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立雲 |
陳立雲,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49年11月出生 湖南省華容縣人,水稻育種專家[1]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種子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點領銜人 。
陳立雲於1972年,在湖南農學院農學專業學習;1975年,畢業留校湖南農業大學任教 ;1992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96年,晉升為研究員 ;2014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3],並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
陳立雲主要從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水稻育種專家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湖南華容
出生日期----1949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全國模範教師,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十大人物"特別貢獻獎[4]
畢業院校----湖南農業大學
代表作品----《兩系法雜交水稻的理論與技術》《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
人物簡介
陳立雲教授是中組部直接聯繫專家、湖南省優秀專家、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1999年被科技部授予863十五周年先進個人,200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農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2006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2010年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2014年獲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十大人物(特別貢獻獎),2015年被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主要研究
在雜交稻選育、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超級雜交稻和優質雜交稻育種等理論與技術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1.完成的"水稻兩用核不育系C815S 的選育及種子生產新技術" 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1),"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選育及應用研究" 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5),"兩系法雜交水稻培兩優288的選育"項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1),"水稻兩用核不育系C815S的育成及應用技術與理論基礎研究"項目獲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第1),"優質高產三系雜交水稻新香優80的選育"項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超級雜交早稻陸兩優996的選育與應用" 項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獎(排名第1),"H優518等6個雜交晚稻中熟品種的選育與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獲發明專利2項、植物新品種權24項。主編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的理論與技術》和《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兩部專著,前者2001年獲上海市優秀圖書評比特等獎。在《作物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99篇。培養博士後5名、博士生16名、碩士生31名。
2.在水稻新品種選育方面成就巨大。在高產、廣適新品種選育方面,育成品種參加各級區試,產量排名第一的次數達30多次,大面積生產種植表現超高產特性。如國審品種H優518被農業部確定為超級稻品種;C兩優87 2007年在湖南桂東種植,畝產就達903.25公斤;C兩優396在湖南省區試中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9.6%,國家區試中比對照汕優10增產9.8%;陸兩優996在湖南和江西分別創造了畝產666.8公斤和669.0公斤的雙季早稻高產紀錄。育成品種大多以早發快發及穗數多為顯著特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符合我國現代農業機械化、輕簡化的耕作方式,正在引領雜交水稻育種發展方向。在早熟、優質雜交晚稻育種方面,在我國率先育成優質兩系雜交晚稻中熟組合培兩優288,成為當時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兩系雜交晚稻組合;率先育成優質三系雜交晚稻中熟組合新香優80,成為當時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雙季雜交晚稻組合之一;近年又育成H優518、H優159等優質雜交晚稻組合通過國家審定。這些組合很好地解決了早熟與高產、高產與優質、優質與早熟的矛盾,對提高雙季稻種植面積,促進全年糧食增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3.