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春期戀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春期戀愛

中文名: 青春期戀愛

外文名: Puppy love Calf love

青春期戀愛,俗稱「早戀」,指18歲以下的青少年建立戀愛關係或對他人產生愛意的行為。「早戀」一詞在中國大陸地區被廣泛使用,相較於「青春期戀愛」,隱含來自社會觀念的否定色彩。 數據顯示,比起小學和初中學生,高中生進入青春期戀愛的比例較高。大部分人選擇戀愛對象時會出於好奇、真心喜歡和享受追求與被追求的過程。在社會大環境的壓力和價值取向影響下,大部分中國青少年會向父母和老師隱瞞自己的戀愛情況和性行為。 青春期戀愛對人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一方面,戀愛可以讓青少年們滿足親密關係的需求,促進個人成熟和豐富感情經驗,幫助青少年自我認同、自我接納。另一方面,在戀愛過程中,因為青少年普遍缺乏成熟的情緒管理能力,他們可能會體驗到更多的情緒波動,並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社交和學業發展。此外,青少年沒有接受過全面性教育以及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時,非意願妊娠、性傳播感染、攻擊行為等情況也可能會在青春期戀愛期間出現。 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戀愛觀與和諧的人際關係,需要家庭、學校、相關行政部門和服務機構等共同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等法律從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與品德教育角度幫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的心態和成熟的人格。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合理面對青春期戀愛,做出明智且負責任的決定,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1]

定義

青春期戀愛,俗稱「早戀」,指18歲以下的青少年建立戀愛關係或對他人產生愛意的行為。「早戀」一詞在中國大陸地區被廣泛使用,相較於「青春期戀愛」,隱含來自社會觀念的否定色彩。

青少年戀愛的現狀

青少年戀愛是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一項2018年對佛山市1055名高中生的調查顯示,高中生現在或曾經有親密伴侶的約占50%,且該現象幾乎沒有性別差異。該研究同時表明,高中男生已經發生性行為的比例為9.3%,打算發生性行為的比例為23.1%,女生已經發生性行為的比例為6.3%,打算發生性行為的比例為4.4%。 在中國其他地區,2014年對廣東、福建和山東的1088名中學生調查顯示,中學生戀愛的比例為28.5%,有2.2%的中學生發生過性行為。2016年對上海市初二到高一的中學生關於戀愛態度和行為的調查顯示,有21.51%的調查對象表示有過戀愛經歷,其中女生有過青春期戀愛經歷的比例低於男生。與初二學生相比較,高一及高二學生進入青春期戀愛的比例較高。 在思想觀念上,中國不同地區青少年呈現出對青春期戀愛的不同態度。一項2018年對佛山市高中生對於戀愛態度的調查顯示,接受高中談戀愛的男生達到79%,女生達到71.3%。2016年對上海市高中生對於青春期戀愛態度的調查顯示,61.01%的中學生表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14.84%表示贊成,24.15%表示反對。一項2014年在廣東、福建和山東的隨機抽樣調查發現,中學生對戀愛總體持較為悲觀的態度,認為戀愛會影響學習的占47.6%、認為影響前途的占41.5%、認為戀愛關係不會有未來的占24.8%,並且認為戀愛會減少同學間交流的占19.7%。僅有11.9%的調查對象認為戀愛不會影響學習。當被問到戀愛的影響因素時,有7.2%的中學生表示是「出於愛情,基於婚姻」,有59.3%的中學生表示是出於好奇,有47.3%的學生表示是真心喜歡對方,也有26.5%的學生表示享受追求或被追求的過程。 對於「早戀」的反對是近幾十年來在中國大陸相對獨特的社會現象,其背後反映的是當代中國的政策需求和社會對婚戀、學業的傳統觀念。1950年,中國頒布實施了《婚姻法》,革除了以往包辦婚姻的陋習,以自由平等為核心理念,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其中,《婚姻法》規定「男20歲,女18歲,始得結婚」。依據這個年齡節點推算,青春期的自由戀愛並不違背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法律規定。然而自60年代起,隨着中國人口增長問題的凸顯和教育年限的延長,「晚婚晚育」的概念開始被普遍倡導,隨之而來的就是「早戀」概念的形成與污名化。直到九十年代,中國對大學生「早戀」依然嚴打嚴查,很多高校要求:談戀愛的不能當幹部,不能評先進,被發現了要挨處分。

發展

1980年新婚姻法施行後,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調整為「男子不得早於22歲,女子不得早於20歲」。「早戀」的行為被認為與當時的政策相悖,愈發被社會價值觀所排斥,與「封建迷信」、「淫穢色情」劃上了等號。1982年3月,著名話劇編劇、導演潘孑農在《上海戲劇》發表了《早戀不妨礙業務只是動聽的言辭》,呼籲相關部門制定律法,嚴格管控青年戲曲演員的結婚年齡,以保證他們潛心練功:「一般大、中學校的學生,向來嚴禁戀愛,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學生專心學習,聽說芭蕾舞演員經有關部門批准,規定三十歲以前不得結婚。培養戲曲演員的嚴格要求,並不亞於芭蕾舞演員,國家用了多少經費?教師、幹部花了多少心血?絕不能功虧一簣。因此,我建議有關領導機關,博採各方意見,明確規定戲曲青年演員的結婚年齡。」  

