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隔(拼音:gé)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

本義為阻隔、遮斷,"隔"是不能相見,不能相伴,故而引申指隔絕,隔也做名詞,也指格子。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隔

拼音 gé

部首 阝

五筆 BGKH

倉頡 NLMRB

鄭碼 YAJL

字級 一級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

注音 ㄍㄜˊ

四角碼 71227

統一碼 基本區 U+9694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隔,形聲字,從阜,鬲聲。"阜"為土山,有阻礙作用;"鬲"的甲骨文為古代炊具形,其作用是將食物與火分開以便烹熟,其三足中空,故而含有隔離之意。上面象鬲的口,且有一個蓋子,中間的X,象鬲腹上雕飾的花紋鼻楷書中, X變寫作\/,於是鬲便成為形了。"阜""鬲"為"隔,意為將物體分開、遮擋住。

隸書、楷書筆畫化,形體稍變。《說文・阜部》:"隔,障也","隔"的本義為阻隔、遮斷。被隔開的物體之間會拉開距離,所以隔"引中指距離,可指室間的距離,也可指時間的距離,以及思想感情之間的距離。"隔"是不能柑見,不能相伴,故而引中指隔絕。隔"做名詞,指界限。格子是用小木棍或木板之類的物體隔開而形成的,所以"隔"做名詞,也指格子。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障也。從踏,鬲聲。古核切。

說文解字注

(隔)塞也。

塞,先代切。各本作"障",今依《西京賦》注所引作"塞也。與土部"塞,隔也"為轉注。《廣韻》亦曰:"塞也。"《西京賦》曰:"隴坻之隘,隔閡華戎。

從踏。鬲聲。古核切。

十六部。

康熙字

《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額切。並音膈。《說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

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注:謂鬲絕於上。《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

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兩。

又《韻會·小補》葉訖得切。音械。柳宗元《懲咎賦》:讒炻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O按《正字通》引柳賦雲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葉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葉執,不當作訖得切。

又與融通。《史記。秦始皇紀》;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注:隔,一作"融"。[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