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隆中風景名勝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隆中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距襄陽城約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晉永興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隆中風景區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和其叔父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隱居地。

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月7日,襄陽市古隆中景區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中文名:稱隆中風景名勝區
  • 外文名稱:Longzhong Scenic Area
  • 地理位置:襄陽西約20里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占地面積:209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8:00-18:00
  • 景點級別: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各主要景區門票不同 隆中(63元)
  • 著名景點: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
  • 歷   史:1700多年相關人物諸葛亮、司馬徽

景區文化

三國文化

發生在隆中風景區典故,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公元190—209年)「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傑出人物匯聚襄陽。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承恩寺長達15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制,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

《三國志》86卷中有18卷寫到襄陽,《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而三國文化的源頭就在隆中風景區,現存有50餘處三國歷史文化遺址遺蹟,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三國故事。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品格。[1]

文化遺產

隆中諸葛亮故居、隆中書院、襄王陵、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

截至2012年底,共有6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2014年初,23個項目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有1人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人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古建築遺蹟

廣德寺、古隆中牌坊、古隆中騰龍閣、小虹橋。

歷史沿革

諸葛亮離開隆中後,他住的竹籬草廬依舊保存了下來。諸葛亮離開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陽被曹操占領,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為止,襄陽一直是曹操的地盤。所以這期間隆中諸葛亮故居一直無人過問,西晉統一全國後,晉武帝司馬炎屢次向臣下詢問有關諸葛亮的事跡。

晉永興年間,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祭諸葛丞相文》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據南朝盛弘之《荊州記》載,諸葛亮草廬前「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戶董姓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東晉昇平五年,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並作《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南北朝至隋朝時期,隆中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斷得到維修。

唐宣宗大中十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碑文收錄於《唐文粹》卷55中。

宋代隆中規模進一步擴大,曾鞏、王安石、蘇軾等許多名人都到過隆中記下了他們對諸葛亮的讚頌,諸葛亮在隆中的事跡,成為當時青少年就學時的典範。

南宋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時代,隆中諸葛亮遺蹟和紀念建築的維護和管理工作也相應加強。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口號和他進行北伐而殉身於前線的鬥爭精神,正是當時人民所需要的時代精神,對於正在堅持抗戰(金國)的廣大軍民具有極大的感召力。

元朝至正年間,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稱隆中書院。

明孝宗弘治二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毀掉諸葛草廬並遷走隆中書院,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遭到極大破壞。朱見淑死後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於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成化年間「隆中十景」形成,嘉靖十九年立草廬碑,萬曆二十年,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祠,並立《重修碑記》碑陰刻有諸葛亮畫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清朝經過多次維修並有所擴建,人們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蹟,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諸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會使然。苟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於世。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

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

1984年隆中新建了吟嘯山莊、老龍洞景區建築群。

1987年,重建了隆中書院,修復了諸葛草廬。胡耀邦、李先念、趙紫陽、李鵬、萬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陸定一等先後遊覽隆中,並留名、題詞或撰寫楹聯。

1987年重建隆中書院,修復諸葛草廬。

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國函〔1994〕4號」文件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文件,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評為中國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2年5月核心景區古隆中通過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景區交通

隆中風景名勝區依託的城市——襄陽市。水陸空交通便利,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譽,歷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接川陝,東臨江漢,南通湘粵,北達宛洛。是鄂、渝、川、陝、豫五省市毗鄰地區的交通樞紐,距武漢290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隆中風景名勝區位於襄陽城西13公里,地理坐標是北緯31°59',東經112°02'09"。隆中是鄂西北旅遊門戶和集散地,西北182公里處即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西部210公里為綠色寶庫神農架林區,南部250公里處為三峽起點宜昌,東部340公里為湖北省省會武漢。

地形山貌

隆中風景名勝區樂山斷層崖、躬耕田斷陷谷地、梁隆中向斜構造谷地等。奇特與象形山石:梁父岩、抱膝石、盤棋石。

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雨適中,雨熱同季等特點,年平均無霜期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區境內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時,年均氣溫15.1℃-16.9℃之間。該區屬駐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我國南北過渡型的氣候特徵,年均氣溫16℃,年降水量900m左右。