現狀

近年來,隨着計劃生育政策的變遷和婚戀觀的逐漸開放,「早戀」的年齡範圍基本縮小到初高中時期,宏觀層面抵制的力度也相對放緩。然而,在「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學業壓力和傳統的婚戀觀念之下,學校和父母依然對「早戀」現象持否定態度,擔憂青春懵懂的愛戀會占據孩子的精力,對學業和自身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目前的社會大環境對於「早戀」現象還是以預防手段為主,不支持不提倡,如有發生,學校層面可能會視情況介入。例如,2014年2月,福建省福安二中頒布了關於男女生之間交往的「三有」「六不准」規定,其中包括「語言有分寸」、「目光有分寸」、「服飾有分寸」,以及一系列限制男女生單獨相處的情況。如有違反,校方將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記過、留校察看、勒令退學等處分。

歐美社會觀點

歐美社會對於「青春期戀愛」的討論褒貶不一,但總體而言並不會將其視為需要避諱或解決的問題。這些價值取向和社會認知可以從諸多影視劇和文學作品得以窺見,例如經典的美國青春校園愛情劇《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以及近年大火的英國青春劇《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中均有對青春期戀愛的描繪與討論。儘管也有專家學者表達了對初高中戀愛是否過早、是否會影響學業的擔憂,但人們通常不會對此產生避諱或反對的情緒。相較於「如何避免孩子早戀」,歐美社會的主流關注點更多是在於「如何建立健康的青春期戀愛關係」。 在青春期階段(通常指10~20歲),孩子會受到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協同作用,產生明顯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此時,女孩出現月經初潮,男孩出現遺精現象。身高、鬍鬚、乳房、腋毛等第二性徵的發育也在時刻提醒着孩子兩性之間的差異,使得他們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認知發生改變,對兩性關係愈發敏感和好奇。此外,各國研究者通過對美國、英國、中國的被試進行大腦掃描發現,與看到普通朋友的圖片相比,當被試看見戀人的圖片時會引起專門的腦區激活。從生理機制上來說,與戀人有關的聯想會帶來與受到獎勵相似的感受。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鄒枝玲等人的研究還證明了愛情會引起大腦的改變,實驗中與分手組、單身組相比,戀愛組被試大腦的各個區域之間功能連接顯著增強,主要涉及的有獎賞、動機、情緒調控、系統和社會認知系統,即與不在戀愛狀態的人相比,戀愛中的人大腦更加興奮,幸福感更高。一項2015年的調查研究也發現,長期感到孤獨會導致青少年人格上的缺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親密關係的早期追尋將有利於降低孤獨感,發展健康的人格。

家庭因素

家庭對青春期的戀愛選擇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有學者表示,中小學生的戀愛行為可能與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息息相關。國內的一些經驗觀察表明,當家庭沒有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時(如家庭溝通不足、親子關係惡化、監護人缺位等),孩子可能會從家庭外尋求情感滿足,以保持身心平衡。例如,百合網的《2015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父母存在離異、再婚、分居等情況的孩子初戀年齡會比同齡人更早,通常都在16歲及以下。相比之下,父母感情狀態良好的孩子第一次戀愛通常發生在17歲左右。然而,這一相關性並沒有得到嚴謹的實驗設計支持。在一項中國和加拿大高中生青春期戀愛現象的調查中,研究者發現只有中國學生的青春期戀愛可能性會和父母的關係親密程度成反比。具體來說,中國高中生與父母關係越親密,他們承認有青春期戀愛經歷的可能性就越小,而加拿大高中生群體並沒有反映這樣的關聯。因此,是否將青春期戀愛的成因歸為家庭角色的缺失仍有待商榷。

社會文化因素

孩子在青春期可能受到書籍、歌曲、網絡、影視劇作品、朋友社群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形成對戀愛的嚮往、對他人的憧憬,或單純是跟風模仿的好奇。華中師範大學2011年的研究發現,與初中生戀愛相關的各因素包括了性別、家庭收入、言情小說閱讀情況、上網情況、個人條件(外貌、智力、特長)、住宿情況和性教育情況。而戀愛的動機多數是因為親密關係互惠情感的需求(75%)、促進個人成熟和增加感情經驗(65%)、從眾心理(51%)、豐富生活尋求刺激(52%)。總之,青春期戀愛的形成受個體發育和群體文化的共同影響。 愛情在每個人心中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核心特質是積極、美好的。一項針對美國、俄羅斯、立陶宛、中國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戀愛被認同的五個核心特點包括:生理吸引、侵入性思維、利他主義、自我實現、情感滿足,這些特點具有國家間的一致性。其中,生理吸引是指認同性吸引很重要;侵入性思維是指總是想到對方;自我實現是指認為戀愛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成為更好的人;利他主義是指願意為對方付出;情感滿足是指認為浪漫關係是最幸福的事。 在華中師範大學的調查中,88%談過戀愛的初中生認為「早戀」利弊相當,持中立態度,或認為利大於弊。這說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業方面的影響僅是潛在後果的一部分考量,其他部分的收穫可以彌補這一部分可能的損失。研究表明,健康的青春期戀愛可以幫助孩子們發展自己的社會情感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觀念,並為將來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因此,教育者在給青少年說「愛情」這一話題時,需要傳達積極、正面的思想,讓他們認識到愛情中的美好品質,切勿打破他們對於愛情的美好嚮往。 當然青春期的愛情心理有其特殊性。青少年處於從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他們大多在戀愛問題中並非像成年人那樣在意關係的聯結和長久性,而是更多地關注自我探索和自我發展。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關注異性,也願意讓異性關注自己,注重穿着打扮,在意異性對自己的看法。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教育者需要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當孩子能夠直面這一份內心的悸動,它很可能成為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激勵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或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關心、學會表達、學會完善自我,這些都是追求愛情的重要品質。

