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隆嶺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隆嶺古道位於東北角福隆舊草嶺隧道旁,是淡蘭古道其中最早開發的一段,昔日越嶺山徑樹林茂密,終年雲霧籠罩,故名「嶐嶺古道」。

隆嶺古道是最早開發的古道,因此古道沿途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像是廢墾地、石屋、石棺、石牆及古榕樹等,甚至有凱達格蘭族祭祀場所使用的七星堆,山頂鞍部還有一座刻有「福德正神」的石碑。步道兩旁林蔭蓊蓊景致優美,遍佈山菊、鴨腳木及樓梯草等植物,溪谷水流潺潺,有如世外桃源般靜謐。

從舊草嶺隧道北口前的小公園出發,經七星堆、心齋橋,至第一登山口,步入山徑,再與第二登山口交會。古道路跡明顯,伴著涓涓小溪前行,不久即抵達越嶺高點「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海拔280公尺,開闊處可望見太平洋,有「隆嶺夕煙」美稱,為蘭陽八景之一。此處為早期移民入蘭的孔道,是許多路線的交會點,西可通福隆山、龜媽坑古道,東往嶐嶐山、嶐嶐古道。

嶐嶺古道的後段,續往石城方向下山,由於迎著東北海岸,此段路多雨較為陡滑,經石城土地公廟、聚落遺跡,湛藍的東北角海岸呈現眼前,即抵達古道終點石城。[1]

嶐嶺夕煙

隆嶺古道是最早的淡蘭古道,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以前便已形成。

據說當年(嘉慶元年)吳沙就是走這條古道進入噶瑪蘭,開啟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史。

咸豐二年(1852)出版的「噶瑪蘭廳志」曾如此描述這條古道: 「嶐嶺在廳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嶐嶺夕煙,乃八景之一。 嶺腳有防汛,為從前入蘭孔道。」

隆嶺古道的歷史早於草嶺古道。隆嶺位於草嶺東北側。嘉慶十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入噶瑪蘭平亂, 修築草嶺古道,從此草嶺古道成為淡蘭之間主要往來的官道。其後,隆嶺古道漸少人走,而漸趨沒落。

一百年前,著名的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也曾走過隆嶺古道。

吉次茂七郎石碑

這座石碑是為紀念日據時期因興建草嶺隧道,積勞成疾病逝的日籍工程師吉次茂七郎。 石碑因年代久遠,背面碑文已模糊難識,舊草嶺隧道北口,紅磚牆也塵封了一段被遺忘的歷史。隧道口以草書題「制天險」三字, 在孤寂裡,依舊蒼勁。

草嶺隧道

於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打通的。在此之前,北宜鐵路,北邊火車只抵達貢寮, 南邊只抵大里,中間為草嶺山脈所阻隔,仍須翻山越嶺,以通往來,十分不便。舊草嶺隧道長2165公尺, 為當時台灣最長的隧道,工程浩大,費時三年,終於順利完工。工程師吉次茂七郎積勞成疾而逝, 於是在隧道口附近立碑以為紀念。

草嶺隧道使用超過半個世紀,直至民國六十九年(1980),宜蘭線開始進行雙線拓寬工程, 台灣鐵路局在舊道旁另闢新的雙軌隧道,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完工。舊的隧道就被廢棄了。 如今,「吉次茂七郎紀念碑」孤佇於外隆林街的路旁,沒有任何解說牌或維護措施, 任何人開車經過這裡,若非有意,否則很難注意到這不起眼的碑石。[2]

石城山

位於宜蘭縣頭城鎮與新北市貢寮區交界的石城地區,屬於雪山山脈尾稜上的一座獨立山頭,有顆山字水泥柱。

隆嶺古道是福隆與石城兩地的越嶺道路,是淡蘭古道最早開發的一段,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以前便已形成。據說當年吳沙就是走這條古道進入噶瑪蘭開墾蘭陽平原。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一百年前也曾走過隆嶺古道。隆嶺古道的歷史早於草嶺古道,但因草嶺古道修築後成為淡蘭之間主要的往來官道,隆嶺古道遂漸趨沒落。古道南北入口有日據時期興建的舊草嶺隧道南北隧道口遺址。

越嶺鞍部往北循稜上上下下,經過數個小山頭抵達石城山,山頂360度視野,展望絕佳,可飽覽山海風光。登頂後原路退回「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鞍部。古道後段續往石城方向下山,此路段較為陡滑,經石城土地公廟、聚落遺跡,即抵達古道終點石城服務區,續沿公路抵石城火車站搭車賦歸。全程含休息約6小時。 [3]

視頻

【重新上傳】隆嶺古道(上集) 文獻記載的第一條淡蘭古道,1796年吳沙進入噶瑪蘭的道路

【重新上傳】隆嶺古道(下集) 最菁華路段~越嶺至石城舊草嶺隧道南口 ★ 隆嶺古道(下集)

2021隆嶺古道

隆嶺古道縱走,大崛澳山、石城山、福隆到石城-20190907,FP060,1

福隆到石城隆嶺古道縱走,軌跡-20190907,FP060,2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健行筆記
  2.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66)
  3. [3] 台灣國家山嶽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