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魯威 | |
---|---|
阿魯威(生卒年不詳),蒙古族人。字叔重,號東泉。曾任南劍太守、經筵官、參知政事。能詩,尤善長作散曲,今有幾十支散曲傳世,散見於《陽春白雪》、《樂府群珠》等書。[1]
人物生平
延間(1314~1320官南劍太守,即延平江路總管。
至治間(1321~1323) 官泉州路總管。
泰定間(1324~1328)任翰林侍講學士。曾譯《世祖聖訓》、 《資治通鑑》等為泰定帝講說。
阿魯威在元仁宗、英宗執政時,曾任延平路總秘和泉州路總管,南劍太守,後應詔入朝作經筵官。
致和元年(1328)官同知經筵事,是年遂掛冠南遊。家於杭州,居城東,被李昱聘為西賓。
至元二年(1336)因捲入平江路總管道童案坐罪,不久冤明,仍閒居杭州。
能詩善曲,明·朱權 《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鶴唳青霄」。其詩今不傳。
元·楊朝英《陽春白雪》錄其小令十九首,情感深沉質樸,格調曠達豪邁。
人物成就
阿魯威漢文修養深厚,善作散曲,被列為散曲七十大家之一。《太和正音譜·古今群英樂府格勢》篇,稱其詞曲風格「如鶴唳青霄。」可惜留傳不多。現存阿魯威作的散曲有19首,計《蟾宮曲》16首,《湘妃怨》2首,《壽陽曲》1首。阿魯威不但是一位成就較高的散曲作家,還是著名學者育家。元泰定年間,他曾任翰林侍讀學士,還曾翻譯過《世祖聖訓》、 《資治通鑑》等書。
作品風格
阿魯威善做散曲,《太和正音譜·群英樂府格勢》篇,稱其詞曲風格「如鶴唳青霄」,只可惜流傳到現在的不多了。現存阿魯威作的散曲只有十九首,包括《蟾宮曲》十六首,《湘妃怨》兩首,《壽陽曲》一首。其散曲格調曠達豪邁。 《蟾宮曲》 前九首系以楚辭九歌品成,如《湘君》:「問湘君何處遨遊,怎弭節江皋,江水東流,薜荔芙蓉,涔陽極浦,杜若芳洲,駕飛龍兮蘭旌蕙綢,君不行兮何故夷猶,玉佩誰留,步馬椒丘,忍別靈修。」 辭藻華麗, 婉約而浪漫。
阿魯威的散曲既有懷古之情,也有感時之作。 比如他的《湘妃怨》 : 「夜來雨橫與風狂,斷送西園滿地香,曉來蜂蝶空遊蕩,苦難尋紅錦妝。問東君歸計何忙,盡叫得鵲聲碎,卻叫人空斷腸,漫勞動客送垂揚。」讀來讓人惆悵。
又如《壽陽曲》:「千年態,一旦空,惟有紙錢灰晚風吹送,盡蜀鵑血啼煙樹中,喚不回一場春夢。」如訴如泣,隱約有聲,情感描寫真摯而細膩。從內容上看,散曲多以寄託對民眾生活的同情、慨嘆現實生活的無奈等為主,表現出元代讀書人消極避世的情緒。
阿魯威其他一些詠述歷史的散曲,情調與上述不同,如感嘆英雄人物的有《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寥寥數語,把曹公的豪情,孔明的機巧,躍然紙上。
《旅況》一曲卻表達了作者鄙棄富貴榮華,想做江湖散人,漫遊四方或隱居一處以詩酒自娛的思想。《遣懷》中抒發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壯志難酬的感情,只不過那種被壓抑的思想感情在阿魯威身上的表現多了幾分英雄氣概和外露的鋒芒。
阿魯威的散曲,內容多為鄙薄商官厚祿,抒發時光易逝,不遇的感慨,讚揚古代英雄賢士偉業等方面的作品,其風格多雄渾或悲切淒涼。他的散曲被多種版本所收,流傳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