幫助孩子看清青春期愛情的風險性因素

情緒問題 研究表明,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他們的戀愛往往表現出不穩定性高、周期短等特點。一項2003年的美國國家性調查發現,隨着年齡增長,青少年的平均戀愛周期在變長,但幾乎不超過一年。 表白被拒絕、暗戀、失戀、戀愛中的矛盾和周圍人的壓力等通常會成為情緒問題的根源,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一項1995年的研究顯示,在戀愛關係中的青少年會比其他青少年體驗到更多的衝突和情緒的波動。儘管情緒起伏較大是青少年的一個普遍特徵,但戀愛中青少年的情緒起伏相對更極端。調查發現,中學生失戀時出現「悲觀痛苦、無法自拔」,「把愛變成恨」或「沒法再活、想尋短見」等極端情緒的人數比例高達13.4%。在心理諮詢和個案研究中,青少年也不乏因失戀而帶來嚴重情緒問題,從而較長一段時間影響生活、學習的案例。 華中師範大學的研究顯示,青春期戀愛發生的幾率在所謂的好學生和差生之間是非常相近的。60%談過戀愛的初中生表示自己成績有所下降,因為時間、精力難以合理分配。這一結論得到了美國佐治亞大學2013年一項對於初中生戀愛的研究的支持。佐治亞大學的研究者認為,初中談戀愛的學生擁有更低的學習水平,更高的輟學幾率,甚至有更高的概率濫用藥物。當校園情侶尤其是同班情侶分手後,學生很難處理校園裡的人際關係,這些都可能會對學生的學業造成壓力。 身體健康 青春發育期的孩子身體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且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對自己的性決策負責,被疾病感染和被心理傷害的風險較高。一項2009年的全國調查發現,15~19歲年齡段中有17%受訪者曾經懷孕,5.9%曾多次懷孕。而高達90.9%懷過孕的年輕女性經歷過人工流產,其中19%曾經歷過多次人工流產。因此,教育者需要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教授學生保持個人衛生、避孕和預防疾病等知識,培養學生交流、協商、負責任的決策等能力。在兒童和青少年進入性活躍期之前,需要接受全面性教育,這樣他們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與福祉。 戀愛捲入 戀愛捲入(Involve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發生在戀愛關係過程的開端。在青春期初期,絕大多數青少年往往會先與同性的同齡人開展人際交往,然後隨着青春期的慢慢成熟,再逐漸融入混合性別的群體中。在青少年早期的戀愛體驗中,有好感的對象常常同時包括同性和異性,然而同性間的吸引、同性間的性行為和性傾向三者之間並不完全相關。同性間的吸引和性興趣可能會隨着時間推移而消散,這種現象在女性之中較為常見。 戀愛對象的選擇 社會準則和期望不僅會對青少年進入戀愛的時間產生影響,同時也關係到他們選擇戀愛對象的標準。大部分男性會喜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性交往,而女性則希望和比自己年齡更大的對象約會。華中師範大學研究者發現,83%的中學生調查對象會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戀愛對象,其次是信念價值觀(78%)和身材相貌(73%)。 關係質量 關係質量即指雙方在戀愛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親密和喜愛程度。而青少年在青春期戀愛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關係質量,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日常人際關係及家庭成員關係質量呈正相關。當一個人本身擁有比較不成熟的社交技能,或由於自身成長經歷很難和別人建立比較健康親密的人際關係時,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都會同時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性行為 青少年對於性行為的態度受性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內外研究表明,青少年女性通常會對性行為有着更為嚴格的準則,而男性的態度會更寬容開放。相較於女性高中生而言,男性高中生中會有更多的性夢、性幻想和自慰的現象,並且他們更少會為此感到困擾。這或許是因為性行為對女性而言有更為嚴重的風險,因此女性對此的態度更為傳統。研究還發現,傾向於採取避孕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初中生女生占88.3%,多於男生占64.2%。 一項2018年對佛山市高中生戀愛、性相關態度與性行為的現狀調查研究顯示,高中生對於「發生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是負責任的行為」持同意態度的達到76%,且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然而,對於「去購買安全套會覺得不好意思」持同意的男生達到36.7%,女生更是達到41%,這說明雖然高中生在發生性行為時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會不好意思去購買而鋌而走險不使用安全套。在實際操作層面,有39.5%男生能正確使用安全套,女生能正確使用安全套的占14.6%;8.2%的高中生認為應當尊重性伴侶,不強制發生性行為。 約會暴力 約會暴力指在戀愛關係中,一方針對另一方的任何蓄意的言語、身體、心理以及性的攻擊和傷害。無論性傾向或性別,暴力行為在青春期戀愛中都非常普遍。一項2004年的研究顯示,約有10%~48%的青少年在戀愛過程中受到身體上的暴力行為,有近一半的青少年表示曾受到過心理上的攻擊。 一項2007年針對中國大學生的抽樣調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學生在戀愛一年間曾遭受過心理暴力,33%遭受過肢體暴力,10%以上遭受過嚴重暴力,性強迫也達到3%以上。華人社區健康資源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每三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自己或有朋友曾受到約會對象的毆打;2008年約62%的青少年自己或有朋友曾受到來自約會對象的語言虐待;2008年約26%有約會對象的女生受到重複的語言虐待。目前,國內外諸多研究都證實了約會暴力的存在,這一現象應引起社會、學校、家庭的關注。 失戀 大多數青春期戀愛的學生們不可避免會遇上失戀的難題,其中包括了對於自身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挑戰。心理諮詢師董丹丹曾記錄過一例中學生失戀厭學的諮詢案例報告。當事人正值高中二年級,在失戀後大受打擊,出現脾氣暴躁、情緒低落、失眠、抽煙、與父母吵架、砸東西、人際關係淡漠、厭學、自我懷疑等一系列反應。儘管這個案例的病程不足三個月,且沒有對當事人的社會功能造成嚴重損害,但顯然對一位高中生的日常生活還是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經歷了六次心理諮詢後,這位年輕失戀者的不良情緒明顯得到緩解,睡眠狀況也得到了改善。 一項2014年的國內研究顯示,只有55.5%的中學生表示可以對失戀泰然處之,還有13.4%的學生選擇了「不敢失敗,會想辦法複合」、「悲觀痛苦、無法自拔」、「把愛變成恨」、「沒法再活、想尋短見」等選項。其中,男生對於失戀更加不理性,這可能是因為男生通常比女生的自尊心和占有欲更強。

