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陵水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陵水黎族自治縣位于海南島的東南部,地處北緯18°21』~18°47』,東經109°45』~110°08』之間。東北連萬寧市,北部與瓊中縣交界,西北與保亭縣接壤,西南與三亞市毗鄰,東南瀕臨南海。海岸線長57.5公里,東西寬32公里,南北長40公里,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

陵水黎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1961年6月1日,陵水從崖縣分出,恢復陵水縣建制。1987年12月,陵水縣改稱陵水黎族自治縣。

陵水黎族自治縣擁有1223平方公里的責任海域面積。東北起點為分界洲島,沿135°角為基礎向深海伸延12海里,東南與三亞市海域交界。海域共有香水灣、陵水灣、清水灣和土福灣四個海灣;有分界洲島和南灣半島;天然港口有新村港、黎安港水口港山中港港坡港、其中最大港口是新村港,水域面積33390畝(潮間帶)13530畝,可利用面積18537畝。港內水文溫17℃—30℃,鹽度18.3%,適宜海水養殖。由於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屬熱帶島嶼性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冬天嚴寒,乾濕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乾燥。[1]

建制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嶺南地區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陵水屬象郡外徼。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平定越地,在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兩郡,領十六縣。陵水地屬珠崖郡山南縣。西漢初元三年(前46),改珠崖郡為朱盧縣,屬合浦郡,東漢時復置珠崖縣,仍屬合浦郡。陵水縣置縣於隋大業六年(610)。據陵水縣1979年建陸部地名普查考證,名稱來歷沒有文字記載,陵水縣一稱可能來源於建置時依據附近的陵楠水河(今光坡鎮港坡河)而得名。置縣始屬臨振郡。唐武德五年(622)屬振洲。高宗龍朔二年(622)置萬安州,領萬安、陵水等縣,州治設在萬安(今萬寧市)。唐開元九年(721),陵水屬萬安州轄地。唐貞元元年(785),移州治還萬安。五代因之,海南島歸屬南漢。北宋熙寧六年(1073)陵水縣降為鎮,併入萬安縣(今萬寧市)。北宋元豐三年(1080)復置陵水縣,屬萬安郡轄。南宋紹興六年(1136),廢萬安郡,陵水改屬瓊州;紹興十三年(1143),還屬萬安郡。明洪武元年(1368)改萬安郡為萬州;洪武三年(1370),升瓊州為府,陵水縣屬萬州轄,為瓊州府轄地。明清兩代,陵水縣均屬瓊州府轄。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劃陵水縣出瓊州,隸屬崖州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陵水縣屬瓊崖綏靖處;民國二年(1913),屬瓊崖鎮宗府;民國三年(1914),屬瓊崖道。民國十年(1921)後,陵水縣先後歸屬瓊崖善後處、瓊崖綏靖委員會公署、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委員公署海南特別行政區。1927年—1931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陵水縣蘇維埃政府,建置4年。1945年—1946年成立陵(水)、保(亭)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置2年。1948年—1950年4月成立陵水縣民主政府。

1950年4月28日,陵水全縣解放。1950年5月1日,陵水縣民主政府改稱陵水縣人民政府,隸屬海南行政區。1954年1月,原屬海南行政區的陵水縣劃歸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改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同年7月1日,陵水縣人民政府改稱陵水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58年11月,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陵水、崖縣、保亭3縣並為榆林縣,因地名重複,次年2月改稱崖縣,隸屬海南行政區公署。1961年6月1日,陵水從崖縣分出,恢復陵水縣建制。1962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恢復建制,陵水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7年12月,陵水縣改稱陵水黎族自治縣,實行民族自治。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銷,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1988年4月,海南建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隸屬海南省。

