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岸見一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新作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名人推薦

林依瑩、郭強生、彭懷真、盧建彰 專文推薦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 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現任京都聖カタリナ高等學校看護專攻科客座講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等職。著有《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方舟文化)等書。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希望有一天能搭時光穿越機回到古代,用宋代青瓷喝杯茶。譯有《工藝之道》、《日日之器》、《平松洋子的廚房道具》、合譯《無印良品的設計》(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原文摘錄

假設人生是一條有起點也有終點的道路,有效率地走在這條路上──換句話說,有效率地過日子,然後死亡,根本沒必要也沒意義。途中不時繞遠路,有時甚至走點回頭路,玩到忘記時間,或是等到發現時已經不知不覺走得很遠,也是人生的常態。 無須計算時間的生活,指的不是隨便度日,而是擺脫時鐘計算時間的束縛,獲得自由,才能享受當下的意思。

書評

看這本書之前,我剛剛讀完了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開始讀《被討厭的勇氣》里提到的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又剛剛好在讀《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前一天,看了愛奇藝《奇葩說》第三季2016年5月14日那一集有關生死的辯題。那集節目裡,馬東說,他是在父親馬季心臟病發,突然去世後的第三年,有一天忽然夢到父親跟他說,很高興和他做這一世的父子。他醒來後不太相信這個夢境,然而卻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可以和故去的父親說再見了。馬東用了三年,對父親突然離世這件事釋懷。 而在《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里,岸見一郎真正和母親告別,用了十年。他同樣是靠夢境和故去的母親說再見的。多麼相似而神奇的巧合。也是多麼微不足道而實在的人生安慰。他說,自己是靠着夢境,與關係冷淡的父親,甚至是與年輕的自己和解的。母親故去後,岸見一郎重新檢視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 在父親逐漸失智後,又承擔起照護父親的責任。 他說,他老去的父親在中年的他患上心肌梗塞後忽然變得精神起來。他後來理解了,那是父母感到自己仍被子女需要。父親也故去後,他把照顧失智父親的經歷寫了下來。他說,當父母老去,不應當以生產力來評定他們的價值。老去的父母的價值在於,他們活着,就是對家庭的貢獻。而當父母老了,病了,不應該僅僅以「子女」的立場去看待和照顧他們,而因以「人」的身份重新與父母建立新的關係,也是完成一種自我的成長。這種的新的關係,會使人重新檢視自己和子女的親子關係。這個觀點,與山下英子在《家庭斷舍離》中所表述的「家庭斷舍離,事實上是第三次親離,它幫助我門真正從父母身邊畢業」這個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我們面對父母或是至親的人的衰老,與世界告別這件事情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接受人有一天終於會老去,死去這一自然規律的過程。人人無可避免,殊途同歸。死生至大。每一次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他人在生與死的旋轉門邊掙扎,是對自己的生死教育,也是對自己的放手教育。試想有一天,我們終將和身邊的一切告別,還有什麼是不可以平和喜悅地面對的呢? 《一代宗師》里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或者可以說,我們遇過的所有相遇,教會了我們面對離別的方法,也教我們如何面對失去。當我們不害怕老去、死去所帶來的失去的時候, 才會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在這本書台版腰封的推薦名單里看見了郎祖筠的名字,想起著名的主持人張小燕曾經說過,曾為中視美術師的郎祖筠父親,在年老失智後,常常帶着美工用具嚷嚷着要來電視台上班。這個情節,跟《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里,岸見一郎所分享的,父親患病後活在了自己認知的「當下」是相同的。這使得岸見一郎領悟重新開始的重要。而對於平凡的,一身煙火氣的我們,重新開始又多麼的重要。其實重新開始並不需要刻意選擇時機,就從這一秒的當下開始就好。 既然離別會是所有故事的答案,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每個相聚,哪怕是碎片化的歡愉,而不要固執,不要爭吵,不要怨恨?讓所有平靜的細碎的喜悅慢慢鋪陳,直至我們能夠體悟,離別的苦,其實可以用喜悅的鋪陳來化解的。 面對父母的衰老,事實上是父母在漫長的一生歲月中潛移默化教會我們面對人生聚散這一嚴肅生命課題的過程。也是父母親身給我們上的最漫長又最深刻的一堂課。因為親近,我們大概感覺不到歲月在父母身上的流逝。通常都是在某一瞬間,驚覺父母不再是那個仿佛昨日還陪我們嬉鬧的人了。這時候不禁要問自己,真的長成到可以承擔起照護父母的責任了麼?或者,自己真的強大到可以如兒時父母照顧我們一樣照顧老去的他們了麼? 不管現在能不能,在父母還健康但已經開始衰老的時候,好好的與他們相處,不是為了回報他們什麼,因為父母之恩根本無法回報。而是希望將來的自己,不因所謂的忙碌錯過那些日常的,平凡的,可以留給大家簡單談笑回味的天倫瞬間。

人老去和成長的表現,也許就是認識到,雖然不管在什麼年紀,都可以依靠自己力量改變一些事情,但是我們終有一天要老實地承認,這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我們怎麼樣都無能為力。有的時候,連接受它也要花光我們所有的心力。然而一旦接受了,卻會成為我們最好的養份。 不管什麼時候,活在當下,已是最好的勇氣。

ps,書中岸見一郎提到,在他母親中風後,他在病床前幾乎不眠不休的照顧了母親三個月,卻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母親故去後,又因為極度疲累,內心並不想出席母親的葬禮,雖然最後強撐出席,卻並沒有流淚。這個在心理學上來說,也許是他那時他還沒有與母親真正告別的一種體現。這使我想起加繆《局外人》的開頭,忽然有了新的理解。《局外人》的主人公其實是無法承受與自己母親告別而引發了後面的故事。生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卻永恆的難題。是束手就擒,還是迎難而上,或者順其自然都好,都是接受離別的方法。在乎個體對生命的理解與選擇。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