人際交往對戀愛關係的影響

友誼和同伴關係 在許多學者看來,青少年時期的友誼對於戀愛關係的發展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一方面,在青春期擁有大量的異性朋友、在同齡人中受歡迎可以為戀愛的萌芽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擁有一位伴侶可以讓青少年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可能受到他人的接納。此外,朋友的存在還可以影響到個人對於愛情關係的認知,受到正面或負面的引導。 親子關係 父母之間以及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自身的社交能力發展和親密關係培養。如果父母之間經常存在衝突,或者親子之間缺少溝通和尊重,那麼青少年很有可能也會對自己的戀人表現出更多的負面情緒以及低質量的交互行為。

青少年戀愛的認知科學研究

戀愛的認知是建立在腦科學基礎之上的。在一項基於北京的研究中,18位青少年分別被出示了自己戀愛對象和同性熟人的照片。結果顯示,當被出示戀愛對象的照片時,被調查對象的腹側被蓋區、尾狀核、眶額部皮質中線部和小腦出現明顯活躍反應。這一結論與另一項在重慶開展的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類似,研究顯示被調查對象在看到愛人的照片時,負責獎賞、動力和情緒管理的腦部區域(例如腦島、尾狀核、杏仁核)表現出明顯活躍反應。 除了戀愛的科學機制外,研究人員們還從認知發展的角度解釋了青少年們獨特的愛情觀。青少年們擁有逐漸成熟的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能力,但是他們的這些能力還不夠完善,在某些特定領域(例如戀愛)也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去輔助自己的分析判斷。因此,當青少年們剛開始接觸戀愛的時候,他們對於戀愛的具體表現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這個概念通常是過往經歷的產物,受到家人、朋友、社會、媒體等多方的影響。但青少年們慢慢開始熟悉戀愛這個未知的領域,他們才能逐漸在此期間運用自己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直到青春期的中後期(14~19歲)   ,青少年們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學會換位思考和從第三者角度客觀分析。

青少年戀愛的跨文化研究

傳統的戀愛模型指的是青少年跨入戀愛階段需要經歷兩個步驟:一個就是從同性交友圈轉變成混合性別交友圈;第二個步驟就是在這個混合性別交友圈內配對交友。最終這一對情侶會脫離這個社交圈獨立運行。這種步驟分明的階段性模型通常可以用來形容有顯著界限的認知發展水平,然而戀愛這種社會發展缺少明顯的分界標誌。青少年的戀愛經歷可能很難用一個個步驟和台階來進行描述,它很容易受到社會中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例如同伴、家庭和社會文化。 在一項跨亞洲、歐洲和加勒比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調查一群5~8年級學生的戀愛情況,發現不同於傳統戀愛模型的結論,指出青少年最終的戀愛階段並不會取代他們前一階段的社群交友。相反,青少年會繼續保持原有的社交圈子,並且同時進行戀愛關係。這種有社交圈子支持的戀愛關係甚至會更穩定和長久。