行政區劃

解放前夕,我民主政府在陵水境內設置3個區,轄10個鄉。即陵一區轄光安鄉(今光坡、提蒙一帶)和桃源鄉(椰林);陵二區轄陵南(新村、長城、黎安、三才一帶)、拾善(軍田)、紅廖(田仔)、陵西(隆廣、文羅)、紅海(英州)5個鄉;陵三區(萬寧)轄南橋、楊梅(蓮花)、陵新3個鄉。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初,政府機構設置由縣直轄九鄉一鎮。1951年8月14日,成立陵水縣人民政府,恢復區建制,以區轄鄉。設3個區,轄38個鄉。1952年4月增設陵四區(隆廣)

1955年7月1日,縣人民政府改稱為「縣人委」。同時取消4個區原稱,分別改稱為桃源區、新村區、南橋區、隆廣區。分別轄9、5、5和7個鄉,共26個鄉。1956年4月撤區並中鄉。1958年並中鄉建大鄉。此時期共置14個鄉、2個農場(南平、南林)。1958年12月1日,陵水、崖縣、保亭及萬寧縣的興隆農場合併大縣。原擬稱「榆林縣」,因與陝西省「榆林縣」重名,未被批准而改稱崖縣。此時期起取消大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大里大隊由瓊中縣劃歸陵水。1960年秋,原屬陵水縣管轄的南橋區劃歸萬寧縣。1961年5月,原保亭縣管轄的保亭第二區,即今本號、祖關(大坡)、群英三個鄉鎮劃歸陵水。1961年6月,陵、崖分縣(保亭1959年11月先分出),恢復陵水縣建置。1968年6月1日,成立陵水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3日,六屆人大通過取消「革委會」名稱,改稱陵水縣人民政府。1987年12月,改稱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自1961年6月,陵、崖分縣後至今,除英州鎮的公新村、加福村和田仔鄉的架馬、母調、響水共五個村,於1981年劃給南田農場(三亞市)外,行政區劃基本穩定下來。此間,縣、區、鄉組織建制的名稱、招牌雖有變更(如公社改為區,大隊改為鄉。縣、區、鄉革委會改稱政府。區改為鄉鎮、鄉改為管區等)。但其轄區範圍仍然維持其社、隊的原狀。海南建省後,除了縣及鄉鎮的民族族別按民族人口比例劃分出民族縣和民族鄉鎮外,轄區未作變動。1990年全縣有7個鄉,10個鎮,共17個鄉鎮。其中10個黎族鄉鎮,有114個管區(66個黎族管理區),有643個村民委員會(459個黎族村委,3個苗族村委)。在17個鄉鎮中,有2個漁業鎮,6個漁業管理區。此外,境內有國營嶺門、南平農場和省屬吊羅山林業公司。

2002年5月省政府批准我縣撤鄉並鎮,把原17個鄉鎮合併為11個鄉鎮(即:陵城鎮合併為椰林鎮,軍田鄉、田仔鄉合併為英州鎮,祖關鎮、大里鄉合併為本號,長城鄉合併為新村鎮[3]。

現轄椰林鎮新村鎮英州鎮本號鎮光坡鎮三才鎮黎安鎮隆廣鎮文羅鎮、提蒙鄉、群英鄉11個鄉鎮。此外境內還有南平、嶺門2個國營農場和省屬吊羅山林業局。2014年,全縣共有116個行政村,1個鄉鎮農場,585個自然村,1160個村民小組。[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陵水黎族自治縣位于海南島東南部,地處北緯18°22′—18°47′、東經109°45′—110°8′之間。東北與萬寧市交界,西南與三亞市毗鄰,西至西北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接壤,東南瀕臨南海。東線高速公路與海榆東線穿縣而過,縣城距海口市約240公里,距三亞市約80公里。全縣東西寬32公里,南北長40公里,海岸線長109.573公里。全縣陸地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陵水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山區,中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平原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北部西南走向的吊羅山脈與西北部東南走向的七指嶺山脈呈「八」字形相交於縣域西北部,將東部淺海沉積平原團團包圍,形成海南島著名的「陵水盆地」。盆地內部零星分布着兩大山脈及余脈延伸形成的孤丘和台地。從沿海至北部山區,地類依次表現為沿海林地(帶)、平原耕地、丘陵園地(橡膠)和低山林地的地類分布規律。陵水地質結構簡單,成土母岩、母質花崗岩占86.2%,砂頁岩占0.5%,河流衝擊物占2.3%,淺海沉積物占6.7%,濱海沉積物占4.3%。北部山地的成土母岩為雲母花崗岩和石英正長岩,西部丘陵母岩為石英斑岩和花崗閃長岩,中部為混合岩,東南部沿海平原為淺海沉積物和混合岩,砂頁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文建嶺、南灣半島和北部的香水灣一帶。