植物資源

隆中風景名勝區植被覆蓋率達到60%至70%。植物有418種,含變種。分屬108科213屬。其中景觀植物共283種,分屬於93科19l屬。其中木本植物資源208種,分屬63科136屬。草本植物資源75種,分屬39科65屬。

物種數,薔薇科20種,菊科10種,蝶形花科、禾本科、木蘭科、木犀科和桑科9種,大戟科、茄科和松科7種,百合科和山毛櫸科6種,柏科、杉辯、芸香科、茜草科、怨冬科、樟科和楊柳科5種。以上19個科為優勢科,計138種。

風景區類植被景觀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包括林術類、花木類、果木類、葉木類、蔭木類、藤木類和竹類7種。珍稀樹種、古樹名木及專類木本花卉植物園。風景區內的牡丹、銀杏、木本繡球、珙桐、皂角、丹桂、樂昌含笑、龍爪槐和刺楸等多種珍稀樹種,古樹名木及陸續建成的牡丹園、櫻花園、梅園、竹林、水杉林等木本植物色塊,以及鬱金香園和自然式的草地等人工草本植物景觀。

旅遊

景區特色

隆中風景名勝區是三國文化和自然景觀相綜合的景區,以古隆中為核心景區,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

隆中景點多為明、清時代建築,房屋皆為四合院式,殿堂只帶前廊,為木列架和硬山牆組合,不飾斗栱飛檐。搏風有彩繪,牆頭尖除中央翹起外。

唐代以來荊襄大地就有「陽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的習俗。隆中牡丹比洛陽、荷澤兩地牡丹提前一個月綻放,隆中是中國最大的野生牡丹基地。

景點

隆中風景名勝區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景點。

古隆中:古隆中為主景區起源於西晉永興年間。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它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中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境內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盤旋起伏,狀若盤龍。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臥虎, 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山上茂林修竹,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

水鏡莊:是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隱水鏡莊居地,因司馬徽雅號「水鏡先生」而得名水鏡莊。公元206年,劉備襄陽遇難,馬躍檀溪來到水鏡莊,司馬徽向他推薦「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便引出了「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被譽為三國文化旅遊熱線源頭。水鏡莊又稱白馬洞。依山傍水,景區迷人。水鏡莊襄陽遇險,馬躍檀溪逃到南漳,拜問天下豪傑司馬徽,司馬徽告日「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於是產生了「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三國鼎立,更使司馬徽名昭千古。為懷念司馬徽,後人建起了「水鏡莊」紀念勝地。

承恩寺:千年古剎承恩寺位於湖北襄陽建於隋朝,距今有 1700多年的歷史,傳說是隋煬公主隱居療疾之地。明朝時期興建了大雄寶殿、鐘鼓樓和毗盧大佛、彌勒石佛以及萬斤銅鐘等。據襄樊簡史記載,天順年間,英宗為報答叔父,對該寺進行修繕,改其山為「永樂山」,改其寺為「大承恩寺」,承恩寺因此而得名。

七里山:其東接古隆中,西通武當山,北倚承恩寺,南靠水鏡莊。公園面積26200畝,森林覆蓋率達90%,有黑岩「森林浴」、靈觀寺、桃花谷、獅子山、五龍寺、清涼寺六大景區50多個景點,古蹟碑刻豐富,天然泉眼眾多,奇峰怪石林立,鳥語花香樹綠,是鄂西北自然生態保護區。園內林海茫茫,古木參天。園內有樹齡100—300年古樹名木200餘株,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10多種,珍貴藥用植物有天麻、靈芝、何首烏等百餘種。

鶴子川:西漢王室墓,九天玄女洞等人文景觀。臥龍溶洞等自然景觀。

周邊景點

三峽大壩—平湖半島旅遊區、武當山—太極湖旅遊區、神農架旅遊區、襄陽古隆中-魚梁洲旅遊區、荊州古城旅遊區、洪湖岸邊是家鄉—石首天鵝洲旅遊區、清江畫廊旅遊區、明顯陵—漳河旅遊區、炎帝神農故里—大洪山旅遊區、恩施騰龍洞—大峽谷旅遊區襄陽已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中心城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