共育成或合作育成C815S、培兩優288、新香優80、陸兩優996、C兩優396、C兩優343、C兩優9號、C兩優513、C兩優華占、H優518、H優159等65個水稻品種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育成品種轉讓給北京金色農華、神農大豐、袁氏種業、桃花源種業、金農種業等10多家種子企業開發,為種子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對促進我國民族種業的發展與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育成品種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10餘省份推廣,累計種植面積近3億畝,新增產值230多億元,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4.在兩系雜交稻的理論與種子生產技術體系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創新並豐富了兩系不育系育性轉換理論;創建了水稻兩系不育系選育技術路線;發明了水稻兩系不育系株系育性鑑定保純法原種生產新技術;創立了低緯度高海拔水稻兩系不育系繁殖新技術,使兩系不育系的繁殖產量提高了6-7倍,種子質量大幅度提高;研創出安全高產高質高效的兩系雜交水稻制種技術新體系。這些創新性成果為我國兩系法雜交水稻的健康快速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5.在超高產、優質雜交稻選育理論與技術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研創了"超級親本、超級雜交稻選育和超級雜交制種"三步法育種策略。其核心內容是:選育超級親本是提高雜種競爭優勢的基礎;"全優、適度、和諧"的農藝性狀選擇和"人為增壓"的抗病、耐逆性狀選擇是超級雜交稻選育的關鍵;安全、高產、高質雜交制種是雜交水稻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該策略提高了育種效率,增強了育成品種的適應性和穩產性,大幅度降低了雜交種子生產成本。
陳立雲 |
主要論著
主編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的理論與技術》和《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兩部專著,前者2001年獲上海市優秀圖書評比特等獎。在《作物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99篇。
學術成果
一、理論創新
撰寫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的理論與技術》和《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專著,前者獲上海市優秀圖書評比特等獎,後者獲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發表論文178篇。重要理論創新如下:
1.對水稻兩系不育系進行了科學分類
首次把水稻兩系不育系分成長光高溫不育型(光溫敏型)、短光低溫不育型(反光溫敏型)、高溫不育型(溫敏型)、低溫不育型(反溫敏型),並明確了各種類型的育性光溫指標及育性鑑定方法。該分類有效指導了水稻兩系不育系的選育與種子生產;為其它作物的兩系不育系分類和生產應用提供了借鑑。
2.提出了水稻兩系不育系育性轉換新理論
首次提出了發育感光基因和(或)感溫基因與育性基因的互作是導致水稻兩系不育系育性轉換的實質;微效不育基因的多少與純合程度是影響水稻兩系不育系不育起點溫度的關鍵;水稻光溫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具有光溫連動效應。該理論能解釋以前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 如為什麼把"光敏不育基因"導入早稻品種育成的兩系不育系沒有光敏特性,是因為早稻品種中沒有發育感光基因;又如為什麼把所謂的"光敏不育基因"或"溫敏不育基因"導入某一品種後,能選到不同不育起點溫度的兩系不育系,是因為新育成的不育系聚合的微效不育基因數量不同所致;再如為什麼水稻兩系不育系的不育起點溫度會漂變,是因為雜合微效基因重組過程中低不育起點溫度微效不育基因丟失所致。該理論能有效指導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如要選光溫敏不育系或選溫敏不育系,就要考慮親本的發育感光、感溫特性;如要選不育起點溫度低的不育系,就要進行育性增壓選擇。 該理論還能有效指導水稻兩系不育系的原種生產和兩系雜交稻的安全、高質、高效制種。其理論論文獲"科技期刊頂級學術論文"。
3.提出了超級雜交稻三步法育種策略
第一步:超級親本選育。在雙親親緣關係適度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親本的綜合性狀水平。如育成的兩系父本996和兩系不育系C815S等,其農藝和經濟性狀已經達到對照雜交種的水平。該理論在應用於雜交水稻育種時,可對選擇材料進行大量淘汰,集中精力抓重點、抓苗頭,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極大地提高了育種效率。
第二步:超級雜交稻選育。要求理想株形和優良生理機能的完美結合;注重苗期和生育早期的早發快發,生育後期的葉片、枝梗、籽粒、根系不早衰等生理機能性狀選擇。重點強調性狀選擇的"全優、中庸、和諧"。全優:避免水桶的短板效應;中庸:性狀選擇不走極端;和諧:達到與人、與環境及性狀之間的高度協調。強調超級雜交稻的株葉穗粒模式是動態的、地域性的、不同產量水平的。 但不管何種模式,都必須遵循"庫、源、流"平衡協調,且要最大限度利用光能。
第三步:超級雜交制種。由於雜交組合審定時沒有考慮制種特性,從而使一些不好制種的審定組合沒有生產利用價值。又由於雜交稻種子價格太高,而現代耕種方式使雜交稻大田用種量成倍增加,從而導致種植雜交稻的效益下降,最終造成雜交稻種植面積的快速下降。超級雜交制種就是大幅度降低雜交種子生產成本,提高雜交種對常規種的競爭力。據此,提出降低雜交稻種子生產成本的三條措施:一是選育超高異交結實率的親本;二是選擇最佳制種基地和時段;三是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
二、技術創新
1解決了兩系雜交稻制種不安全的重大技術難題
兩系不育系育性受光溫制約,大面積制種失敗的情況時有發生,兩系雜交制種不安全嚴重阻礙了兩系雜交水稻的發展,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隱患。如江蘇鹽城6年就有4年出現了兩系雜交制種失敗,最少年份制種失敗面積達10多萬畝,多的年份高達30多萬畝。 經多年研究,從三個方面徹底解決了這一重大技術難題 。
首先從品種遺傳特性上解決了兩系雜交稻制種不安全問題。針對水稻兩系不育系不育起點溫度高、制種風險大的問題,建立了以人控水溫池育性增壓選擇為技術核心的選育技術路線,育成的C815S不育起點溫度低,耐受低溫歷期長;一般較生產上應用的兩系不育系不育起點溫度低1-1.5度,耐受低溫時間長3-4天;推廣十多年從未因育性問題而導致制種失敗,是目前我國兩系制種最安全的不育系。
