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林縣水林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林鄉照片來自


水林鄉位於嘉南平原西北側,在雲林縣之西南端,東毗北港鎮,西臨口湖鄉,北接四湖鄉,南沿北港溪與嘉義縣六腳鄉對望,土地總面積76.96平方公里。

就整體而言,水林鄉之地勢甚為平坦,屬平原地形,地勢由北向南有微微傾斜之勢,在縣164幹道以北,地勢稍高,屏標高5~30公尺之平原區,以南屬標高,5公尺以下之濱海地區。[1]

  • 村里別

水北村 水南村 海埔村 土厝村 春埔村 西井村 車港村 蘇秦村 灣東村 灣西村 萬興村 尖山村 大山村 大溝村 順興村 蕃薯村 山腳村 松北村 松中村 松西村 瓊埔村 塭底村 後寮村 溪墘村

水林鄉照片來自


鄉長簡介

  • 鄉長: 許山埜
鄉長許山埜照片來自
  • 許鄉長山埜的理念

『深耕鄉里,樂活水林』 一、爭取中央及縣政府各項治水經費,消弭家園及農田淹水之困擾。

二、推動「金水164創新場域」計畫目標之執行,整合地方產業特色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創造高收益與高附加價值。

三、建構「長青食堂」、「樂齡學堂」與「長照據點」,提供健康活化及互相交流。

四、結合社區總體營造,推動農村休閒產業,使社區經濟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五、營造友善環境、創新公共議題、展現特色亮點及行銷地方產能。

六、積極推動「蕃薯專區」來活化產業道路機能,增進產業產值與附加價值,形塑優質農業生產環境。

七、強化基礎教育,灌輸「食育」、「食安」議題,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多元教育理念,建構「學習環境」與「律動場域」。

八、推展「開台第一鄉顏思齊來台屯墾歷史遺址」及「烏克麗麗嘉年華」文化溯源尋根與音樂造鄉活動。

九、爭取各項經費改善農水路建設。

十、爭取農業災損補助。[2]


歷史沿革

水林鄉原名「水燦林」,此開源之地名最早之史實詼稽可考,據傳聞明末遺臣東渡來台,已有多數之高山族同胞居住本鄉,散居各地耕種。至康熙二十二年清領時期,由福建漳、泉兩地較多之移民來此開墾,而成一聚落。

雍正元年,水林鄉隸屬於諸羅縣(今嘉義縣),到了光緒十四年,新增設雲林縣後本鄉隨即劃歸管轄。至光緒三十二年甲午之役簽定馬關條約,台灣割與日本,淪陷日本統治五十年,實施廢縣置廳行政改革,水林鄉先隸斗六廳旋又改屬嘉義廳。民國九年地方自治實施又改編入台南州北港郡所屬,同時將「水燦林」改為「水林莊」,設立莊役場。

至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台灣復歸祖國版圖後,水林鄉隸屬台南縣命名「水林鄉」,轄區為二十四村。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本省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將台南縣劃為台南、嘉義及雲林縣,水林鄉再改隸於雲林縣,定稱為「雲林縣水林鄉」迄今。[3]


關於水林鄉

地質土壤

地質屬現代沖積層,主要由粘土、粉砂、砂和礫石組成,廣泛地覆於平原區內。

土壤以粘板岩與砂頁岩混合沖積土最多,排水情形較不完全,各類土壤分布情況如下所列:

(一)板岩與砂頁岩混合沖積土,面積約6200公頃,遍布鄉境大部分地區

(二)砂頁岩新況積土約600公頃,分布於北港溪沿岸及王厝右側。

(三)粘板岩老況積土約360公頃,零散分布,以尖山村南側、牛挑沿南側及後厝村東側三處較集中。

氣候

年雨量介於1000~1500mm,雨量集中於夏季,以6~8月最熱

(一)氣溫

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並受暖流影響,氣候溫暖,年平均溫度為22.9度。除冬季自十二月至翌年二月溫度低於攝氏20度外,其餘冬季溫度均高於20度,季節性不甚明顯。

(二)雨量

北迴歸線及海岸平原地形之影響,雨量較少,年平均雨量為110.67公釐。一般而言五至八月雨量最為豐沛,因颱風影半,常導致大雨;而十月至翌年四月為乾旱期,乾旱期內之雨量通常僅及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三)濕度

濕度大小除與作物之生育、土壤滋潤及雨量、雲量有密切關係外,對於人類之健康亦有影響。本區域之平均相對濕度為81%,月平均相對濕度以六月、七月較高,而以一、二月較低,惟平均相對濕度尚稱穩定,適宜居住。

(四)日照

一般而言,緯度愈高,日照時數較低;反之,日照時故較高;而日照量與雲量有連帶關係,本區域歷年平均之總日照時故為2274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約為52%,天氣大抵晴朗。

(五)風

冬季受蒙古高原之影響有強烈之季風,自十月起至翌年二月止,多為北北東風,風力強大,對作物生長及居民起居作息稍有影響;全年平均風速達每秒5二公尺。鄉西半部居冬季東北季風影響圈內,冬季風速明顯增強。