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青春期戀愛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發展。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建立成熟的戀愛觀和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家庭、學校、相關行政部門和服務機構等共同努力。中國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對此有諸多相關的規定。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等法律法規從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與品德教育角度進行闡述,《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2019)則從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操角度進行闡述。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夠獲得適當的教育和保護,從而幫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的心態和成熟的人格,合理面對青春期戀愛。

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第九十條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機制。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以及精神障礙早期識別和診斷治療等工作。 第九十九條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引導和規範有關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為未成年人的心理輔導、康復救助、監護及收養評估等提供專業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四十五條 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十六條 國家機關、軍隊、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依法為兒童、少年、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五十三條 國家鼓勵社會團體、社會文化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有益於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會文化教育活動。

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

第三十六條 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於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

第一條 心理健康宣教行動。各類媒體要對兒童青少年及家長、學校教師等加強心理健康宣傳,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全社會進一步樹立「身心同健康」意識,掌握應對心理行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條件的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面向家長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醫療衛生機構要積極開展兒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倡導兒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狀態、科學運動、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減少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誘因。 第二條 心理健康環境營造行動。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會同教育等部門,倡導實施「心理滋養1000天」行動,共同營造心理健康從娃娃抓起的社會環境,重點關注孕產婦、2歲以內嬰幼兒及家長心理健康狀況,開展0~6歲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徵象篩查。學校、村(居)委會、婦聯、關工委、共青團等機構和組織要密切關注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建立完善教師或家長暴力行為、學生欺凌行為、兒童青少年受虐待問題的舉報渠道,發現相關問題或可疑情況時,及時採取措施,向有關部門報告,並注重保護兒童青少年隱私。 第三條 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各級各類學校要實施傾聽一刻鐘、運動一小時「兩個一」行動,即促進學生每天與同學、家人有效溝通交流15分鐘;引導學生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體育運動。教育部門要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督促學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積極導向將結果反饋學生家長。 第四條 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學校要對面臨升學壓力的初三、高三學生及家長開展心理輔導。對貧困、留守、流動、單親、殘障、遭遇校園欺凌、喪親等處境不利學生給予重點關愛,必要時開展心理干預。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子女,開展家庭關愛教育、輔助成長。對一般不良行為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和批評教育。對疑似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障礙的學生,教育部門要指導家長陪同學生到醫療機構尋求專業幫助。對患有精神障礙的學生,教育部門應當協助家庭和相關部門做好心理服務,建立健全病情穩定患者復學機制。普通學校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招收能夠接受普通教育的精神障礙兒童入學。 第五條 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各地教育部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劃」和地方各級教師培訓計劃,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訓。學前教育機構、中小學結合家長會等活動,每年對學生家長開展至少一次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提高家長預防、識別子女心理行為問題的能力。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大精神科醫師培養培訓力度,探索開展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專科醫師培訓。已建有熱線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及12320公共衛生熱線、共青團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等,要對工作人員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保障提供專業化服務,並向兒童青少年廣泛宣傳熱線號碼,鼓勵其有需要時撥打求助。 第六條 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完善行動。各級各類學校要設立心理服務平台(如心理輔導室等),或通過培訓校醫、引入心理學專業教師、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等形式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並加大中小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配置力度。高等學校按照師生比不低於1:4000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並切實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條件的學校要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作用,積極開展同伴教育,增強同伴支持。

中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青春期戀愛作為青少年人際關係中的常見現象,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響。中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從身心健康保障的角度強調了安全教育與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從與異性的交往原則、社會適應與人格培養的角度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全面地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強調了父母的教養要點。積極且負責任地處理青春期戀愛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初中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 掌握亞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預防措施,了解應對心理危機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 • 自覺抵制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具備潔身自好的意識和良好的衛生公德。 •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四(初中階段) 疾病預防 • 判斷安全行為與不安全行為,拒絕不安全行為的技巧;學會如何尋求幫助的途徑和方法;與預防艾滋病相關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識。 心理健康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狀況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異性交往的原則。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合理宣洩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認識競爭的積極意義;正確應對失敗和挫折;考試等特殊時期常見的心理問題與應對。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初中年級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高中年級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了解正確的愛情方式。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

12~15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重視兒童青春期人格發展 • 指導家長認識青春期兒童發展特徵,不斷調整教養方式; • 幫助兒童悅納自我; • 尊重兒童自主意願,鼓勵兒童獨立思考與理性表達; • 培養兒童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堅毅品格; • 引導兒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洩情緒,積極調控心理,自主自助,預防和克服各種可能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礙; • 正確對待兒童「叛逆」行為。 對兒童進行性教育 • 開展科學的性心理輔導,對兒童進行與異性交往的指導。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 指導家長與兒童平等相處,理解兒童自主願望,保護兒童隱私權; • 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 • 學會運用民主、寬容的語言和態度對待兒童,促進良性親子溝通。 15~18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兒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導家長根據該年齡段兒童個性特點,引導兒童積極開展社交活動和正常的異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責任、性健康、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為重點,開展性教育; • 對有戀愛行為的兒童,給予正確引導; • 鼓勵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鍛煉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 • 幫助兒童學會寬容待人,正確對待友誼; • 了解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特點及家校合作的基本處理方法。 培養兒童的責任意識 • 指導家長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等形式,與兒童平等、開放地討論家庭事務,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兒童的家庭責任感; • 引導兒童樹立社會責任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勇於承擔責任。

