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雁塔聞鈴(娟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雁塔聞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雁塔聞鈴》中國當代作家娟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雁塔聞鈴

「叮鈴鈴叮叮噹,叮叮鈴鈴叮叮噹噹」,站在西安大慈恩寺內,仰望這一座融中印文化於一體,演繹大唐古都盛世繁華,寄託文人雅士人生夢想,記錄絲綢之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古塔,耳畔飄來一串悅耳的鈴聲。那是掛在古塔四角的風鈴,隨風送出一絲清涼,一次點燃,一種引醒。

仿佛時間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種東西在散發,從1400多年的時間繩索中掙脫出來,那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氣息,藏在寺廟、塔林、塔院小屋,藏在石階、石門、磚牆,藏在線刻畫、磚雕、貝葉經,藏在園中的參天古木、牆頭的爬山虎,也藏在雁塔四角的風鈴上,讓人感受到某種份量。

夏日喧鬧的陽光,暑期喧鬧的人群,從身邊隱去,叮鈴噹噹的聲音來迴轉折,有節奏地從極深極遠的地方流淌而來,你一下子跌入那聲音的深處,一些畫面漸次打開,一個身影由遠及近。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農曆三月初九,河南洛州緱氏縣(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鳳凰鳴谷,陳慧的妻子宋氏誕下第四子,取名陳煒。村人認為此子在鳳凰的叫聲中出生,乃天降祥瑞,非富即貴。陳家是當地儒學世家,家學淵源。先祖陳仲弓是一代名士,主張以德化人。爺爺陳康學識淵博,精通醫道,是北齊時國子博士,尊崇儒家文化,信奉佛教。當時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已有數百年,僅洛陽就有寺院1300多所。高僧南來北往,講經說法,信仰佛教的氛圍很濃厚。父親陳慧,也是飽學之士,儀態不俗,詩書禮樂俱通。出任江陵縣令時,還有「惠民縣令」的美譽。後因隋末朝廷昏庸,辭去縣令,回到家鄉陳河,潛心儒學修養。陳禕三個哥哥一個姐姐受父輩影響,初一十五俱皆禮佛上香。早年出家為僧的二哥陳捷,發現陳禕有向佛之心,「堪傳法教」,五六歲就帶在自己安單的寺院,教他基本的佛教教義。由於才華出眾,十三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剃度為僧,法號玄奘。玄奘常隨長捷法師出入川蜀,往來於河洛、中原,到各地學習佛法,聽人開示,也自己講道,年紀輕輕就聲名遠播。時值初唐,佛教內部「一闡提眾有無佛性」的爭論不絕於耳,許多派別各執我執,他「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之適從」。是偶然也是必然,他在洛陽遇到了印度佛學大師波頗,聽波頗講法,並得知遙遠的西方佛國天竺的那爛陀寺是世界佛學的最高學府和中心,寺中有一位戒賢法師,能夠幫他解決佛性問題及由此派生的其他問題,解惑悟道,「乃誓游西方以問所惑」。他知道,自己並非第一個西行求法的人。從三國到東西晉到南北朝,離開東土到西域求取佛法真諦的僧侶絡繹不絕。只是長途跋涉,加上不可預測的艱難險阻,先後去求法的一百七十多人大多死在了路上。但死亡也沒能阻擋僧侶們西行求法的腳步,卻成為他們信念堅定、執着追求的精神象徵。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與同伴上奏朝廷,申請赴天竺取經。此時,初唐國力尚不強大,與西突厥人衝突不斷,賊人時有騷亂。朝廷禁止平民西行出關。他沒有退縮,着手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以及馬匹物品等方面作準備。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八月,他「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從長安出發,經秦州,過蘭州,過涼州,過甘州,過肅州,過瓜州,渡葫蘆河,日夜兼程,到達玉門關時,捉拿他的文書先他而至,一路相伴的白馬也累死在眼前。他一定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壓力,還有對前路吉凶難卜的擔憂。不知他有沒有在東歸和西行的十字路口糾結,徘徊,舉棋不定。他發下了「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的誓言,斷了自己的退路。他買了一匹紅馬,收了一個叫石槃陀的胡人徒弟,在石槃陀的幫助下,趁着夜色的掩護,潛出玉門關,繼續西行。

