月初 開始抽穗,隨之開花,開花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10月種子成熟,冬季並不枯黃,保持青綠狀越冬。在儋縣,旱季(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的鮮草產量占全年總產量的25%。能和圭亞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sis)、大果蝴蝶豆(Centrosema macrocarpum)、尖葉蝴蝶豆(C.Acutifol)、野花生(Arachis pintoi)混播,表現良好。

參考來源

  1. [1], ,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