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雁墩嶺隨想(吳景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雁墩嶺隨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雁墩嶺隨想》中國當代作家吳景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雁墩嶺隨想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一般人是不去墓地遊玩的,不難想像,在荒山野嶺亂樹殘草間,荒冢累累,墓碑林立,如果加上自然的殘紅落葉淒風冷雨,那一幅滿目蕭蕭的景象,會使人傷情痛悼,這和遊玩的興致大相徑庭。去年暑假,在山東日照小憩期間,我竟意外地到到雁敦嶺墓園做了一番觀光。

雁墩嶺是緊鄰日照城的一個小村,名氣不大,它之所以能夠吸引我,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富有詩意的名字。遙想多年以前,這裡是過往大雁落腳棲息的地方。秋日裡,雁陣橫空,壯觀非凡,紛紛飛到此處歇足,山巔的長林豐草間,棲身的大雁時而翻飛躍落,時而啁鳴不絕,該是多麼富有詩意的畫面呢!可是悠悠白雲千載,浩浩長風百年,別說大雁在此地棲息歇宿,就是大雁影子也難覓一隻了。當地的人們於此間大修豪華氣派的墓園,這和雁墩嶺的名字是多麼不和諧和呀!想來無奈,只得順其自然罷。

在姨丈的帶領下,我們前往墓地觀光,道路兩旁的農田中花生綠得鮮亮,地瓜秧爬得正歡,一切都那麼蔥鬱茂盛,生機勃勃顯示出夏季沛然旺盛的氣息。山坡上,大大小小的果園、茶園倒是不少,蘋果尚青,桃子卻熟了,山東人種茶不過幾十年的歷史,雖然這和江南名山秀水間的茶園無法相比,但經過勤勞山東人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山東日照綠茶倒成了北方名茶中的代表。日照綠茶清香爽冽,怡心悅肺,別有一番風味,山東人的創造力由此可見一斑。

半山腰上,幾處涼亭和精心建造的小樓供遊人賞玩,平坦的停車聲場上居然停了一些檔次不低的轎車。農民們活累,生意人太忙,有閒情的除了懶漢大概就是政府官員了。紅紅火火的旅遊熱,人們總是在他們自認不錯的地方大興土木,以此來吸引遊人的眼光,至於是否出於必要,是否與環境和諧匹配,倒是考慮的其次。想不到這裡居然有兩處小小的池塘,種滿了荷花,涼亭精巧別致,池塘清水依依,蓮花打着骨朵,俏生生的,風致嫣然。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目睹真正的荷花,雖然早在朱自清和季羨林先生的筆下,領略了它的風采,但於此乍見之下,頗令我欣喜。她裊娜的體態、羞澀的情致和陣陣襲人的幽香讓我感到荷花果真是花中的好女子呢!此時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卻是秀媚明麗的江南水鄉的風光圖景:「越女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離愁引着江南岸……」人面荷花,交相輝映,景情兩諧,風致無限。荷花的美妙之處,古人今人的文章早就做絕了,只是此處池塘尚小,荷花不多,還未形成規模,難以盡興。

再往上行,山勢漸陡,小徑蜿蜒蛇行有林蔭遮蔽,倒也十分清涼。墓園就建在了一個有些突兀,有些嶙峋的山岩下。未至墓園,一個峨然筆立的花崗岩猶如一個巨大直立的驚嘆號陡然出現在眼前,上書「龍泉石」三個大字,我想此處必有一線汩汩滔滔的泉水流出,清冽而綿長的,誰知一見,令人大失所望,凹坑中的一點泉水微微溢出,洗臉尚嫌不足,哪裡稱得上龍泉呢?在中國,名不副實的玩藝太多。見多了,也就不足為怪了。

整個墓園隨山勢呈階梯狀分布,只見縱橫有序,光滑鋥亮的大理石墓碑有如戰場的劍戟刀槍,森然佇立,很有些氣勢。墓碑雕刻精緻,圍欄光滑齊整,墓門口小石獅子造型逼真,虎虎生威。早已蓋棺的有的擺放過鮮花供果,有的還未見葬,顯然是給活人造的墓。在墓地不遠處,有一處大理石廠專門加工造墳用的石材。從現場上看這個大理石廠生意興隆。既有人需求就會有人供應,供求狀況從來都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既有人熱衷於此,生意肯定不錯。據聞,當地的一位富戶出資近百萬承包了此山,進行墓園開發,在此建一處墓園,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活着的人在豪宅夸奢鬥富,樂此不疲,想不到陰宅墓府居然也成了門庭榮辱的比拼,活人臉面的競爭和實力強弱的對抗。山東人一向以勤勞節儉著稱,想不到他們平日裡節衣縮食,但為買地造墓卻不惜一擲千金,令人不可思議。

站在高高的墓園裡,縱目遠眺,日照城朦朧隱現。但此處的天空總似有一層霧氣襯着,白不白,灰不灰的,總不如東北的天空那樣鮮亮明淨,碧透清澈,讓人心志高遠。我想長久生活在此的人們,會不會因為此受環境影響,在思想上情感上也因此變得曖昧不清呢?畢竟環境影響人、環境造就人、環境制約人,從為墓地一擲千金的行為來看,這樣做法未心聰明達觀。聽說當地一些老人贍養狀況並不太好,不少人家的子女為攫取老人的家業財產竟大打出手,許多老人暮年淒涼,贍養無着。從中國傳統的人情倫理來看,歷來講究「孝」字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遺憾的是這種美德日見倫喪。許多人不願贍養老人,可老人去世,卻又煞有介事地為死者大造豪墓,真是活着不孝,死了亂叫,這種狀況,叫人無奈,叫人痛心。

從喪葬方式上看,日照人有些過於鋪張造勢,也未見得人人都喜歡這麼幹,但環境趨逼至此,有些人家想是不得已而為之,豪門鬥富,窮戶跟隨,竟相攀比,一時成風,從這一點來看,還是我們所在的延邊朝鮮族的同胞更為開明,死了連骨灰都不要,更別說豪華墓園隆重下葬了。偉人鄧小平逝世後將骨灰撒向茫茫大海,顯示出一代領袖,一個徹底唯物者直如大海一樣博大廣闊的胸懷,成為後世人永遠學習的榜樣。舊俗不破,難立新風,但願日照人能將後事看得通達一些。

從墓地回來的路上,我感到口渴,姨丈去桃園摘了鮮桃給我們吃,桃子甜津津的吃到口裡我忽想:如果桃子熟透落地,勢必腐朽靡爛,回歸大地,人跟桃不也一樣嗎!何必要造一個豪華的墓園呢?瓤都沒了,要皮何用呢?[1]

作者簡介

吳景剛,滿族,中學一級教師。1993年開始文學寫作,曾在《散文月刊》發表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