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錫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姓名 陳錫如
別名 天賜,字鍾靈,別號近市居士,晚號紫髯翁
出生年 1866
死亡年 1928
教育背景 從文石書院山長俞秉文學
出版作品 《留鴻軒詩文集》

陳錫如(1866~1928),本名天賜,字鍾靈,別號近市居士,晚號紫髯翁。清澎湖馬公人。

生平

曾從文石書院山長俞秉文學,繼入閩縣,以監生赴闈試,不第。日人治臺後,欲授以澎湖廳參事之職,辭而不受。中華民國建立後,1913年發生「二次革命」,陳錫如慨然投筆從戎,遠赴長江南北,後被捕受困於上海製造局。脫困後致力於教育工作,以保存漢文。明治四十四年(1911)曾創「澎瀛吟社」於澎湖文石書院[1] ,因日人干預而停辦。其後復與地方仕紳蔡汝璧陳梅峰等廣招澎湖文士陳鑑堂吳爾聰蔡錫三鮑迪三等重整,易名為「西瀛吟社」,以詩文獎勵後進。大正九年(1920)應高雄旗津青年團之聘,擔任漢文夜學講師,在旗津富商葉宗祺宅,成立「留鴻軒書房」,教授漢文,並集結門下弟子成立「旗津吟社」。大正十四年(1925)陳氏澎湖女弟子於留鴻軒成立「蓮社」,為全臺第一個閨秀詩社。次年(1926)又集澎湖後輩文人組「小瀛吟社」;昭和二年(1927)應陳皆興之邀,在高雄苓雅寮傳授漢文,並主持「苓洲吟社」。終其一生致力,陳錫如皆致力於漢學之推廣;創立多個詩社,並倡女學,及門弟子除陳皆興、王天賞等名士外,尚有蔡旨禪蔡月華蔡錦雲等女詩人。[2]

著作

陳錫如作品有《留鴻軒詩文集》,昭和二年(1927)由高雄苓洲吟社出版,集分上中下卷,上中卷為文,下卷收詩作,並附女弟子詩鈔。陳氏個人詩作共二五七題,四一六首,按照古風、排律、律詩、絕句等體裁排列編輯。今即據此為底本,並參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東寧擊缽吟前後集》、《臺灣詩海》等輯錄編校。[3]

七言律詩

奎璧山晚眺
奎璧聯輝地勢嵬[4],登臨晚眺異天臺[5]

香爐起霧[6]暮煙捲,西嶼落霞[7]夕照催。

漁火案山[8]看散去,樵歌太武[9]聽歸來。

澄淵虎井[10]深深見,鼓浪龍門[11]亦壯哉。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奎璧山在澎湖馬公本島東北方北寮地區,是一處典型的陸連島,其東有一岩脈出露於海蝕平臺上,延伸至東方海域的赤嶼,岩脈中間部分因平移斷層而呈雁行排列,其東、北、西岸海崖為不規則柱狀玄武岩壁,景致奇特而壯觀。全詩透過眺望奎璧山,勾勒澎湖八景之景觀特色(奎璧聯輝、天臺遠眺、香爐起霧、西嶼落霞、案山漁火、太武樵歌、虎井澄淵、龍門鼓浪)。

【延伸閱讀】
1. 高拱乾〈臺灣八景• 西嶼落霞〉,《全臺詩》第壹冊。

2. 劉伯琛〈澎湖八景〉,《全臺詩》第肆冊。

3. 呂成家〈澎湖八景〉,《全臺詩》第肆冊。

七言絕句

自由女
世情[12]兒女未通曉,雅慕[13]自由常不少。秋扇一經被棄捐[14],始知鑄鐵[15]錯非小。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拾陸冊。二十世紀初,前往日本內地求學回臺的臺灣學生吸取日本西化的開放思想,在男女交往方面開始引進「戀愛結婚」、「婚姻自主」的概念。強調婚姻應建立在真愛的基礎上,即使是媒妁之言,也要歷經婚前交往、相互瞭解的過程,而且尊重男女雙方本人的意志。因此女性也展現了有別於傳統的主動性,敢於實現自我、追尋真愛的勇氣。本詩以傳統保守的觀念奉勸時下追求自由戀愛的男女,特別是一廂情願的女性,由於年輕人涉世未深,對於愛情婚姻有著過於美好的想像,常常一頭熱地栽進自由戀愛的情況中,殊不知當熱戀期或蜜月期一過,新的誘惑一一出現,戀情往往禁不起現實的考驗,如果女性又不知潔身自愛或矜持自保,在被愛情沖昏頭之際,已經鑄下大錯,無法回頭,其悲慘的後果將比傳統婚姻來得更為嚴重。