相關國際文件

1989年聯合國發布的《兒童權利公約》(1989)保護了兒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尊重和保障了兒童發展的權利和自由,具體內容如下: 第二十七條 締約國確認每個兒童均有權享有足以促進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會發展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九條 締約國一致認為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載各項原則的尊重;培養對兒童的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和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的文明的尊重;培養兒童本着各國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體以及原為土著居民的人之間諒解、和平、寬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會裡過有責任感的生活。 學會在親密關係中表達、溝通與做決定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幫助青少年合理面對青春期戀愛,保障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和青春期戀愛有關的教育內容與關係、社會性別、性行為、溝通等生活技能等內容相關。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戀愛」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2個主題「友誼、愛及戀愛關係」,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和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下的第3個主題「溝通、拒絕與協商」,核心概念7「性與性行為」下的第1個主題「性與性的生命周期」和第2個主題「性行為與性反應」,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2:友誼、愛及戀愛關係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人際關係中包含着多種不同類型的愛(例如朋友之間的愛、父母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表達愛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愛的不同類型以及表達方式(知識); ► 認識到愛可以通過多種的方式表達(態度); ► 在友誼中表達友愛(技能)。 要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健康關係和不健康關係的特點(知識); ► 定義恰當的身體接觸和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知識); ► 認識到友誼可能是健康或不健康的(態度); ► 建立並保持健康的友誼(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友誼和愛能夠讓人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友誼和愛的益處(知識); ► 認識到友誼和愛能夠讓人感覺良好(態度); ► 運用使他人感覺良好的方式表達友誼和愛(技能)。 要點:青少年與兒童表達友誼和愛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隨着成長,對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的變化(知識); ► 認識到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多種多樣(態度); ► 反思隨着年齡的增長,向他人表達友誼和愛的方式是如何變化的(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不同類型的關係(知識); ► 區分愛、友誼、迷戀和性吸引所產生的不同情感(知識); ► 討論親近的人際關係有時是如何轉變為性關係的(技能); ► 展示在不同類型的關係中的情感管理方法(技能)。 要點:不平等地位和權力的差異(由於社會性別、年齡、經濟、社交或健康狀況等原因)會嚴重影響戀愛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不平等地位和權力的差異如何對戀愛關係產生消極影響(知識); ► 回憶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戀愛關係(知識); ► 認識到關係中的不平等和權力的差異可能是有害的(態度); ► 對人際關係中的不平等和權力不平衡提出質疑(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及以上) 要點:人與人之間存在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學習者將能夠: ► 比較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系所具有的特徵(知識); ► 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健康與不健康的性關係(態度); ► 展示避免不健康的性關係可採用的方法(技能); ► 辨別可信賴的成年人,並展現當處於不健康的性關係中時如何向其求助(技能)。 要點: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在健康的性關係中表達喜愛的一系列方法(知識); ► 認識到性行為並不是表達愛的必要方式(態度); ► 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喜歡和愛(技能)。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戀愛關係可能會受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的影響(包括傳統的男性氣質規範和傳統的女性氣質規範)(知識); ► 說明戀愛關係中的虐待和暴力與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有着怎樣的緊密聯繫(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態度); ► 質疑戀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技能)。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在家庭、朋友、戀愛關係、社區和社會中存在着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不平等(知識); ► 描述在家庭、朋友、社區和社會中,社會性別不平等與權力差異有着怎樣的聯繫(知識); ► 回憶人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帶來的消極後果(如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知識); ► 培養每個人都有責任克服社會性別不平等的觀念(態度); ► 展示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人際關係中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方法(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性關係中的社會性別平等具有哪些特徵(知識); ► 列出社會性別角色如何影響與性行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規劃有關的決定(知識); ►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會性別角色如何促進健康的性關係(知識); ► 堅信社會性別平等是健康性關係的一部分(態度); ► 建立基於社會性別平等的關係(技能)。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3:溝通、拒絕和協商技巧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良好的溝通對於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學校關係、戀愛關係以及工作關係都至關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有效溝通對於個人、家庭、學校、工作及親密關係什麼益處(知識); ► 分析相互矛盾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潛在含義(知識); ► 列舉與戀人協商時存在的障礙(包括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知識); ► 展現在戀愛關係中如何自信地運用協商和拒絕技能的(技能)。 核心概念7:性與性行為 主題1:性與性的生命周期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人在一生中享受身體和親近他人是十分自然的 學習者將能夠: ► 理解身體上的享受和興奮是人類自然的感覺,這包括與他人身體的親密接觸(知識); ► 了解用來描述身體感覺的多種詞語,包括一些對他人表達感情和親近的詞語(知識); ► 認識到措辭和行為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情感表達和與他人之間的親密感(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人類天生具備終生享受性的能力 學習者將能夠: ► 理解性意味着對他人產生情感和身體上的吸引(知識); ► 描述人們如何終其一生都可以通過身體接觸(如親吻、觸摸、愛撫、性接觸)感受到愉悅(知識); ► 認識到性是人類健康的一部分(態度); ► 認識到歧視那些確定或被懷疑具有同性性傾向的人是錯誤的,並認識到歧視會對這些人產生負面影響(態度); ► 表達和理解不同的性感覺,並用合適的方式談論性(技能)。 