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去病墓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霍去病墓石刻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霍去病墓石雕

概 述;漢代雕刻藝術珍品

石雕簡介;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據原石

石雕概述;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組紀念

漢代雕刻藝術珍品。霍去病是西漢西漢武帝名將,因有戰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死後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紀念。石雕作於西漢元狩六年前後(約公元前117),有象、牛、馬、豬、虎、羊、"怪獸食羊"、"人與熊斗"和"馬踏匈奴"等16件。[1]

石雕簡介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組石雕。代表作品為"馬踏匈奴"、"伏虎"、"躍馬"等。霍去病墓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雕概述

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組紀念碑性質的大型石刻群,存於陝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系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屬官 左司空 署內的優秀石刻匠師所雕造。

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霍去病18歲任剽姚校尉,受漢武帝重用,參加了反擊匈奴的戰爭,後升任驃騎將軍。從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五年之內,六次出擊匈奴均獲勝。漢武帝曾因他屢建奇功,為他修建宅第,他說出了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的千古名句。這位青年將軍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特地在茂陵東面不遠處,選定霍去病的墓址,建大冢似祁連山,來紀念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河西戰役中取得的關鍵性勝利。並令中府工匠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獸置其墓前和墓上以表彰他的功勳。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馬踏匈奴、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二、野人、野獸食羊、臥牛、人與熊、野豬、臥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兩件。

另外還有更多的岩塊是未加雕鑿的。這些豎石分別安放於墳墓前面,叢立於墳冢之上,石雕、豎石、墳冢、草木共同組成了一個藝術綜合體。這種獨具匠心的墳墓設計,既有天然的背景,又有人工的雕鑿,分散的作品和人化的自然烘託了主體雕刻馬踏匈奴,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群體。

霍去病介紹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貴族侵擾的著名青年軍事家。三歲從軍抗擊匈奴,因勇冠三軍,被武帝封為"冠軍侯"。霍去病在短短的6年中,6次出擊匈奴,為保衛國家、掃除中西商貿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障礙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軍追殲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在內蒙古烏蘭巴托以東),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

建築特點

霍去病英年早逝,24歲便撒手西歸。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在惋惜之餘,為了表彰霍去病的顯赫戰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築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連山一帶戰無不勝,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種巨形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是一個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18米,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現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種類和布置方式,有別於後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表現手法

這些石雕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墳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鬥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石雕散置於封土之上,遠望如山石,近看神態十足,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藝術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馬踏匈奴"主像,它藝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長1.9米,高1.68米,用灰白紅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是昂首站立,長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蹙眉掙扎的匈奴人像。高大的戰馬氣宇軒昂,四蹄踏翻兇惡敵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雕都是用一塊整石採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為注目前方,牛、羊則表現溫馴,神態各異。這些雕刻手法多樣,構思精巧,寓意深刻。

其他相關

伏虎

雕刻家利用一塊波浪起伏不規則的石料,把兇猛桀驁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虎頭、頸與胸連在一起,似為積蓄力量,一蹴而發。虎尾倒卷於背上,虎身斑紋不雕而現,異常生動。據當前所知,墓前置石虎霍去病墓是第一例。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顯然已脫離了石刻藝術的初級、原始階段,其藝術構思、表現手法、雕刻技法已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正如現代的根雕一樣,選材本身已成為藝術創作中造型構思的首要組成部分,西漢的藝術工匠們顯然已經駕輕道熟地掌握了這一規律。石刻上有兩處題銘,一為"左司馬",一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見這批石雕出於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兩位山東人極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兩位作者。

秦以前的國君墓上未發現石雕,秦以後的西漢1l座帝陵也未發現一件石雕,只有在漢武帝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發現了不少的石刻,這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陵墓石刻。

馬踏匈奴

這件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漢代大型雕刻藝術傑作。它凝重莊嚴、蘊含着高昂飽滿的剛毅氣概,以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態,散放出強勁的藝術感染力。這匹戰馬形象被賦予百折不撓,堅定不移威武有力的人格象徵,透過造型的表達,它向人們傳遞着兩千多年前漢軍嚴陣以待,維護安定和無堅不摧的軍容信息,使觀者感到振奮、壯美,仿佛是對年輕將領的氣魄之寫照。被視為具有紀念意義的一件代表作,雄健超凡形神兼備。

馬下仰臥的人象,也雕刻得生動逼真,刻畫了被制降者一付無可奈何的樣子,其面部表情細緻入微,毛髮森森,走刀犀利流暢,仍是漢石刻渾宏奔放的風格,線條疏朗而概括力強。

整體看來,戰馬雄壯穩實,人象則刻的浮躁猥瑣,作品之上下兩部分動靜對比鮮明,臥人手握弓箭,作掙扎狀,卻顯得干鏖無力。作品表現了被制降者倒而未寧的帖服前之一剎間狀態,就特別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含畜力。

這件石刻高1.68米,長1.90米。豎於霍去病墓南側。國寶級文物,現存茂陵博物館。

躍馬

霜天曉角,嘶風驚躍,奮然騰起之勢,在這件石刻作品上,表現得韻味十足。有動感,有力度,給人以壯美,剛健雄豪的振興激情。

躍馬表現了聞驚而動,將要奔騰而尚未完全躍起的霎時間瞬息動作姿態。由靜而動,如箭在弦上,發則風馳電掣,勢不可擋的衝勁,這正是駿馬雄烈氣概的最佳藝術表現。

躍馬石刻最精彩生動的部分是馬的頸項,弧度與筋肉緊繃的質感,似乎在調動全身的氣力,昂揚擺拔,突出了整體之動勢。由項到背,由背到後肢。把尚在貼地的後蹄,表現得富於彈性,積畜着一蹬即騰的爆發猛勢。唐,白居易說"背如龍兮頸如象骨竦筋高肌肉壯日行萬里速如飛"正好道出了這石馬造型的特點。雄健有力,精神飽滿,又顯得機敏靈活,這樣的石馬,出現在霍去病墓上更能使人聯想到青年將領的果敢剽悍威猛英姿。

躍馬高1.50米,長2.40米。國寶級文物,現存茂陵博物館。

相關視頻

霍去病有多英勇?匈奴人有多怕他?讓墓前的石雕告訴你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