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鞏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鞏膜(俗稱眼白sclera),是眼球內一層乳白色不透明的纖維膜,屬於眼球纖維膜。

  • 它主要由膠原蛋白和一些彈性纖維組成。
  • 人眼和許多其它動物的眼睛裡鞏膜是白色的,與有顏色的虹膜呈明顯的對比,但是有些哺乳動物鞏膜可見的部分與虹膜的顏色一樣,因此它們鞏膜白色的部分一般不可見。
  • 胚胎發育時鞏膜從神經脊發育出來。
  • 兒童的鞏膜比較薄,因此有時可以透過它看到後面的色素,因此兒童的鞏膜有時會呈淡藍色。
  • 老人的鞏膜由於脂肪堆積而略呈黃色。
  • 許多深色膚色的人由於鞏膜里有黑色素因此有自然的深色鞏膜。
  • 眼球壁的主要組成之一。
    • 是眼球纖維膜的後5/6部分。前方聯接角膜,後方與視神經的鞘膜延續。鞏膜在視神經穿出部附近最厚,愈前愈薄,在肌腱附著處又複增厚(鞏膜厚度:後極部1mm,赤道部0.4~0.5mm,直肌附著處0.3mm)。其與角膜交界處,外面有環形的角膜溝,深部有鞏膜靜脈竇。*小兒的鞏膜為淺藍色,成年為白色,老年因脂肪沉著而帶黃色。
    • 鞏膜結構堅韌,有支援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
  • 鞏膜位於眼球壁後部,約占眼球壁外層5/6。
    • 主要由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緻密交織構成堅韌而具彈性的眼球外膜,是保護眼球內容物及對眼球起支撐作用的組織。
  • 正常鞏膜為瓷白色。兒童鞏膜較薄,呈藍白色,至成人逐漸變為黃白色。
  • 偶爾於前部鞏膜表面可見邊界清楚、不規則的片狀棕色或藍灰色斑,稱為鞏膜色素斑,無臨床意義。
  • 鞏膜內細胞成分和血管很少,這種組織學特點決定了鞏膜的病理改變比較單純,通常表現為肉芽腫性增殖反應。
    • 膠原纖維可發生變性、壞死和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形成炎性結節或彌漫性炎性病變。鞏膜炎容易發生在表層血管相對較多、尤其是前睫狀血管穿過鞏膜的部位。
  • 由於鞏膜血管和神經少,代謝不活躍,雖不易發病,但一旦發生炎症,病程進展緩慢,組織修復能力差,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也較易復發。

鞏膜病的病變

  • 表層鞏膜炎--(episcleritis)是一種復發性、暫時性、自限性鞏膜表層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症。
    • 常發生於角膜緣至直肌附著點的區域內,並以瞼裂暴露部位最常見。
    • 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好發於20∼50歲,約1/3的病人雙眼同時或先後發病。臨床上有兩種類型。
    • (1)、結節性表層鞏膜炎--(nodular episcleritis)較常見,以局限性結節樣隆起為特徵,常急性發病。結節多為單發,呈暗紅色,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3mm。結節在鞏膜上可被推動,表示與深部鞏膜無關。
    • (2)、週期性表層鞏膜炎--(periodic episcleritis)呈週期性發作,其發病突然,每次持續1天至數天,間隔1∼3個月。病變部位鞏膜表層和球結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呈紫紅色外觀。
  • 表層鞏膜炎應與結膜炎和鞏膜炎相鑒別--結膜血管可推動,而表層鞏膜血管相對不可移動,這是結膜炎與表層鞏膜炎的鑒別要點。
    • 表層鞏膜血管充血呈放射狀垂直走行,滴腎上腺素後血管迅速變白,而更為深層的鞏膜充血為紫紅色,滴腎上腺素後也不易退色。
    • 【治療】本病為自限性,幾乎不產生永久性眼球損害,通常無須特殊處理。
    • 若病情較重或頻繁發作,可用0.5%可的松或0.1%地塞米松眼液點眼,必要時可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
  • 鞏膜炎(scleritis)為鞏膜基質層的炎症,較表層鞏膜炎少見,但發病急,常伴有角膜及葡萄膜炎,故其病情和預後比表層鞏膜炎嚴重,預後不佳,對眼的結構和功能有一定潛在破壞性。
    • 本病好發於20∼60歲,女性多見,50%以上為雙眼。鞏膜炎可分為前鞏膜炎和後鞏膜炎,前鞏膜炎又可分為結節性、彌漫性和壞死性。
  • 鞏膜炎的原因不易確定,多數患者伴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對鞏膜炎患者應作系統性檢查,特別要注意皮膚、關節、心血管和呼吸系統情況。
    • 實驗室檢查,如全血圖、血沉、血清學分析以及胸部X線檢查有助於病因學診斷。[1]

鞏膜炎傳染性

  • 角膜炎、鞏膜炎、結膜炎是比較複雜的眼病,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 角膜是透明的,我們並不容易直接看到,黑眼仁(虹膜、瞳孔及前房)正前端就是角膜;眼球壁的最外層就是鞏膜,不過上、下眼瞼內以及眼球後方的鞏膜是看不見的;
    • 在上、下眼瞼和眼球前面覆蓋了一層透明的黏膜,這就是結膜。
    • 我們看到的白眼球(鞏膜)上覆蓋的結膜就是球結膜,襯在眼瞼內面的為瞼結膜。
  • 鞏膜炎--分為前鞏膜炎和後鞏膜炎,或者淺鞏膜炎和深鞏膜炎。
    • 前鞏膜炎是鞏膜表面的薄層血管締結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症反應,臨床類型有快慢之分,症狀比較明顯,比如眼白髮紅等,容易診斷,危害較小,一般不會損害視力。
    • 後鞏膜炎(較前者發病率更高)指病理特徵為細胞浸潤、膠原破壞、血管重建的鞏膜基質層炎症,臨床診斷困難,容易誤診,併發症多,危害大,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嚴重者可失明。
  • 鞏膜並沒有直接與空氣接觸,因此鞏膜炎的致病原因也有不同,細菌病毒不會直接感染鞏膜,但是可以間接感染,比如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梅毒等。
  • 鞏膜炎的發病主要為內源性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所引起,常見於結締組織病,如風濕性關節炎、Wegener肉芽腫、復發性多軟骨炎、系統性紅斑狼瘡、Reiter病等,另外風眼、眼部手術後也可出現鞏膜炎。
  • 角膜炎、鞏膜炎、結膜炎三種疾病雖然各自獨立,但也有聯繫。
    • 角膜、鞏膜、角膜三者唇齒相偎,相互依存。
    • 結膜炎可引起周邊角膜浸潤性炎症,鞏膜炎可導致硬化性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影響角膜內皮等。[2]

參考來源

  1. 張朝凱. 鞏膜病. 張朝凱醫師個人網站. 2018-01-31 [2020-12-27] (中文). 
  2. 阿蓮醫師. 角膜炎、鞏膜炎、結膜炎3分鐘梳理,哪種傳染性強?. 每日頭條. 2017-04-10 [2020-12-2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