陵水縣境內土地海拔在800米以上的有155.28平方公里;海拔500—800米的有44平方公里;海拔250—400米的有153.80平方公里;海拔100—250米的有89.60平方公里;海拔100米以下的有677平方公里。境內最高峰三角山海拔1499.80米。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吊羅山、大吊羅、三角山、香蕉嶺、吊羅仔,面積155.20平方公里;海拔500—800米的山嶺面積44平方公里;河谷階地87.30平方公里;澙湖36.90平方公里。全縣土地具有半山區、半平壩的特點。

水文環境

地下水主要指淺層地下水(省地質部門鑑定,陵水縣基本上沒有承壓地下水)。據地質資料反映,陵水縣地質為成土母岩、母質花崗岩占86.2%,砂頁岩占0.5%,河流沖積物占2.3%,淺海沉積物占6.7%,濱海沉積物占4.3%。表土的厚度在10—15米左右。中部丘陵盆地井深5米出水、沿海平原井深2米出水,北部山區井深6米出水。地下含水層7—10米,估算淺層地下水,總量2.92億立方米,占徑流量的22%。這些地下水,在沿海一帶及低坑地不少流出地面,適宜於農業生產的灌溉。

陵水縣地表徑流,常年平均徑流量12.16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13.16億立方米(未包括鄰市縣流入的徑流量6.91億立方米)。豐水年(P=10%)的年徑流量19.87億立方米,而枯水年(P=90%)的年徑流總量7.32億立方米。平均年水量每平方公里120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3.16億立方米。全縣平均每人有水量5576立方米,超過全省水平(全省人均有水量3520立方米)。按縣的遠期規劃,全縣需水量3.27億立方米,僅占徑流量24.9%,如加上外來水,縣有徑流量20.07億立方米,需水量僅占徑流量16.3%。縣徑流量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勻,汛期占全年徑流80%,最大月徑流發生在8—10月,乾旱期各月徑流小。其次地表水在地區之間分布也不平衡,北部灌溉區,年平均降雨2200毫米,而西南灌區年平均僅有1550毫米,兩者相差650毫米。

陵水縣大小河流共有150多條,主要河流有陵水河、英州河(又名「深田水」)和港坡河。

氣候

陵水縣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717.9毫米。全年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2261.6小時;年平均氣溫25.4℃,平均氣溫6月最高為28.6℃,1月最低為20.6℃;年平均蒸發量1874.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風速2.1米/秒;年平均受3—4個颱風影響。陵水縣2014年平均氣溫偏高,降水正常,夏、秋降水占全年的9成以上。日照時數正常,陽光充足。雨季開始於7月上旬,結束於10月下旬。全年受2個熱帶氣旋影響(1409號颱風「威馬遜」、1415號颱風「海鷗」),屬偏少年景,初台出現於7月中旬,終台出現於9月中旬。雷暴日數正常,雷擊事故時有發生。全年的氣候條件屬正常年景。[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4年,陵水縣土地總面積為110754.00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90439.00公頃、建設用地面積15933.00公頃、其他用地4381.10公頃,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81.66%、14.39%、3.95%。農用地中,耕地面積為25230.80公頃、園地24183.80公頃、林地37235.80公頃、其他農用地3788.99公頃,分別占農用地面積的27.90%、26.74%、41.17%、4.19%。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為1593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09.85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371.09公頃、旅遊建設用地及特殊用地面積為5801.99公頃,分別約占建設用地面積的49.89%、5.08%、8.60%、36.41%。

