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陵夷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陵夷作用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陵夷作用,一般指地球表面由於風化、侵蝕等作用使之逐漸剝蝕降低的總趨勢,如由於河道的加深而導致的地面降低。陵削作用也指由於河流鋟蝕作用的結果,使河床達到均一的坡度。此義較少使用。陵夷與剝蝕的區別在於:剝蝕是作用的過程,而陵夷是作用的結果。戴維斯(Davis,1909)認為剝蝕是地貌發育旋迴早期階段的積極的作用過程,而陵夷則是在旋迴後期的漫長時期內緩慢進行的。

剝蝕作用與搬運作用

剝蝕作用

剝蝕作用是組成地殼的物質受風、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種外動力地質作用而遭到破壞和搬運等的總稱。剝蝕作用在破壞組成地殼物質的同時,也改變着地表的基本形態。剝蝕成近似平坦的地形稱為剝蝕面。剝蝕作用一詞比侵蝕作用的含義更廣,指通過侵蝕作用將基岩或某一指定岩層上面的覆蓋物去掉,或使一些構造地貌被剝露出來,地形的改造是明顯的。「大剝蝕」是指世界大洪水的災變結果 [1]。

搬運作用

搬運作用是指母岩風化產物在流水等搬運營力的作用下進入載運狀態向異地轉移的作用。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搬運、懸浮搬運和溶液搬運三種。推移搬運包括滾動搬運和跳躍搬運,是對碎屑物質的機械搬運方式。懸浮搬運的組分除不同粒度的碎屑外,主要為粘土物質。溶液搬運包括真溶液和膠體溶液搬運,是屬化學搬運的範疇。搬運的營力除流水外,還有風、冰川、重力和生物等。在搬運過程中,碎屑物質在礦物成分、粒度、分選性和形狀等方面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一般來講,被搬運物質的成熟度是隨着搬運距離的增加而提高。這一規律,是古地理分析的重要依據。

作用因素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是指地殼表層岩石在大氣、水、生物等營力的影響下所發生的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地表的岩石主要是岩漿岩和變質岩,也包括早已形成的沉積岩。表生帶的環境特點是低溫、低壓、富含水、氧和二氧化碳,生物作用強烈。在這些因素影響下,原形成於地殼深部的岩石,會經受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三種主要的作用,致使原有的礦物和岩石發生破碎和分解。形成的風化產物一部分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帶走,成為沉積物的主要來源;另一部分在原地形成殘積或殘餘礦物,從而構成風化殼。

侵蝕作用

侵蝕作用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侵蝕作用指流水及其攜帶的泥沙和硬石對地表的沖刷、破壞作用。它可分為坡面上的片蝕作用和溝谷、河流的線蝕作用。而線蝕作用又分為溯源侵蝕、側向侵蝕和下切侵蝕。廣義的侵蝕作用包括流水侵蝕、溶蝕、冰川侵蝕、海蝕(波浪、洋流和潮汐)和風蝕等。如地下水溶蝕和潛蝕作用,多發生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地下水與地表水結合,溶解可溶性岩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稱為溶蝕作用。地下水沿岩(土)層的裂隙流動,溶解並沖帶岩(土)層中可溶性礦物,對岩(土)層起淘空作用,引起上覆岩(土)層發生坍陷,稱為潛蝕作用。河流侵蝕作用 包括沖蝕、磨蝕和溶蝕等作用。沖蝕作用是指水流的沖蝕使河岸崩塌,帶走泥沙石礫。磨蝕作用是指被搬運的粗粒碎屑以滾動或躍移方式前進,沿途磨蝕河床和岸壁,砂礫之間也發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徑變小,圓度增大(波浪、潮流、海流和風的作用亦出現這種情況);細粒的粉砂、粘土則被懸浮下輸。溶蝕作用指水對可溶性岩石的化學侵蝕過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