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山黃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霍山黃芽

中文名:霍山黃芽

茶葉類別:黃茶

產 地:安徽省霍山縣大化坪鎮、太陽鄉金竹坪

品質特徵: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

霍山黃芽是黃茶的一種,產於安徽省霍山縣大化坪鎮、太陽鄉金竹坪、太平鄉王家店村,中國歷史名茶,兼具保健功能。霍山黃芽源於唐朝之前。唐李肇《國史補》把壽州霍山黃芽列為十四品目貢品名茶之一。明代王象亞的《群芳譜》亦稱「壽州霍山黃芽之佳品也。」

該茶條形緊密,形如雀舌,顏色金黃,白毫顯露,湯色黃綠,香醇濃郁,有板栗香氣。

霍山黃芽屬於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同時有說法將其歸為安徽三黃之一。

歷史淵源

霍山黃芽在唐朝即負盛名,明代被列為貢品,清朝更定為內用,清末民初作為貢茶忽然絕跡。霍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古籍測之當始於秦漢,如華佗《食論》中有:「苦荼久食、益思意」。「華佗(?~208)三國譙人,譙即今亳縣、距霍山不遠、可證。但尚未見到確切的文字記載 ,最早見諸文字的當推陸羽《茶經·八之出》(書成於758年左右):「淮南以光州上,義陽 郡 ,舒州次(原注盛唐縣生霍山者與衡山同也)稍後李肇《唐國史補》(書成於806~858年為翰林 學士時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亦眾……壽州有霍山黃芽。」此時方見霍山黃芽的名號。蓋霍山初曰盛唐縣屬壽州,後改霍山、劃歸六安,故所謂壽州黃芽實乃產自霍山。又據《冊府元龜》(宋·王欽若、楊億等撰、書成於1005年)「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之茶園。」可見當時霍山茶園之多、地位之重。

霍山黃芽自明代列為貢品。六安州志載:明時六安貢茶制定於未分霍山縣之前原額茶二百袋,霍山辦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縣誌載明人曹琥「注黃芽茶疏」中說:臣查得本府額貢茶歲不過二十斤,祖宗以來聖賢相承不聞以為不足……寧府正德十年之貢(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不知實貢朝廷幾何……芽茶一斤,賣銀一兩,猶恐不得。

清乾隆《霍山縣誌》貢茶產地載:六安茶六安與霍山所並產也其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以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邑山多繞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州不縣之什二)……產茶之地惟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出西南,遲在雨後,幫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今為詳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較可睹矣。東山……貢茶歲居其八九(東山25處屬縣境的有磨子潭、與兒街、但家廟、單龍寺、東西溪等21處)。又據《霍山縣誌》載:「光緒年間,以南鄉霧迷尖(即烏米尖),掛龍尖二山所產為一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

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霍山黃芽現產於霍山縣西南大別山腹地的大化坪鎮、佛子嶺水庫上游大化坪、姚家畈、太陽河一帶,磨子潭水庫以東東西溪鄉一帶,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雞山,太陽的金竹坪,諸佛庵的金家灣,姚家畈的烏米尖,東西溪的楊三寨,即「三金一烏一寨」所產的黃芽品質最佳。

黃芽產區位於大別山北簏,地處縣境西南的深山區,可謂「山中山」。這一帶峰巒綿延,重岩疊蟑,山高林密,泉多溪長,三河(太陽河、漫水河、石羊河)蜿蜒,二水(佛子嶺水庫、磨子潭水庫)浩淼。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升,生態環境優越。

霍山黃芽鮮葉細嫩,因山高地寒,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3-5天,採摘標準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黃芽要求鮮葉新鮮度好,採回鮮葉應薄攤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採下午制,下午采當晚制完。

生長環境

霍山山脈在安徽省西部,與豫鄂皖邊境的大別山相接,主峰白馬尖海拔774米。縣以山為名,霍山縣境內西南的大別山和霍山山脈,由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地勢南高北低。西南一東北走向的霍山與西北—東南走向的大別山呈劇烈轉折,習稱「霍山弧」。佛子嶺水庫以上「霍山弧」內的東淠河上游,為現時霍山黃芽主要產區。