【延伸閱讀】
1.張玉書〈自由女〉,《高雄苓洲吟社徵詩初集》。
2.張麗俊〈空中結婚〉,《全臺詩》第拾捌冊。
3.林維朝〈文明結婚〉,《怡園吟草》。

註釋

  1. 王玉輝《日據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為例》云:「西瀛吟社的前身乃陳錫如首創於文石書院的澎湖詩社。」然,據《臺灣日日新報》,「詞林」欄,有「遙祝澎瀛吟社成立」的報導,刊在1911年5月2日第一版,可見首創詩社應為「澎瀛吟社」。
  2. 參考《澎湖縣誌‧人物誌》,馬公: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頁61;王玉輝《日據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為例》,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胡巨川〈陳錫如的從軍史〉,《? 石》,澎湖縣文化局季刊第34卷,2004年3月,頁50至59;胡巨川〈陳錫如的澎湖詩〉,《? 石》,澎湖縣文化局季刊第25卷,2004年12月,頁70至82;胡巨川〈陳錫如與其「留鴻軒詩文集」〉,《南臺文化》第4卷,高雄:南臺灣文史工作室,2001年12月,頁31至41。
  3. (余美玲撰)
  4. 奎璧聯輝地勢嵬:嵬,音ㄨㄟ ˊ,山高而不平的樣子。由海上眺望奎璧,若海龜趴臥海上,故早期稱之為龜壁山;昔月圓時,奎璧以東海面佈滿小島,漁火若繁星般,與月色相映聯輝,為澎湖八景之一。
  5. 登臨晚眺異天臺:言奎璧地勢迴異於天臺。蓋天臺山為澎湖望安島最高峰,山頭四周草原平坦,視野遼闊,可以遠眺虎井島、花嶼,「天臺遠眺」為澎湖八景之一。
  6. 香爐起霧:澎湖外海尖山、龍門一帶有「香爐嶼」,其上有三根石柱,遠望如插著三支香的香爐;「香爐起霧」為澎湖八景之一。
  7. 西嶼落霞:西嶼位於澎湖本島西方海域,有漁翁島與小門嶼二島,其西海岸可欣賞落霞,西嶼落霞變化多端,自來即為澎湖著名景點,亦為臺灣八景之一。
  8. 漁火案山:「案山仔社」本位於測天島,1896 年日本闢建軍港,將村落遷至馬公市以前,測天島因沿海避風,漁船一年四季都能出海作業,每至夜晚,沿海漁火點點,景觀別緻,「案山漁火」遂成為當時澎湖八景之一。
  9. 樵歌太武:太武山高約47 公尺,或曰昔山頂山嵐籠罩,流水終年不斷,居民多於山麓耕作,閒時隨口哼唱「四句聯」,久之即成為眾所週知之「太武樵歌」。道光年間《澎湖續編》有詩云:「疊巘層巒蘚逕深,風傳樵唱出霜林。丁丁伐木聲相應,戛戛敲枰響共沉……」光緒年間《澎湖廳志》亦有歌曰:「迴環太武迥嵯峨,樵採行行唱浩歌……」然澎湖東北季風強,雨量少,林木難存,十四世紀汪大淵《島夷志略》稱澎湖:「有草無木,土瘠不宜禾稻」,十八世紀澎湖通判胡健偉亦曰「澎湖獨無木焉」;故「太武樵歌」是真有其景?亦詩人想像之作?近來學者頗質疑之。
  10. 澄淵虎井:虎井嶼是澎湖群島的第七大島,舊稱為船篷嶼、檯嶼;島嶼中央為一地峽,與東、西兩大玄武巖塊連接、並排於險峻的海崖邊,氣勢雄偉。天氣晴朗且退潮時,自其東山海岸俯瞰,水面淺靜而澄澈,可見城牆建物的影像,有「虎井澄淵」之稱,為澎湖八景之一。
  11. 鼓浪龍門:龍門位於澎湖本島東部,由於水域深,礁石險峻而密佈,冬季時,東北季風強力吹襲,怒濤拍岸、亂石擊破巨浪,捲起層層白色浪花,極為狀觀,這就是澎湖八景之一的「龍門鼓浪」。
  12. 世情:世間的種種情態。意謂人情冷暖,世道現實。
  13. 雅慕:雅,很、甚。慕,愛戀。意謂崇尚自由。
  14. 秋扇一經被棄捐:即秋扇見捐,涼爽的秋天一到,扇子就被棄置不用。比喻女子失寵而遭受冷落。典出班倢妤〈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15. 鑄鐵:鐵,比喻男子的心腸剛硬如鐵,不易打動。意謂戀愛中的女子不察男子善變的心,執意要苦守一段戀情,直到無情被拋棄後才有所領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