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炳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炳兆(1911年2月12日-1988年12月16日) ,男,祖籍廣東香山縣河頭埔村(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中國物理冶金金屬材料學家。[1]

陳炳兆有一子---陳乃光,陳乃光是中醫外科和中醫男科專家。

生平

清朝宣統三年正月十四日(1911年2月12日),陳炳兆出生於直隸唐山(今河北唐山市開灤礦技術工人家庭。1937年畢業於國立北洋工學院(天津大學前身)礦冶系。1937年7月-1940年1月。雲南省個舊中華民國資源委員會錫礦勘探隊工程處。

1940年2月-1942年1月。昆明中國電力制鋼廠。1942年2月-1944年10月。中華民國資源委員會錫業管理處選煉廠 副工程師。管理處駐桂林,選煉廠位於桂林將軍橋。1944年10月-1945年1月。貴州大學礦冶系任教。1945年2月-1947年7月。中華民國經濟部礦冶研究所 技正。期間(1945年冬至1946年冬),被借調至中華民國經濟部冀察熱綏特派員辦公處,任「接收專員」。

1946年考取中華民國教育部公費留美資格;1947年赴美攻讀。1947年8月-1948年9月。美國科羅拉多礦學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冶金系學習,獲冶金工程碩士學位(Master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1948年10月-1950年8月。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冶金系學習,獲博士學位(Ph.D)。1950年9月-1952年1月。美國芝加哥林往伯鋼熱處理工廠實習。1952年2月-1955年7月。美國印第安納州米氏瓦克 魏拉伯拉特廠(供應翻砂設備)工作,在研究室任職,負責改進鋼砂質量。因延長鋼砂使用壽命,改進高碳鋼鋼砂熱處理方案,獲得美國專利

陳炳兆於1955年10月回國,次年任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8年、1959年該所先後分出組建各所,留滬部分稱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又先後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8月,更改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領導研製出中國航天工程上急需的軟磁硬磁、彈性及應變材料

1980年代初,陳炳兆領導成功研製鈦鐵錳(TiFeMn)合金製備超純氫的方法和裝置。該課題目的:用純度大於98%的工業氫進行提純,在非限定環境下,快速連續製取純度為99.9999%的超純氫。該項目使用安裝有銅質扇形熱交換器並裝填鈦鐵錳(TiFeMn)合金的儲氫合金瓶和專門設計的高壓高真空閥門;並在提純過程中使用了中間放氫和最終三次排雜放氫工藝,以使儲氫合金瓶在攝氏60℃的水加溫條件下,可以20—80升/分的速率連續釋放純度為99.9999%的超純氫。該發明適用於所有需要超純氫的工業領域。

陳炳兆利用鈦鐵錳(TiFeMn)合金存儲和製備超純氫課題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發明專利公告日為1987年7月8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