「霍山弧」沿霍山縣西北、西、南、東南部邊境構成了山嶺相連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圍比中部腹地高,僅佛子嶺水庫大壩一帶為一狹長的峽谷水口。「霍山弧」內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區,山高、坡陡、谷深,冬季寒冷,茶樹稀少。海拔400一800米的支脈、山肩,生態環境宜種茶,高檔霍山黃芽多出產在這一帶。東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積、殘積物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嶺、磨子潭水庫調節氣候,是霍山黃芽(也是霍山茶葉)重要產區。霍山縣地跨北緯31度—31度31分,東經115度55分-116度43分。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冷熱適中,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大。

氣溫年平均氣溫15.1℃, 7月份平均氣溫27.87℃,1月份平均氣溫2攝氏度 ,酷暑和嚴寒較少,持續時間也不長。≧0℃的持續天數336天,年積溫4700℃。最高氣溫隨海拔升高遞減率比通常要大,尤其是夏季可達0.7一0.8℃/100米,山區夏季溫涼。山地800米以下常有顯著逆溫。≧35℃的高溫天氣,城關有23天,但垂直遞減率大,500米以上山地幾乎沒有高溫天氣出現。

相關圖集

光照 降水

年輻射總量平均488.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達2 000一2 200小時,年日照率47%(歷史上最多53%,最少40%)。

常年降水量1 100-1 600毫米,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平均降水量增加60一70毫米,山里降水比山外多。春夏季降水約占全年的70%,秋冬季較少。

濕度 霧日

常年相對濕度80%,全年≧80%的日數200天左右,低濕乾燥天氣較少。

全年累計24-33天左右,里山比外山多。據縣氣象局觀測,海拔500米的大化坪鎮百家山(正宗黃芽產地)年降水量1 818毫米,年平均霧日達181天。

土壤

廣泛分布在中、低山區和高丘陵地帶的是黃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應(pH5一6.5),粗骨性黃棕壤占96.84%。成土母質為多種岩石風化的殘積、坡積物,土壤處於幼年發育階段,具有「粗骨」和「薄層」性特點(屬礫質土大類型,土層多小於30厘米),通透性良好,保肥性差,適種性廣。據1984年縣土壤普查測定,各種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2.5%,全氮0.12%,速效磷11毫克/千克,速效鉀86毫克/千克。

霍山黃芽主產於海拔600米以上山區大化坪、金竹坪、金雞山、火燒嶺、金家灣、烏米尖、磨子潭、楊三寨等地,這裡山高雲霧大、雨水充沛、空氣相對濕度大、漫射光多、晝夜溫差大、土壤疏鬆、土質肥沃、PH值5.5左右,林茶並茂,生態條件良好,極適茶樹生長。

品種

1949年前是自采自種本地茶園種子,1949年後,茶園建設曾引進省內外茶籽直播。1981年至1982年按安徽省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規划進行調查鑑定。霍山縣茶樹地方群體品種組成比例大致是:大葉種(葉長×葉寬為40一69平方厘米)占10%;小葉種(20平方厘米以下)占20%;中葉種(21-39平方厘米)占70%。在桃源河鄉棋江村、西鎮鄉東河村、大化坪鄉金子山村這三個點調查結果:中葉型的棋江中葉種、漫水河中葉種和大化坪金雞種為本縣當家地方群體良種。

該縣良種茶園面積約2400公頃,其中棋江中葉種100公頃,主要分布在諸佛庵、與兒街、佛子嶺、單龍寺、東西溪等地;漫水河中葉種約1 300公頃,主要分布在漫水河、大化坪、磨子潭等地,大化坪金雞種約100公頃,主要分布在大化坪的金雞山和烏米尖一帶。另有引進的祁門櫧葉種和湖南安化大葉種等,約1 500公頃。

80年代開始重視引進繁育無性系良種,縣農業局茶葉技術人員從諸佛庵茶場祁門櫧葉種中選育了早芽單叢定名「霍山早」,它發芽早,分枝較密,已扦插繁殖建立母本園。大化坪金雞山茶園1979年發現一棵樹高1.40米,樹幅3.40米,其鮮葉炒制黃芽品質極佳,用短穗扦插繁殖3 532株,建立母本園。全縣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不足10公頃。