玉門關和羅布泊之間的莫賀延磧(哈順戈壁)往西進入真正的「西域」地界,才是對人的意志和體能極限的真正考驗。這裡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大風呼嘯,黃沙漫天,滴水無存,寸草不生。西行的先行者在此九死一生,以至於玄奘多年後在《大唐西域記》中回憶起來,仍心有餘悸:「莫賀延磧長八百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伏無水草顧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幾將殞絕。四顧茫然,夜則妖魅舉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若時雨。」 往前,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退後,也有偷越國境的死罪在等着。兩難之間,那個叫石槃陀的徒弟動搖了,絕望了,再不想跨前半步,還差點害了玄奘性命。在風暴、激流、飢餓、死亡、背叛的威脅面前,玄奘抱定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念,但精神戰勝不了身體的極限,他幾次暈倒。也許是馬通人性,也許是佛祖保佑,那匹馬馱着他到長滿水草的綠洲。憑着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他經受了生理上心理上的蛻變和歷練,完成了對於一切艱難困苦毫不畏懼、向着目標奮勇直前的升華。

出了沙河,到伊吾,到尊崇佛教的高昌國。高昌王曲文泰去過隋的宮廷,聽過佛法開示,待他如上賓,挽留他留下做國師,他不為所動。高昌王以扣留的方式相逼,他則以絕食對抗,終於達成所願。在講經一個月後,上啟致謝,帶着隨員、馬匹、綾絹等豐厚饋贈,以及二十四封「介紹信」,繼續向西。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越嶺翻山渡河,嚴寒酷暑霜雪,也曾被當作祭品綁上祭壇,也曾因傳播「異端邪說」被架上火堆,還有陰謀暗殺,還有強盜打劫……歷經重重磨難。經過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五萬多里跋涉,在沿路佛教僧人和信徒不露痕跡的幫助下,終於到達佛教聖地——天竺印度,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在印度期間,玄奘遍訪名師,瞻禮勝跡,鑽研諸部,尋求梵本。研究學習眾多佛教宗派,融會貫通,並多次參加佛教內部不同派別的辯論。他以自己豐厚的學養和敏捷的才思,在佛教學術盛會上,受邀作為論主。他博學宏論連續十八日無人發論辯駁。大乘僧眾稱他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就是菩薩眾神,可見受教僧眾對他的信奉和虔誠。玄奘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更沒有忘記出發時的初心,要將自己多年所學所想以及大量的佛學經卷帶回祖國,譯經弘法,普度眾生。他描述中國美好,唐皇德澤,說服勸阻自己回國的恩師、道友及各國國王,於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攜657部經卷、8尊佛像和大量舍利,載譽回長安。正月二十五日,「道俗奔迎,傾都罷布」,萬人空巷,舉國相擁,太宗李世民以國禮迎接他,多次敦請他出任大臣,他還是決定潛心佛教,於長安弘福寺譯經。太子李治為追念生母奏請太宗敕建「慈恩寺」後,迎請他擔任上座法師。他在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並「親負簣箕,擔運磚石,首尾兩年,功業始畢」,用兩年時間親自於大慈恩寺內督造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經像、舍利。《大唐西域記》中那捨身而死的大雁菩薩般慈悲,自我犧牲顯靈開悟小乘教徒,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也許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他「守戒緇門,闡揚遺法」,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1335卷。他向太宗講解西行見聞,異域風情,描述各國國王爾雅世故,注重心靈,勾起了太宗的興趣,囑託他記錄下來。於是,由他口述,弟子筆錄,將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1]

作者簡介

娟子,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