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汶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汶輝(生卒年月不詳),字耿光,明代福建詔安縣四都梅嶺人。陳元光24世孫。(祖籍河南潁川固始縣)約生於元朝大德年間。汶輝「幼通儒學,於書靡所不窺」。

人物簡介

陳汶輝(生卒年月不詳),字耿光,明代福建詔安縣四都梅嶺人。陳元光24世孫。(祖籍河南潁川固始縣)約生於元朝大德年間。汶輝「幼通儒學,於書靡所不窺」。因見元朝暴政,立志不仕。壯年遠遊各地,了解風土民情,後歸隱詔安初稽山。

人物事跡

吳王朱元璋聞汶輝聲譽才學,屢征不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徵聘經明行修科遺才,汶輝才上京應試,得第一,稱「八閩元士」,授職禮科給事中。 其間,汶輝以諫官身份多次上疏,奏請朝廷減輕沿海邊民賦稅,掃除江浙所沿襲的元末弊政,建議廣收天下文武賢才等。《明史》載:洪武帝即位後,「頗好釋氏教……舉朝莫敢言,惟仕魯與汶輝相繼爭之」。汶輝還奏請效法程灝所陳10件事,以致明太祖斥責他「志大言迂,不達時變」,而把他調任大理寺丞。 陳汶輝調大理寺後,發現張廉使、李知府等錯案,又上書陳言,指出此案按「內旨」辦事,違背法理。朝廷「須念得賢之艱,少知愛惜」。汶輝擢升大理寺少卿後,適開國功臣李善長蒙冤下獄,他又冒死力爭,請求為李平反。不久,山東張憲使因懲處內戚,明太祖降旨大理寺判處張某極刑。 汶輝問明案情後,竟然「封還御旨」。明太祖大怒,即派錦衣衛將汶輝押赴刑部問罪。汶輝慨嘆是非不分,「直道不行也」,經過金水橋時賦詩一首,便投水自盡。不久,明太祖感到後悔,便親自作文祭之,賜葬,賜太子少傅,諡文烈。據載汶輝享年90餘,《明史》有傳。善詩文,著有《南皋文集》等。[1]

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二十七 陳汶輝,字耿光,詔安人。以薦授禮科給事中,累官至大理寺少卿。數言得失,皆切直。最後忤旨,懼罪,投金水橋下死。 仕魯與汶輝死數歲,帝漸知諸僧所為多不法,有詔清理釋道二教雲。[2]

參考資料

  1. 1. 福建省情網之詔安縣誌
  2. 2. 史籍記載資料來源(中間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