品質特徵

霍山黃芽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

栽培技術

有性繁殖:每年霜降前後採收當地茶園裡已成熟的茶籽,12月份或次年1月份用水浸泡5至7天,除去輕飄、顆粒小的茶籽,每穴播下3至5粒飽滿茶籽。

無性繁殖:每年10月份,選用當地茶園性狀優良的茶樹枝條,利用短穗扦插技術集中育苗,次年10至11月,大田移栽。

加工工序

霍山黃芽原料要適時分批按標準進行採摘,採摘手法採用折采,總體要求幼嫩勻淨。幼嫩即偏嫩採摘。勻淨即勻齊一致,不帶其他雜質,使外形整齊美觀,達到形狀、大小、色澤一致。採摘時嚴格進行揀剔,並做到「四不採」,即無芽不採,蟲芽不採、霜凍芽不採、紫芽不採。採回經揀剔後薄攤在團簸內,厚約3-5公分,晴天露水葉攤放2-3小時,陰雨天攤放4-5小時,散發青草氣和表面水份,待芽葉發出清香,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即可付制,一般上午采,下午制,鮮葉不過夜。 製作工藝包括殺青(生鍋、熟鍋)、毛火、攤放、足火、揀剔復火等五道工序。

分生鍋、熟鍋。生鍋要求高溫、快炒,鍋溫掌握120—130度左右,以鮮葉下鍋後有炒芝麻聲為度,葉片無炸邊爆點。手炒每鍋投葉量50—100克,鮮葉下鍋後用雙手或單手抹抖,抹得淨,抖得開,充分散發水分,至葉軟色暗時轉入熟鍋。做形手勢是抓甩、抖翻結合,葉下鍋後先炒,使葉受熱均勻後四指併攏,拇指張開,抓住茶葉向鍋內側然後甩開直至當手感稍燙手時即改用抓抖散發水分,如此反覆抓、甩、抖相結合,直至芽葉收攏呈雀舌形時出鍋……毛火溫度110-120℃,投葉量3—4鍋殺青葉,採取高溫、翻勤、快烘,2人名左右翻烘一次,約烘5分鐘至茶銷有刺手感,香氣溢出約七成干時下烘。

燜黃:毛火下烘時趁熱攤放在團簸內,燜黃24-48小時至葉軟微黃後上烘。

火足:烘頂溫度90℃,投葉量為0.5-0.75公斤,每3-4分鐘翻烘一次,翻烘動作要輕慢,歷時15分鐘,手握有刺手感,茶葉捻之即斷碎,九成干時下烘攤涼即成黃芽毛茶。

復火:復火前揀去飄葉、黃片、紅梗等雜質。拼配花色,使色澤一致。復火溫度90℃左右,每烘籠投葉量1.5—2公斤,每4-5分鐘翻一次,並隨着茶葉乾燥程度的提高逐次縮減,翻烘要輕、快、勤,時間15-20分鐘,烘至茶葉手捻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下烘,趁熱裝筒。進入市場銷售或入庫保鮮。

品茗

沖泡

「茶茲於水,水籍於器,湯咸於火」。茶、水、器、火是泡茶的必要條件。要想泡好一杯茶,還須具備沖泡技藝。沖泡技藝包括對所泡茶葉的了解,對泡茶所需水溫、時間的掌握,以及沖泡的手法、程序。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沖泡方法,下面就霍山黃芽的沖泡方法簡介如下:

1.備器:沖泡黃芽宜用無色透明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賞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飛、翩翩起舞的仙姿,觀賞黃芽湯色、茸毫。此外還須備有水壺、茗爐、杯托等。

2.擇水:陸羽《茶經》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正點」。泡茶用水以泉水、溪水、雪水、雨水為上,其次則為江河水。若用自來水,需靜置24小時,以使氯氣揮發掉。沖泡黃芽,要選擇清輕甘活的軟水。

3.候湯:「活水還須活火煎」,燒水要用武火急煮。沖泡黃芽的水溫宜在80度左右,即古人所謂的「蟹眼湯」。

4、潔杯:清潔茶杯。

5.投茶:茶與水的用量比例適中,泡出來的茶就清香宜人。沖泡黃芽,茶葉與水的比例大致為1:50,即每杯投茶葉2克左右,沖水100毫升。

6.浸潤:候蟹眼乍起、松風欲鳴之時,採用「迴旋注水法」,輕輕地將水沿杯子周邊旋轉着沖入,注水量約占杯容量的1/4-1/3。浸潤時間20-60秒,目的使黃芽吸水膨脹,便於內含物的析出。

7.沖泡:提高水壺,讓水由高處向下衝去,並利用手腕的力量,將水壺由上向下反覆提舉三次,這一動作被稱之為「鳳凰三點頭」。注入杯約七成左右,意為「七分茶,三分情」。「鳳凰三點頭」的作用,一是讓杯中的茶葉在水的衝激下上下翻滾,促使茶葉中的有效成份迅速浸出;二是對賓客表示敬意,三點頭象徵着謙遜、真誠,如同行鞠躬禮。

