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次文化(英語:Subculture),又稱亞文化或非主流文化,是指從母文化(主流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新興文化,也就是小眾文化。
次文化的展現多半會顯現在於面對事物的思想、態度、習慣、信仰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是一種相對於主流文化的價值、信念,它也是伴隨着主流文化而產生的另一種特殊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像是在國家、宗教、階級、膚色、性別、性向、教育、職業和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面當中都會產生不同的次文化。每個社會都會有主流文化在面對次文化時所產生的衝擊和變化,這些次文化可能是對於主流文化積極的改進,或是作為對於主流文化消極的反抗。
次文化多半是由團體流傳出來的,藉由團體的認同和共享,使得這些次文化也像共同的主流文化一樣被流傳出來,生活在社會當中的人們不單單只受到主流文化的價值和規範,也從人們所生活的團體裡,受到許多次文化的影響。
現代
大眾傳媒指的「次文化」與「流行文化」相對,通常是指相對地少數人熱衷的新興文化,不涉及宗教信仰。如爵士樂、搖滾樂與嘻哈、街舞和極限運動都曾經是小眾文化,但經過推廣下逐漸流行,成為流行文化。
然而現代的次文化的定義權主要落於傳媒手中,一項新興文化是否屬於流行文化便是通過媒體曝光率來決定。在電視普及後,一些次文化就被傳媒大肆宣傳,例如1960年代香港的樂隊僅能於少數地方演出,到1970年代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而今成為流行文化。1990年代興起的無厘頭文化[1],2000年代下降而未能成為主流文化。
但並非所有的新奇文化都得到傳媒的宣傳,不少次文化都無法成為「主流文化」,甚至被歧視。例如1970年代興起的電視動畫,被視為小孩子的娛樂,觀念深入人心,便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例如香港曾將動畫主題曲視為兒歌(儘管許多作品都沒有兒歌應有的風格),從而出現《兒歌金曲頒獎典禮》(2009年改為《動畫金曲音樂會》)。但在1970年代中後期,這項定見開始逐漸被《宇宙戰艦大和號》、《魯邦三世》及《機動戰士高達》等高齡層向的作品慢慢扭轉。
現代的次文化
- 御宅族:與和製英語中的「マニア」(mania,指着迷者、狂熱者、發燒友)相似。
- 腦殘體:為年輕人喜用的怪異漢字,皆屬別字。
視頻
次文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無厘頭文化是香港一種在1990年代突然興起的次文化,豆丁網
- ↑ 什麼是火星文?,QQ分類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