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雪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雪鶉

中文學名: 雪鶉
拉丁學名:Lerwa lerw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族:鶉族
屬:雪鶉屬
種: 雪鶉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 1833
英文名稱: Snow Partridge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雪鶉[1](學名:Lerwa lerwa)體長約35厘米,中等體型,通體灰色,上體、頭、頸及尾具黑色及白色細條紋,背及兩翼淡染棕褐色,胸白且具寬的矛狀栗色特徵性條紋。各亞種野外難辨。棲息的自然環境極其嚴酷,多在海拔高度為3000-5500米之間的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帶生活。食物有羊茅、早熟禾、風毛菊等40多種苔蘚、蕨類、草本和灌木的葉、芽、花和種子及極少量動物性食物,並啄食一些沙礫。繁殖期4-5月,每窩產卵2-5枚,孵卵由雌鳥承擔。分布於喜馬拉雅山簏、阿富汗東部、印度阿薩姆邦和中國西南部

外形特徵

雪鶉的頭、頸和上體具細的黑色和皮黃白色相間排列的橫斑,背部多棕栗色,特別在肩部;尾為黑白相間的橫斑,黑色橫斑和白色橫斑的寬度幾相等。翅覆羽和初級飛羽黑褐色,第三枚初級覆羽以內,以及初級覆羽外翈綴有白色斑點的端斑;次級飛羽和大覆羽為黑色和皮黃色相間的橫斑;次級飛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三級飛羽和翅中、小覆羽與背同。下體栗色,腹和兩脅綴有白斑;尾下覆羽亦為栗色,尖端白色

虹膜紅色或血紅色,嘴輝珊瑚紅色,跗蹠和趾橙紅色至深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560克;體長340-400毫米;嘴峰18-28毫米;翅179-205毫米;尾118-138毫米;跗蹠38-41毫米[2]

生活習性

雪鶉善於行走和滑翔,遇到敵害時常從一個山坡滑向另一個山坡。在地上行走時顯得搖搖擺擺,踉踉蹌蹌,十分笨拙可笑。它們的羽色和周圍環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護色,加上高山地帶常常大霧迷漫,彼此之間大多通過叫聲進行聯絡,因而經常是只聞其聲,不見其蹤。

雪鶉叫聲尖細而短促,雄鳥的叫聲是連續的,不斷加快且升高音調;雌鳥的叫聲較低沉,而且較少鳴叫。

雪鶉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們的日活動一般有兩個高峰期,一個在清晨,一個在傍晚。除了繁殖期外,都是集成群體活動。不甚怕人,有時人可以走得很近。當受驚後立即飛走,起飛時發出急速而尖細的叫聲。它在地面上取食,食物有羊茅、早熟禾、風毛菊等40多種苔蘚、蕨類、草本和灌木的葉、芽、花和種子及極少量動物性食物,並啄食一些沙礫[3]

棲息環境

棲息的自然環境極其嚴酷,多在海拔高度為3000-5500米之間的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帶生活。這些地方氣候惡劣,常有暴風雪降臨,冬季長達8-9個月,全年都沒有無霜期,有時6月還下着大雪。春秋兩季主要棲息於雪線以上的裸岩和風化岩屑堆積的山地,夜晚則棲宿在石縫之中或懸崖下面,這裡只有石縫中生長着極少的高山流石灘植被,如雪蓮、兔耳草和金蓮花等,覆蓋度還不到5%,但天敵較少,便於本種繁衍,在數量上得到順利增長。繁殖期多在高山裸岩帶下的高山草甸上活動,此處氣候涼爽,雨量充沛,植物生長茂盛,植物種類比較豐富,有高山蒿草、草茅、青茅、火絨草等,極大地豐富了它們的食物。到了冬季,則主要在草甸之下的高山灌叢帶,以及山地陽坡和山麓水區地段活動,這裡氣候乾燥、溫暖,生長着稀疏的錦雞兒、繡線菊、杜鵑等灌木,是較為理想的越冬場所。由於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棲息環境,使它們形成了季節性垂直遷移的習性,冬季從高山下遷到灌叢中越冬,待春天來臨就又上升到草甸和裸岩地帶。

常活動於着生有高山植物如杜鵑、蕨類、苔蘚、地衣等的多岩陡坡上。夏季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岩地區,冬季下降至4000-3000米左右,甚至2000米。在雲南麗江至龍山,1月份也見它活動於海拔4700-4800米高處棲息環境[4]

繁殖方式

雪鶉每年4-5月間開始分群、配對、交尾,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雜草叢中營巢。巢甚隱蔽,由草莖和苔蘚等構成。每窩產卵2-5枚,最多時可達7枚。卵的顏色為乳白色或暗黃色,密被以淡紅色細點和斑塊。平均大小為48.2-51.8×37.7-39.3毫米,平均重量為35.4-36克。孵卵由雌鳥承擔[5]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至中國中部

分布狀況:常見於海拔2900~5000米林線以上的高山草甸及碎石地帶。指名亞種分布在西藏南部;major 分布於四川,callipygia在甘肅南部及四川北部[6]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雪鶉甘南亞種 Lerwa lerwa callipygia Stegmann, 1938
2 雪鶉指名亞種 Lerwa lerwa lerwa Hodgson, 1833
3 雪鶉康定亞種 Lerwa lerwa major Meinertzhagen, 1927

種群現狀

雪鶉的種群數量隨分布地區的不同而差異很大,但總的數量還比較多。在其分布區的核心地帶數量較多;而處於分布區邊緣地帶的甘肅南部、中國雲南西北部一帶數量就很稀少。由於高山地區的當地居民「靠山吃山」的經濟活動不斷增長,使雪鶉的生存也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另外,窩卵數過低,以及惡劣的棲息環境也是限制雪鶉種群發展的主要原因。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視頻

如果不認真尋找雪鶉很難被發現,它們通常在很高的地方

雪鶉只有在覓食時,才會暴露行蹤,八朗山埡口是最適合觀賞的地方

參考資料

  1. 觀鳥天地│巴郎山的雪鶉,搜狐,2017-06-16
  2. 雪鶉的外形特徵,有道搜索
  3. 雪鶉的生活習性,有道搜索
  4. 雪鶉的棲息環境,黨政機關,2019-10-31
  5. 雪鶉的繁殖,黨政機關,2019-10-31
  6. 雪鶉的地理分布,鳥類-百問中文,2016-09-26
  7.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