品飲

品飲之前,先賞茶湯,觀色、聞香、賞形,然後趁熱品啜茶湯的滋味。黃芽形似雀舌、嫩綠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第一泡品茶之鮮醇和清香;第二泡茶香最濃,滋味最佳,要充分體驗茶湯甘澤潤喉、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的特徵;第三泡時茶味已淡,香氣亦減。三泡之後,一般不再飲了。

存儲

1、乾燥貯藏:茶葉吸濕性強,含水量高時容易氧化變質,也會生霉變質。因此,茶葉必須乾燥後貯存,貯存容器內必須放入適量的塊石灰或干木炭等吸濕劑,以防返潮。

2、低溫貯藏:茶葉在低溫時質變緩慢,高溫時則容易變質。因此,茶葉必須在低溫通風處貯存,有條件的可把裝茶葉的容器密封后放入冰箱或冷庫中貯存。

3、防潮貯藏:防潮包裝是選用防潮性能優良的包裝材料和加入乾燥劑而防止茶葉吸水的包裝方法。

4、避光貯藏:光線中的紅外線會使茶葉升溫,紫外線會引起光化作用,從而加速茶葉質變。因此,必須避免在強光下貯存茶葉,也要避免用透光材料包裝茶葉;如用玻璃瓶或透光食品袋袋貯茶葉,應選茶色者為好。

5、密封貯藏:氧化反應是茶葉質變的必須過程,如果斷絕供氧則可制止氧化抑制質變。因此,必須隔氧密封貯藏茶葉。

6、真空貯藏:真空包裝貯藏是採用真空包裝機,將茶葉袋內空氣抽後立即封口,使包袋袋內形成真空裝態,從而阻滯茶葉氧化變質,達到保鮮的目的。

7、單獨貯藏:茶葉具有極強的吸附性能,如與樟腦、汽油放在一起,馬上可吸附其氣體。因此,茶葉應單獨貯藏。即裝貯茶葉的容器不得混裝其它物品。

8、充氮貯藏:即用惰性氣體二氧化碳或氮氣來轉換茶葉包裝袋內的活性很強的氧氣等空氣,阻滯茶葉化學成分與氧的反應,達到防止茶葉陳化和劣變。

茶葉文化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賈府喝茶進行了描述,文中寫道:「賈府中常喝養生茶,六安茶是賈寶玉最愛喝的養生茶」。

明代文霍亨《長物志》曾註:「此茶產於六安州霍山縣宜人藥品 茶之本性實佳」。這位清朝文學家、旅行家在《皖遊記聞》中曰:「霍山仙人沖以左元放故里得名,如今左姓 最多,皆為元放之後裔也。其地產石灰……亦產茶,賈人美其名曰『仙人茶』」。

揚州八怪之一,清詩人、畫家鄭板橋,生平嗜霍山菊山茶。鄭板橋曾作聯云:「白菜青鹽芡 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可見菊花茶是他的生活必需品。安徽茶葉專家陳椽教授考證此茶 主要產於霍山諸佛庵、品質極佳。當地恢復了這一名茶,頗受顧客青睞,1990年一李姓台商一次就訂購1000公斤。

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霍山在宋代時,年出售茶葉已超過五十萬斤,占當時全國出售茶葉總量的百分之五這位北宋政治家、科學家在該書記載:「國朝六 榷貨務:十三山場都貢茶。歲一千五十三萬三千七百四十七斤半,租額錢二百二十五萬四千 四十七貫四十……霍山山場賣茶五十三萬二千三百九斤,賣錢三萬五千五百五十五貫四百 八十九。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記載:「壽州、壽春郡士貢絲、布匹、茶、生石斛」。從這位北宋大文學 家 記述中,可以看出霍山茶葉,唐時即為貢品。因當時霍山屬壽春郡,茶、石斛均為霍山出產。

高一涵身回故園贊新茶高,六安人,愛國主義教育家。1956年6月到佛子嶺水庫參觀,時值茶市旺季,沿途欣賞新茗,觸動情懷,賦詩表達回鄉之情。詩曰:「雲霧 山中旭日紅,飽賞新茗腋生風,茶歌聲里聞鄉語,真箇身回故園中」。