其次是從原種生產技術上解決了兩系雜交稻制種不安全問題。發明了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進行株系育性鑑定保純法原種生產新技術。該技術使原種生產育性鑑定準確性大幅度提高,生產周期由原來的4個世代減少到2個世代,克服了兩系不育系育性漂變的重大技術難題,從種源上確保了兩系制種安全。
第三是從制種基地和時段選擇上解決了兩系雜交稻制種不安全問題。根據不同不育起點溫度兩系不育系對育性敏感、抽穗揚花、成熟收穫三個安全期的氣象指標,分析50年氣象資料,研製出兩系雜交制種基地與時段選擇決策系統,用該系統篩選到的基地與時段制種,解決了育性敏感期遇低溫導致雜交制種不安全,抽穗期遇高、低溫導致制種產量不高,收穫期遇陰雨導致種子芽率不達標等難題。該技術在全國推廣後,兩系雜交制種的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兩系雜交種子的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對兩系法雜交水稻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創建了了水稻兩系不育系繁殖技術新體系
以前水稻兩系不育系繁殖有冷水串灌和海南冬繁二種。冷水串灌要求設施條件高、投資大,繁殖安全性差、產量低、質量不好。海南冬繁一般安排2期或者3期播種,其高風險性被形象地稱之為打麻將中的"碰碰和"。兩系不育系不育起點溫度越低,制種越安全;而不育起點溫度越低,繁殖越困難。因此海南冬季繁殖兩系不育系幾百畝、上千畝顆粒無收的情況時有發生。經多年潛心研究,創立了低緯度高海拔水稻兩系不育系繁殖技術新體系。該技術體系解決了不同不育起點溫度兩系不育系在什麼地方、在何種海拔高度、育性敏感安全期和抽穗楊花安全期安排在什麼時間段等系列問題。如C815S繁殖,全國最好的地方是雲南保山市,最適宜的海拔高度是1550米左右,育性敏感安全期最理想的時間段在7月下旬到8上旬;配合採取一些相應的培管技術,使C815S繁殖產量提高6-7倍,且種子質量大幅度提高。目前生產上主推的C815S、Y58S、廣占63S、隆638S和9802S等兩系不育系繁殖均採用該技術體系。一年可為國家節省5000畝良田,間接經濟效益無法估量。
以袁隆平院士為主任、朱英國院士為副主任的成果鑑定委員會對水稻兩系不育系種子生產新技術的評價是:"潛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對推動兩系雜交水稻的快速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育種成效
陳立雲 |
1.在水稻兩系不育系選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育成性狀優良,配合力強,制種安全,米質、抗性較好的C815S,已選配出26個組合通過審定。該不育系已成為我國應用面積最大的兩系不育系之一。
合作育成的P88S性狀優良,配合力強,異交結實率高,抗倒性強,適合機械化生產,現占居美國整個雜交水稻市場,使美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占到水稻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育成具有超高異交結實特性和優良農藝性狀的創5S,已選育出創兩優4418通過國家審定,5個組合明年可望通過審定。
還育成9771S、191S、236S等早稻兩系不育系,都已配出組合通過審定,並應用於大面積生產。
2.育成水稻品種多,育成水稻"大"品種多,且在早、中、晚稻新品種選育方面均取得重大成就。
共育成(或合作育成)水稻新品種65 個,其中以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單位單位育成品種 39個,國審品種15個(育成品種見表1)。育成品種累計推廣2.973億畝,新增社會效益230億元以上。
1)在雜交早稻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育成陸兩優996、株兩優4024、陸兩優4026、陵兩優4024、兩優早17等9個早稻品種通過審定並大面積應用於生產。 如育成的陸兩優996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兩系遲熟雜交早稻品種;該品種成為湖南省和國家區試對照品種;在湖南省和江西省分別創造了畝產666.8公斤和669.0公斤的早稻高產紀錄;具有直鏈澱粉含量高,膠稠度軟的獨特特性,不但適口性好,而且特別適合做米粉、米線,對緩解早稻賣糧難發揮重要作用。又如株兩優4024, 曾創造了湖南省區試畝產最高紀錄,現為廣西自治區早稻區試對照品種。
2)在雙季雜交晚稻中熟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育成新香優80、培兩優288、H優518、H159、深優513等18個雙季晚稻品種通過審定並大面積應用於生產。育成品種在優質、高產、早熟的結合上取得重大突破。如育成的新香80,是我國育成的第一個優質香型三系雜交晚稻中熟組合,湖南省區試比對照增產11.2%,創增幅紀錄,全生育期110天左右,年推廣面積進入全國品種排名前10。又如育成的兩優288,是我國育成的第一個優質兩系中熟雜交晚稻組合,年推廣面積達400萬畝以上,是培兩優系列組合中推廣面積最大的組合之一。再如育成的H優518,是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湖南省區試比對照增產11.3%%,是目前南方雙季稻區最適合機插秧的晚稻品種;也是我國最早育成的國審低鎘雜交晚稻品種。還有H優159、深優513等組合都已成為晚稻主推品種,尤其在機插秧和麥後直播稻區具有很好發展前景。
3)在兩系雜交中稻(或一季晚稻)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傑出成就
育成或合作育成中稻品種29個,尤其是育成C兩優396、C兩優343、C兩優9號、C兩優513、C兩優4418、C兩優87、C兩優華占、C兩優7號、C兩優34156等C兩優系列品種 26個,育成的C兩優系列品種具有產量高、穩產性好、適應性廣等特點,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中稻類型之一。其抗倒伏性,耐高、低溫特性,稻瘟病、稻曲病、南方黑條矮縮病的抗性表現尤為突出。如C兩優343是湖南省一季晚稻區試對照品種,在湖北、安徽,麥後直播面積快速增長。 C兩優396在湖南省和國家區試中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9.6%,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9.9%。 C兩優9號是新近育成的國審品種,其顯著特點是整精米率高、外觀品質好、適口性好,是當前推廣面積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C兩優513、C兩優4418、C兩優華占是2014年通過國審的中稻品種。三個品種都具有高產、穩產、廣適、米質好的特點,推廣速度很快,其中C兩優華占2016年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2016年,僅北京金色農華制種的C兩優系列組合就多達4萬多畝,年可為企業創純利1.5億元以上。
