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

作品名稱:《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一般認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借寫送友歸鄉抒發自己的思鄉懷舊之情。上闋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遊的思念;下闋抒發自己欲歸不能的惋惜,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全詞深微婉曲,含蓄深沉,構思奇巧,別具特色。

原文

譯文

三年來我做夢都想回吳中,如今讓黃犬代我傳書隨你去。當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時,千萬莫驚動水中鴛鴦白鷺。蘇州四橋全都是我當年經行遊覽去處。

在《輞川圖》上觀看暮春景物,我常記得高人王維的詩句。暗定歸期老天必定會准許。身上的春衣還是小蠻一針一線縫製,那上面還淋着西湖的雨水。

創作背景

此詞當為蘇軾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八月在揚州時所作。此前三年,即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蘇軾在杭州擔任太守,蘇堅是他的屬官,監杭州商稅,兩人交往頗密。此時因蘇軾被召還京,蘇堅告別蘇軾回吳中故居,蘇軾為之送行而作此詞。[2]

賞析

這是首送人之作。在眾多的送別詞中,蘇軾的這首《青玉案》可謂別具一格。一方面作者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鄉,是為「客」中送客之作。

上闋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遊的思念。

「三年枕上吳中路」寫蘇堅隨蘇軾三年為官未歸,枕頭上都牽繞着回家的道路,展現了自己思鄉心切,也表達了對友人歸家的理解和關切之情。用「黃犬」這一典故,表達出盼伯固回吳後及時來信。「呼小渡」數句細節傳神,虛中寓實,給對方一種「伴你同行」的親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表現了詞人對吳中故地眷戀之深。「老子」為詞人自稱,語氣幽默詼諧,顯出朋友之間的親昵與坦誠。

下闋寫詞人思歸心切,就蘇堅之「歸」,抒說己之「歸計」,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

以對王維《輞川圖》的仰慕開篇,直言記得王維的詩句,暗許送友思歸之意。「作個歸期天定許」一句,奇境別開,明知不可歸而猶言「天定許」,思歸之情,倍見殷切。「小蠻針線」則顯出宦遊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絕非柳永「針線閒拈伴伊坐」(《定風波》)之類小兒女語所可比擬。 。「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歸期天定許」寫蘇軾迫切思歸與親人愛侶團聚,特借白居易所寵愛的善舞妓人小蠻,喻指其愛妾朝雲,朝雲親手縫製的春衫「曾濕西湖雨」,為「天註定」做一註腳:天公有情,為朝雲之相思而灑淚雨,淋濕我春衫。

全詞中心在於一個「歸字」,既是羨慕蘇堅歸吳中,亦是悲嘆自己歸夢難成。詞寫思念親人含蓄深沉,風格婉曲而又曠放[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