陵水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光熱資源充足,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熱帶特點,是中國最早的南繁育種基地,是海南冬季瓜菜生產、海水養殖珍珠主要基地之一,有「天然溫室」「熱作種植寶地」之美稱。

陵水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質地較優,有機質較豐富,土地適宜性廣,熱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海灣、沙灘、島嶼、椰林、原始森林、瀑布、溫泉等。全縣方圓縱橫,集山水灘島之秀美,兼椰風海韻之神韻,是我國建立國際性的熱帶珍珠海岸度假休閒旅遊勝地的理想基地。農用地數量占絕對主導地位;建設用地比重較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未利用地占到總面積約4%,而其中超過一半為湖泊、河流、灘涂等。

縣域內可分為東南濱海台地區、中部丘陵平原區、北部山地區。東南濱海台地區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應優先發展旅遊業和海洋漁業,並以此為基礎延長產業鏈,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從而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部丘陵平原區以耕地和園地為主,是全縣糧食、瓜菜及經濟作物主產區,在發展中應注重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優化產業用地結構,走「保護—穩定—增效」的發展道路,積極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北部山地區土地利用以林地為主,是熱帶林地、物種保護及涵養水源區,其生態效益巨大,應在保護北部山區森林資源的前提下,適度發展農業生產,堅持走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的發展道路,適當發展觀光旅遊業。

礦產資源

陵水黎族自治縣礦產資源豐富,有鈦礦、鋯、錫、鉛、石英礦、高嶺土、花崗岩以及海鹽等礦產資源。鈦儲量約200萬噸,石英砂儲藏量約1億噸,高嶺土儲藏量約600萬噸。陵水鹽場年產原鹽2000噸左右,日曬細鹽和粗鹽顆粒均勻,色澤潔白,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水力資源

陵水縣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陵水河流域的上游地區,包括陵水河幹流及其一級支流的金沖河、都總河和二級支流的苗村水庫、白水嶺、南喜、黎躍水庫等。水力資源可蘊藏量為5.16萬千瓦。其中,陵水河4910千瓦、金沖河3500千瓦、南喜水3178千瓦、黎躍水庫210千瓦、英州河289千瓦、港坡河84千瓦。

海洋資源

海水養殖資源全縣海域面積1223平方公里,海岸線109.5733公里,天然港口有新村港、黎安港、水口港、山中港、港坡港、其中最大港口是新村港,水域面積2226公頃(潮間帶902公頃),可利用面積1235.80公頃。港內水溫17℃—30℃,鹽度18.3%,適宜海水養殖。海洋捕撈資源海洋魚類700多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有40多種。主要品種有馬鮫、金槍、烏鯧、青干、紅魚、金鯪、石斑、魷魚、章魚等;蝦類有:明蝦、斑節對蝦、龍蝦等;貝類有:扇貝、白蝶貝、美腿螺等;蟹類有:青蟹、螃蟹、琵琶蟹等。其中琵琶蟹為陵水特有;此外還有海參、海馬、鮑魚、海膽、海龍、海蛇、海龜、沙蟲等名貴海洋動物。藻類主要有紫菜、江離菜、馬尾藻、麒麟菜等。

淡水養殖資源

全縣共有大小山塘水庫60宗,總面積1390.4公頃,其中,大中型水庫有小妹水庫、小南平水庫、田仔水庫、黎躍水庫、走裝水庫、竹喇水庫、墓山水庫等,面積1270.4公頃,小型山塘水庫120公頃,此外,可開發為池塘養殖的土地面積266.67公頃。目前,縣淡水養殖面積為412.73公頃,其中,精養殖羅非魚池塘養殖面積104.73公頃、精養殖羅非魚中小山塘水庫230.53公頃。淡水養殖模式為魚塘養殖、水庫放養、水庫網箱養魚,品種主要有羅非魚、巴町魚、革氏鬍子鲶、四大家魚等10多個品種,良種覆蓋率為100%,養殖品種逐步增多,養殖模式不斷創新,養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動物資源