要點:對性感到好奇很正常,向可信賴的成年人詢問與性相關的問題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對性感到好奇並產生疑問是很自然的(態度); ► 找到一個容易相處且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他們詢問與性有關的問題(技能)。 主題2:性行為與性反應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人們可以通過觸摸和其他親密行為表達對他人的愛 學習者將能夠: ► 說出人們對他人表達愛和關心的各種方式,包括親吻、擁抱、觸摸,或性行為(知識)。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在性行為上做出明智決策很重要,包括決定是否推遲性行為 學習者將能夠: ► 對推遲性行為和開始性活動的利弊做出比較或對比(知識); ► 理解禁慾是指選擇不與他人發生性關係,或自行決定什麼時候與誰發生性關係;禁慾是避免懷孕和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在內的性傳播感染的最安全的方式(知識); ► 反思個人在性和人際關係問題上的決策會如何影響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態度)。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對自己的性行為做出明智的決策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明智的性決策(例如有足夠的知識和自信來決定是否、何時、以及與何人發生性行為)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福祉(態度); ► 認識到是否要開始性活動是個人的決定,這個決定會隨時間而變化,同時該決定在任何時候都應受到尊重(態度); ► 對自己的性行為做出負責任的決策(技能)。 要點:可以通過採取措施避免或減少危害健康和福祉的性行為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減少性行為帶來的風險,實現人生規劃(知識); ► 解釋安全套和其他避孕措施可以降低性行為帶來的風險(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性傳播感染或非意願懷孕)(知識); ► 明白非插入式性行為不會導致非意願懷孕,而且能夠降低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內的性傳播感染的風險,同時也能帶來性愉悅(知識); ► 認識到人們可以選擇減少性行為帶來的風險並實現人生規劃(態度); ► 做出明智的性行為決策(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及以上) 要點:性行為能帶來愉悅,同時伴隨着與健康和福祉相關的責任 學習者將能夠: ► 總結性愉悅和性責任的關鍵要素(知識); ► 知道很多人在一生當中會有性接觸空白期(知識); ► 解釋為什麼良好的溝通有助於改善性關係(知識); ► 反思社會性別規範和刻板印象如何影響人們對於性愉悅的期待和體驗(知識); ► 認識到了解身體的性反應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確定身體各項機能是否良好,在必要的時候尋求幫助(知識); ► 認同作為性伴侶的雙方均有責任避免非意願懷孕,以及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內的性傳播感染(態度); ► 就性的需求和底線進行溝通和交流(技能)。 要點:做出性決策之前需要考慮降低風險的策略,以預防非意願懷孕和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在內的性傳播感染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風險降低策略對於預防非意願懷孕和性傳播感染的重要性,包括減少已通過分娩、性虐待或者無保護性行為等途徑的性傳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知識); ► 了解援助交際會削弱協商安全性行為的能力(知識); ► 認識到可以通過正確的決策減少非意願懷孕和性傳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態度); ► 思考並應用風險降低策略來預防非意願懷孕,避免感染和傳播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內的性傳播感染(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愛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的有關教學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親密關係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對愛有充分了解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彩虹心情》《我愛我家》《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愛相關的教育內容。 《彩虹心情》一冊主要幫助幼兒初步認識情感和情緒,使他們在親密關係中能夠感知並處理緊張、失望、嫉妒這幾種情緒帶給自己的感覺。同時幼兒也將學會理解和接納他人對於自己的愛的表達,並對他人傳達給自己的關愛表示感謝。 《我愛我家》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理解家人之間相互關心、共同協作的方式。同時幼兒還將學會在親密關係中對愛進行表達,並對家庭成員傳達給自己的愛表示感謝。 小學性教育中的有關教學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不單純局限於感知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並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除了親情、友情和師生情這些原有情感關係的變化之外,青春期的特殊性之一在於性萌動給很多孩子帶來新的關係話題,那就是青春期的愛情。以劉文利主編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12冊)為例,幾乎每個年級的「性與健康行為」單元中都有相關的內容。 《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三年級 「青春期的困惑」主題中,通過「身體變化的困惑」「心理和人際關係變化的困惑」「尋求幫助,解除困惑」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提前了解青春期身體的變化,以愉快的心情迎接青春期的到來;能夠理解朋友關係、同伴吸引、父母關係相關的困惑並以輕鬆的心情面對;能夠掌握向父母老師求助、跟同伴和朋友交流以及通過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年級「青春期性萌動」主題中,通過「什麼是青春期性萌動」「青春期性萌動的表現」「正確對待青春期性萌動」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青春期生理變化是青春期性萌動的基礎;能夠理解青春期性萌動是青少年成長所要經歷的正常的、美好的情感體驗;能夠掌握調節青春期性萌動期間調節複雜情緒的能力。 五年級「青春期的愛情」主題中,通過「青春期的情感」「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戀愛需要學習」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青春期的情感是純真的、美好的、甜蜜的、易變的;理解為什麼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懂得戀愛也是需要學習的,學會表達愛、尊重愛、保護愛。 六年級「健康的性行為」主題中,通過「什麼是性行為」「負責任的性交行為」「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什麼是自體性行為,什麼是與他人發生的性行為;懂得什麼是負責任的性行為,如對健康、生命、家庭負責;理解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包括身心的成長和決策能力的提高。 初中性教育中的有關教學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講解「愛情」這一話題,並且由此延伸到對於愛情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討論。另一方面,青春期戀愛作為重要話題,放在「浪漫關係」「性決策」「性的生命周期」等話題中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初中生會對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類型的關係、同伴會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婚姻和長期承諾伴隨着許多責任、親密伴侶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愛、關心與尊重的能力。