3.育成品種特徵特性引領當前及未來雜交稻育種與推廣需求方向。
育成以早發、快發為顯著特徵的穗數型品種正在引領現代效益農業的發展方向。如育成的兩系不育系C815S,苗期3.5天出一片葉,而培矮64S 5天才出一片葉,由於櫱葉同伸,所以C815S及其所配組合分櫱早、分櫱多,為多穗、較大穗以及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在以機械化化、輕簡化為主要耕作方式的現代農業中,穗數型品種表現更穩產、更高產、更廣適,這也是育成品種近年呈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對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
研創的安全、高產、穩產、高質、高效兩系雜交稻制種技術和水稻兩系不育系繁殖新技術已被所有從事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經營的企業應用,產生了極其顯著的經濟效益。育成的雜交稻品種由北京金色農華、海南神農大豐、湖南袁氏種業、湖南桃花源種業、合肥豐樂種業、湖南農大金農種業、湖南北大荒種業、湖南金健種業、湖南希望種業、中種集團洞庭種業、隆平高科、湖北荊楚種業、江西天涯種業等10多家種子企業開發,並成為這些企業利潤的主要增長點。取得的成果通過企業轉化,促進了我國民族種業的發展、壯大。兩系雜交稻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對推動其它兩系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具有很好的借鑑和參考作用。
獲獎情況
成果獲獎
1."水稻兩用核不育系C815S選育及種子生產新技術"2012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1)
陳立雲 |
2."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選育及其應用研究"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5)
3. 2015年獲第九屆"湖南光召科技獎"
4."超級雜交早稻組合陸兩優996的選育與應用"2011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5."水稻兩用核不育系C815S的選育及應用基礎研究"2009年獲湖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1)
6."水稻兩用核不育系C815S的育成及應用技術與理論基礎研究"2007年獲教育部高校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1)
7."優質高產三系雜交水稻新香優80的選育"2000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8."兩系法雜交水稻培兩優288的選育"1998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1)
10."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早圭巴(含圭巴抗)的選育"1995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1)
11."增強秈型雜交水稻耐冷性的研究" 1994年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排名第1)
個人榮譽
1. 1995年獲"湖南省優秀教師"
2. 1995年被省政府記一等功
3. 1998年獲"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
4. 1999年獲"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工作先進工作者"
5. 2000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6. 2001年被科技部授予"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
7. 2001年獲"湖南省農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8. 2001年被省政府記一等功
9. 2004年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10. 2007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
11. 2009年獲"湖南省優秀專家"
12. 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3. 201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
14.2014年入選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15. 2014年獲"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十大人物"特別貢獻獎
16. 2016年獲"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視頻
雜交水稻專家陳立雲:感恩、報答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2019年10月5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美好時代》水稻育種專家陳立雲,堅持不懈培育新品種 ,江蘇衛視, 2019-10-16
- ↑ 【耘園夜讀】陳立雲——常懷一顆憫農心 願為蒼生謀稻粱 ,騰訊, 2017-06-02
- ↑ 全國模範教師陳立雲教授載譽歸來 ,湖南農業大學, 2014-09-13
- ↑ 湖南農業大學陳立雲教授榮獲2014年度「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特別貢獻獎 ,湖南農業大學, 2015-11-21
- ↑ 陳立雲 ,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