陵水東北至東南臨浩瀚的南海,海塗水域遼闊,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各類動物生長的極佳地方。據調查,常見的鳥類有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海南山鷓鴣;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老鷹,栗鶚(紅貓頭鷹)、白鷺;省級保護野生動物八哥、金絲燕等10多種。常見的走獸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坡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鹿、獼猴、穿山甲,省級保護動物海南兔、果子狸、黃猄、野豬、豪豬、紅胸松鼠。蛇類常見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蟒蛇,省級保護動物銀環蛇、眼鏡蛇。此外還有竹葉青盲蛇、火蛇、水蛇等多種蛇類。龜類常見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金錢龜、海龜、玳瑁,還有山龜、水龜。常見的昆蟲有蜜蜂、蝴蝶、蜻蜓、螞蟥等多種。陵水西南山區還是蝴蝶的王國,目前發現蝴蝶種類約有375種,其中有8種是新種或新記錄種。主要有玄麝鳳蝶、紅綬緣鳳蝶、芒緣鳳蝶、瓊裳鳳蝶、斜紋鳳蝶、斑珍蝶、紫緣蝶、雪白絲夾蝶等。這些珍貴物種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有些還具有很高的醫藥價值,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海洋魚類700多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有40多種。主要品種有馬鮫、金槍、烏鯧、青干、紅魚、金鯪、石斑、魷魚、章魚等;蝦類有:明蝦、斑節對蝦、龍蝦等;貝類有:扇貝、白蝶貝、美腿螺等;蟹類有:青蟹、螃蟹、琵琶蟹等。其中琵琶蟹為陵水特有;此外還有海參、海馬、鮑魚、海膽、海龍、海蛇、海龜、沙蟲等名貴海洋動物。藻類主要有紫菜、江離菜、馬尾藻、麒麟菜等。

植物資源

陵水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在境內主要樹種有:世界珍稀樹種青皮林,該樹種屬國家重點保護林木;有殼斗科的紅綢、黑綢;樟科的油丹、毛丹;天然科的母生;龍腦科的青皮、坡壘、橄欖;蝶形科的花梨;羅漢松樹的竹等。還有含羞草科。有蘇木科、桃金娘科,柿科、茶科、胡椒科等喬木800多種。灌木材主要樹種有楓香、厚皮樹、黃牛木等。人工林的主要樹種有小葉桉、窿緣樹、木麻黃、台灣相思、荔枝、龍眼、菠蘿蜜、椰子樹、苦楝樹等。還擁有多種果樹、油料樹、藤竹花草、藻木、藻類、藥材等。觀賞植物有高山蒲葵、美麗梧桐、海南蘇鐵、桫欏等。野生花卉有多種蘭花、杜鵑花、牡丹花。菌類有銀耳、木耳、靈芝、地星、牛肝菌等。

南藥資源

陵水境內中草藥資源豐富,是南藥的重要產地之一。藥用植物500多種,南藥33種,有些屬於珍貴的藥材品種,如海南巴豆、海南龍血樹、沉香、半楓荷、見血封喉、五指山參、木靈芝等;有些屬經濟藥材,如檳榔、益智、巴戟、藿香、雙目靈、沙姜等。

旅遊資源

陵水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種類齊全,質量很高,其中最具優勢的是熱帶海濱與熱帶森林,動物觀賞與歷史人文資源;還有溫泉、島嶼、澙湖、人工湖、珊瑚礁、瀑布等。縣域內組合了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天象與氣候景觀類、遺址遺蹟類、建築與設施類、旅遊商品類、人文活動類等八大類、28個亞類、65個基本類型的旅遊資源。[4]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03272人,其中:陵城鎮30384人,光坡鎮19706人,三才鎮12478人,英州鎮14553人,隆廣鎮18573人,文羅鎮13976人,本號鎮17965人,祖關鎮8666人,新村鎮16824人,黎安鎮13621人,椰林鄉53366人,提蒙鄉16337人,長城鄉13458人,軍田鄉10110人,田仔鄉9245人,群英鄉6521人,大里鄉1255人,國營嶺門農場11825人,國營南平農場12713人,國營吊羅山林業公司1696人。