關於青春期愛情教育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不必重視——青春期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 很多成年人會說,青春期的愛情算不上是真的「愛情」,不必引起重視。但其實不然。一方面,當青少年的這段關係本身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包含親密、激情或承諾的愛情元素時,我們很難說出「真正的愛情」與之的特定界限或區別;另一方面,這種說法本身是對青少年的不尊重,即使他們對於愛情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和體會,我們也要尊重他們的情感發展,尊重他們的感覺和對於情感的探索。調查研究也告訴我們,現今青少年的戀愛行為並不罕見。無論我們如何迴避,青少年的戀愛現狀已是不容忽視,由此引發戀愛相關的親密行為也需要引起充分重視。 誤區二:必須禁止——來自教育者的權威決策 除了不加重視,另一種錯誤的態度是認為青春期的愛情必須禁止。據了解,相當一部分學校和父母對於孩子戀愛的態度是「明令禁止」,甚至有一些學校採取讓孩子寫保證書的措施以期保障校園內不會有「戀愛事件」發生,還有父母「棒打鴛鴦」堅決拆散孩子之間的「戀愛關係」。 然而,這種專制打壓的方式未必能產生好的效果。從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過去訪談初中生的結果來看,很多學生瞞着父母和老師偷偷摸摸戀愛。換言之,不是這種專制真的發揮了作用,而是學生的戀情從公開轉入「地下」,作為孩子的教育者、監護人失掉了知情和獲得孩子信任的機會。不了解孩子的戀愛狀況,不了解他們在戀愛中的情緒變化,更不了解他們是否會發生性行為,任其發展,這樣的後果實在是細思極恐。

典型案例

16歲男孩疑因戀愛受阻跳河自殺 2020年10月12日凌晨,在讀高二的16歲男孩朱劍選擇跳河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朱劍的媽媽徐亞芹在事發後到朱劍的房間裡看到了遺書,第一次知道孩子在學校里已經談了戀愛。在遺書中,朱劍用大篇幅表達了對同班女生的愛,「今天是我和劉麗(化名)戀愛的第165天,劉麗,我真的真的好愛你,我說過我會愛你一輩子,我會做到,可惜,我這輩子只有短短165天……」。 從遺書來看,這場戀愛也讓朱劍遭受了巨大的壓力,他在遺書中對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寫道:「因為劉麗,我也對未來充滿憧憬,也渴望得到你的認可,可是你除了會看到我差你還會看到什麼?拿成績逼着劉麗不理我,一次又一次,你知道你每次因為找她反而對我們平衡的學習有多大影響嗎?就算談戀愛掉成績,那也是你一手造成的……」。 朱劍還在遺書中表達了他對父母的想法:「小時候你們經常不在身邊,也很少管我,你們對我的認識,僅來自於成績評語,和那微不足道的相處時間裡,可能我對你們更多的是養育之恩的感激吧,可能愛並不是有很多……」對此,朱劍的母親徐亞芹只說他們兩口子都沒有正式工作,平時忙着養家糊口。 在此案例中,朱劍的老師和父母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和監護人沒有在孩子青春期最敏感的時刻傾聽孩子的困惑並提供支持。老師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性萌動時期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並尊重孩子的隱私。比起一味地打壓,成年人應科學耐心地引導,幫助孩子度過一個健康、愉快的青春期。這不僅對孩子後續的成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也在現階段有助於班級和家庭的積極氛圍。 兩人同窗6年同上清華成情侶 崔心宜和盛翊倫是一對就讀於清華大學的情侶。兩位同學初中時是隔壁班的關係,高中在同一個班級,但是在相識的六年期間都沒有產生愛情的萌動。盛翊倫同學在高三便被保送到了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崔心宜同學也在2018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9的高分,約為北京前十名,最終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兩位同學在高考結束後有了更頻繁的互動與交流,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在入學清華大學前的暑假成為情侶。兩位同學在採訪中表示:「高中『早戀』不耽誤學習。學霸也會『早戀』,學霸『早戀』了還是學霸。談戀愛的好多都是學霸。」 在此案例中的兩位同學選擇在身體發育、情緒穩定度和決策能力都傾向於成熟的時期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並使這種美好的感情成為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激勵,而非羞恥和痛苦的來源。可以說兩位同學為自己和對方做出了明智而負責任的決定。

參考來源

  1. [1],搜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