孔德成為李傳軾《中國茶詩》題名李傳軾生長在茶葉之鄉霍山,長期從事 茶葉工作,編輯《中國茶詩》一書在台灣出版。孔子後裔,台灣國民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先生為該書題名。台灣漢學家蘇瑩女士為該書作序,極力向海內外推薦,同時宣傳了霍山名茶——黃芽。

陳椽指導霍山名茶開發世界農業科技名人,中國科技專家,安徽農業大學 教授陳椽對霍山的名茶開發,非常重視和關心。八十年代期間,他多次委派安農茶葉教授、講師到霍山指導茶葉開發,自己也多次親臨霍山。霍山恢復創製的名優茶都得到了他的指點 和審評。他鑑定的霍山黃芽品質特徵是:芽葉細嫩多毫,形似雀舌,葉色黃綠,湯色黃綠, 滋味濃厚鮮醇,有清燉熟板栗香味;小峴春的品質特徵是:形似三叉嫩竹葉,大小形狀較一 致,色綠披毫、嫩香,高爽持久,滋味鮮濃甘爽,水色黃綠清澈、明亮,葉芽完整,稍有青 味;菊花茶的品質特徵是:數十芽條紮成串,形似菊花,大小勻齊,色澤墨綠,稍有暗葉,味嫩香高,滋味醇和,水色黃綠,明亮,葉底形如菊花怒放,嫩黃綠明亮。1988年,他還親 自在桃源河鄉上谷園村指導生產綠茶,因為得到陳椽教授的指點和評審鑑定,故質量好,名氣大,銷路廣,發展快,在中國名茶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澤農指導精製「桃源金針」、「桃源雲霧」原省政協副主席、安徽農學 院著名茶葉教授王澤農,對霍山茶葉開發十分關注。他多次到霍山鼓勵和指導名茶的開發。1991年,當他看到桃源河鄉在安農老師的指導下開發的名茶,十分高興,當即以《吟桃源河名茶》為題,賦詩祝賀。他在引言中寫道:霍山桃源河鄉創製的名茶桃源金針、桃源雲霧, 外形緊湊,色澤翠綠,滋味醇甜,品質優異,特此賦詩祝賀:「桃源仙境絕凡塵,羽化登仙 真有神;守舊閉關嘆自鎖,創新開放任飛騰。黃芽瓜片貢天子,名茶新茗惠庶人;玉液清清 今勝昔,金針雲霧無比倫」。表達了王教授對霍山茶葉開發的無比關心和喜愛之情。

歷史背景

朔游在時間的長河中,你會發現早在西漢時就有了霍山黃芽的身影,從唐朝開始開始盛名,唐李肇的《國史補》把壽州霍山黃芽列為十四品目貢品名茶之一,可見它在當時已經非同一般。由明至清代,一直被列為皇家的貢品茶,霍山黃芽的價值也一直上升,明朝《霍山縣誌》載明人曹琥在《注黃芽茶疏》中說:「芽茶一斤,賣銀一兩,猶恐不得。」

霍山黃芽的過往

一定沒有想到,如此有名的霍山黃芽竟然曾一度失傳,後於1971年以來開始挖掘、研製、恢復生產,經過大化坪區農技站、茶站的技術人員試驗改進,黃芽茶採制技術有所提高,品質規格趨於固定。

製作工序

霍山黃芽主產於安徽六安市霍山縣的山區金竹坪、金雞山、金家灣、烏米尖等地,而烏米尖其山高且雨水充沛、晝夜溫差大;土壤疏鬆、肥沃很適合茶樹生長。

可惜霍山黃芽的製作工藝從未見記載,這也是它曾一度失傳的原因之一。不過從在金雞山、烏米尖做過數十年黃芽的老茶農口傳而知,之前的霍山黃芽採摘細嫩的一芽一葉,炒制技術與今相仿。黃芽的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後二、三日採摘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其炒制技術分為炒茶(殺青和做形)、初烘(攤放)、足火(攤放)、揀剔和復火等過程。

品質特徵

「黃葉黃湯」是黃茶的特點,屬於黃芽茶的霍山黃茶也不例外。干茶梗壯葉肥,葉片成條,嫩綠披毫;清香持久,湯色杏黃明亮,葉底黃中顯褐;滋味濃厚醇和,有「金鑲玉」的美稱。

常喝黃茶可以提神醒腦、消除疲勞,最適合工作之餘泡上一杯,給自己「充電續航」;對脾胃也有好處,黃茶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特別適合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的人群。[1]

參考來源

  1. 追溯霍山黃芽的過往!, 新浪網, 201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