2015年人口出生率15.5‰,死亡率5‰,自然增長率10.5‰,控制在年初預期目標16‰以內。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2.69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23.5%。

民族詳情

陵水縣是一個小聚居、大雜居的少數民縣份,民族構成為黎族、漢族、苗族、回族,主要構成為黎族與漢族。黎族是海南島的土著居民,也是陵水這片土地的最早入駐者。陵水縣的黎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群英、隆廣、文羅、英州、本號、提蒙、光坡及椰林的一部分,2個國營農場(即國營南平農場、國營嶺門農場),共計489個自然村莊。陵水縣的黎族大體上分為三個支系,即賽(加茂)支系、侾支系和圯支系。陵水縣的漢族主要分布在椰林鎮(全鎮)、光坡鎮(大部分村莊)、三才鎮(全部)、新村鎮(全部)、英州鎮(部分),以及文羅、隆廣和提蒙一些及少數村莊。苗族是陵水縣人口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本號鎮(祖關地)的白水嶺、什巴三隊和提蒙鄉的小南平。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19.3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9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24.3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53.9億元,增長11.9%。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4.3:20.4:45.3。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478元,比上年增長7.6%。

全年全縣全口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6974萬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4186萬元,增長21.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0096萬元,增長11.6%,其中民生投入365547萬元,增長16.5%,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6.1%。財政各項支出中,教育支出80442萬元,下降6.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8738萬元,增長32.2%,醫療衛生支出41995萬元,增長42.4%,農林水事務支出112608萬元,增長16%,住房保障支出20527萬元,增長17.8%。

第一產業

2015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433909.39萬元,比上年增長3.8%。分行業看,種植業完成增加值175567.89萬元,比上年增長5.6%。林業完成增加值12471.54萬元,比上年下降6.3%。畜牧業完成增加值51291.45萬元,比上年下降6.8%。漁業完成增加值170225.5萬元,比上年增長5.6%。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增加值24353.01萬元,比上年增長10.3%。

第二產業

2015年全縣工業完成增加值1.7億元,同比增長5.8%,拉動GDP增長0.09個百分點,依然是全縣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億元,同比增長5%;規下工業全年增加值0.6億元,同比增長7%。

全年全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22.6億元,比上年增長8.7%。

第三產業

2015年全縣開發性房地產業增加值全年完成20.1億元,增長26.8%。全年房地產項目房屋施工面積216萬平方米,增長26.7%;銷售面積101.5萬平方米,增長46%;房屋銷售額174.1億元,增長33.8%。

全年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總人數60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接待旅遊過夜人數164.3萬人次,增長8.5%;旅遊總收入10.9萬元,增長18.9%。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2億元,增長10%。從消費形態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6%,增速快於商品零售7.2個百分點。從經營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22.8億元,增長8.1%;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4億元,增長31.4%。從消費總額看,城鎮消費占90.5%,依然是拉動全縣消費市場增長的亮點。

全年全縣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實現增加值2.1億元,比上年下降15.5%。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578.1萬元,比上年增長2.9%。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40204戶,同比增長10%;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9037戶,農村電話用戶21167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42427戶,增長14.5%。年末互聯網用戶33507戶,增長17.6%。[5]

社會事業

居民收入

2015年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7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2元,比上年增長7.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3元,比上年增長9.7%。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7313元,比上年增長13.8%。全年全縣住戶存款685958.41萬元,增長6.6%。

教育事業

2015年普通高中招生1725人,下降2.8%,在校學生5244人,下降1.2%,高中毛入學率86.7%。

普通初中招生3597人,下降3.4%,在校學生10546人,下降5.3%,初中毛入學率99.1%。

普通小學招生6096人,增長10.8%,在校學生29758人,增長7%,小學淨入學率100%。

全年教育扶貧(移民)學生達1642人。

全縣公辦幼兒園17所(含未開園),新建、改擴建鄉鎮幼兒園1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