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霞浦縣第八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霞浦縣第八中學,是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一所新成立的初級中學,具體位於霞浦縣松城鎮培德巷35號。其校訓[1]為「厚德、博學、自強、至善」。

教育方針

厚德

「厚德」源自《周易大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為:地勢平闊,贊育萬物,君子法地,故應兼容並包。君子應該向大地那樣具有寬廣的心懷,深厚的道德,能夠承載一切。「厚德載物」即包容萬物,以和為貴、以忍為高,表現了中華民族具有的寬廣胸襟和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中華民族正是以這種精神,在數千年發展中,雖屢遭挫折,歷經磨難,仍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努力進取,生生不息,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使自己昂首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博學

「博學」語出《禮記》《論語》等典籍,《禮記·中庸》篇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學記》篇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論語·雍也》篇有「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子罕》篇有「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子張》篇有「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其意思包括熱愛學習、學習領域廣泛、學問淵博等。「博學」乃華夏古今治學之基礎。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尤其強調治學「由博返約」,認為:非「博大」無以至「精深」。

當今教師亦當以「博學」為根基,對學生而言,「博學」更是其適應社會、服務民眾、報效祖國的根本。另外,從辦學理念着眼,「博學」還兼有「厚德載物」,「兼容並包」之意,即一所真正的學校就應當具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與恢宏氣度。

自強

「自強」源自《周易大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講:天道的運行充滿着剛健有力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那麼我們人、我們人中的精英人物——君子——就應該效法天道這種剛健有力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來做人;也就是說,我們人也要像天道的運行那樣剛健有力自強不息。《易經》把「自強不息」作為「乾道」的德性,作為天道的精神,要求我們人去效法這種「天地之大德」,能像天道「乾德」一樣在生命中展現出「自強不息」的剛健活力。我們應該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努力工作、學習,好好做人,才能擔當起家國天下的責任,這在古人叫做「發乾德之幽光」。另外,儒家講「天人合一」,我們效法天道「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人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儒家說的「上達天德」,而「自強不息」就是「天德」。如果在我們的生命中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就實現了「天道」「天德」的要求,我們的生命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獲得了超越神聖的價值。

至善

「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字面意思是:精益求精,達到最完美的地步。整句話的意思是:大學問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至善」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這就是:完善自我,關愛他者,追求至善,保持卓越。

教學理念

養正教育

從辦學之日起,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霞浦八中辦成閩東乃至福建省的一所獨具特色的精品初中和魅力學校。提倡「厚德、博學、自強、至善」,讓學生從小積累修身養性的力量,長大後能夠為國家的發展積累實力,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為此,我們紮實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大力實施「養正」教育,對國頒課程實施二度開發,整合和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形成適應學生髮展的新課程。

養心教育

我們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開發了《早新聞》、《思齊》等校本課程,主要傳播愛國主義思想和國學經典文化,推進學校課程向縱深發展,把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貫穿於個別化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每天早上的《早新聞》課,讓學生通過新聞窗口了解世界最新動向,拓展視野,充實情感,做一個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與時代同進步的現代人。

每天下午開設的《思齊》課,旨在傾聽精彩演講,感悟獨到見地,領略名家風範,傳承優秀文化,汲取充足養分,養成良好習慣,不斷提高文明素養。我們將《百家講壇》中的《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心得》、《唐宋八大家》、《風雨張居正》以及《錢學森》、《弟子規》等學習內容引入課堂,從而真正做到與先賢交友,「見賢思齊」。

同時,還讓我校師生編寫校本教材,已完成一至四冊「思齊」課程——《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名人名篇名著》的編寫工作,並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較大反響。

養性教育

我們紮根於幾千年中華文明土壤中,推陳出新,開設《書法》、《美術》、《中國畫》、《篆刻》等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元素的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在這樣的課程中汲取修身養性的力量,外化為做人做事的良好行為。我校率先在全省範圍內開設了書法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書法基本功,重視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態度,每年的規範漢字書寫比賽比賽,獲獎率一直穩居全縣各校之首;學校經典誦讀表演隊日趨成熟,表演項目《弟子規》、《三字經》獲得市、縣經典誦讀比賽一等獎;學生參加市、縣漢字聽寫大賽也是載譽而歸。通過這一系列的培養與訓練,學生的文化修養得到大大的提升,學校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