水文

北港溪由本鄉南端經過,向西流注台灣海峽。蔦松大排、尖山大排於縣164幹道西南,居標高五米以下濱海區,不僅地勢低且在排水不完整的情形下,經常受海水倒灌之苦。尖山大排出口位於口湖鄉,若遇雨季時常成為海水倒灌入口,宜建造自動水門控制。[4]


水林鄉甘藷產業簡介

台農57號「黃金地瓜」照片來自

水林自明天啟元年(1621年)顏思齊來台開發至今四百年,農業面積高達 五千八百公頃 ,在全國及雲林縣農產值名列前茅,其中以水稻、番薯、花生、玉米、蒜頭、金瓜、甘蔗、桑椹及藥草等主要農產品,稱水林鄉為歷史文化與農業的原鄉,一點不為過。

水林鄉全鄉居民大部分以務農為生,尤其是黃金番薯(台農57號)有名與好吃,番薯為旋花作物,品種多以食用番薯,為春秋作物、再生能力強、產量高,是本省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不僅價廉物美、風味甚佳、變化多,更為國內營養專家譽為天然保健食品,有「東方薯條」之稱。

水林的番薯一般都是種植「台農57」、「芋頭番薯」、「台農66」等品種,配合當地的土壤、氣候所生產的番薯,質地特別美味,因此在國內養生風潮興起時,水林所生產的番薯曾經帶動當地農民的經濟發展,每年種植面積食用甘藷全年約1000-1200公頃,約佔全省種植面積10%,總產量約佔全省供應量50%,總產值約6億元。本鄉甘藷特色:其色澤形態優、肉質香甜、鬆軟Q度佳、適口性好。除可供鮮食、水煮、烘烤、糕餅原料…等外,更可加工成高纖維的保健食品。[5]


水林鄉熱門景點

*蔦松彩繪村

蔦松彩繪村」位於雲林縣水林鄉,由「優雅農夫團隊」打造,希望將農村色彩化,因此開始改造傳統農村計畫。「蔦松彩繪村」以當地特產番薯與傳統農村生活為主題進行大型建築與牆面彩繪,並且將廢棄水林農會改造成充滿農村溫暖氣息的「番薯會社」,內有販售當地特產與番薯知識介紹,並將番薯設計成可愛公仔,充滿活潑俏皮的鄉村氣息。

*法輪寺

建立於民國47年的法輪寺,為佛教信仰中心,寺內供奉釋迦佛、彌陀佛、藥師佛,其建築富麗但不浮華。平日重要活動有祈安法會及浴佛大典等。

*七角井

距今已有380多年歷史,於顏思齊拓墾時前所建之七角井,其中包含車港村及水北村兩口井。明朝顏思齊時期由當地漢人祖先所建造的七角紅毛井,留存於水林鄉車港村內,之後又於水北村發現第二口七角紅毛井,第二口七角紅毛井原為王姓人家相傳十二代的主要水源,現已歸柯姓人家所有,是相當具歷史性的發現。

*通天府

通天府~於明朝末年時由當地祖先從大陸請來溫府千歲,原本供奉於家中祠堂,民國37年時建廟~後來於民國77年再度翻修成現在的規模。供奉著溫府千歲的通天府,廟宇外觀華麗、巍峨堂皇,廟內則架構完整,屋簷精巧的雕刻,呈現出古色古香,香火鼎盛也成為當地著名的廟宇之一。

*蕃薯厝順天宮

蕃薯厝順天宮廟宇的建築,放入了許多歷史故事及人物的交趾陶和壁畫、石雕,雕工非常的精緻細膩,也保留了清中時期的石香爐及其他歷史性的文物,廟宇相當的華麗、巍峨堂皇,架構十分完整,呈現出古色古香的氣息,廟外的廣場附近每日都能看到小吃攤販及商店,廟的周邊也保留了不少古厝,有些古厝甚至還擁有百年的歷史,也曾經有戲劇在此地拍攝。附近農田綠油油的景像,偶爾還能在附近看到田耕種的牛車與吃草的水牛喔,這種大自然的田園景觀,逢假日就會有不少從都市來此消除壓力的遊客,除了拜拜外,也能享受這難得輕鬆的田園生活。[6]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於北港搭乘嘉義客運公司(箔子寮線、塭底、湘埔、宜梧線、台子村、金湖線)班車時刻表(另開新視窗)至水林站。

◎自行開車:

北上:國道3號,經台82號快速道路,連國道1號,於北港交流道下,往東經嘉159線,經新港、北港,接雲164線。

南下:國道1或3號,經台78號快速道路,於元長交流道下,往南經台19線,經元長、北港,接雲164線。[7]


視頻

雲林縣水林鄉【台灣名物誌 GiftTaiwan】解偉苓 第九十集 20150718

水林番薯文化節 創造新黃金傳說-雲林新聞網

雲林亮起來-雲林亮點系列短片-水林篇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水林鄉,雲林縣水林鄉-水林鄉公所
  2. 鄉長簡介,雲林縣水林鄉-水林鄉公所
  3. 歷史沿革,雲林縣水林鄉-水林鄉公所
  4. 關於水林鄉,雲林縣水林鄉-水林鄉公所
  5. 水林鄉甘藷產業簡介,雲林縣水林鄉-水林鄉農會
  6. 水林鄉熱門景點,雲林縣水林鄉-玩全台灣旅遊網
  7. 交通資訊,雲林縣水林鄉-水林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