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贊德高原

阿贊德高原(AzandePlateau)位於中非,平均海拔700~1000米,

中非北部為乍得盆地的一部分,南部是剛果盆地的北緣,

東部有邦戈斯高原,中部為阿贊德高原。中非高原中部是一條東西向的脊狀山地,

長800餘公里,其間形成許多隘口,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阿贊德高原

外文名稱 ;AzandePlateau

位於 ;中非

平均海拔;;700~1000米

目錄

簡介

阿贊德高原(Azande Plateau)位於非洲中部,剛果盆地、乍得盆地、尼羅河上游盆地之間,為三者分水嶺 。

中非高原的東部 ,東西延伸300多千米。

中間被橫向的烏班吉河支流博穆河切斷,以北另稱邦戈斯高原,起伏較大,有海拔1300米的邦戈斯山,

以西為低平條形脊狀地 ,海拔僅550米 ,南北兩側被一系列河流割切,因而多隘口,

成為剛果盆地通往乍得湖流域的天然通道。地表破碎,結晶岩廣泛出露,東北部高,平均海拔1000多米;西南部低 ,海拔600多米

氣候特點

阿贊德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干、濕季分明。南部的剛果盆地附近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潤,北部向熱帶沙漠氣候過渡。

年平均氣溫26℃。5~10月大部分地區為雨季,11~4月為旱季,年降水量從1000毫米至1600毫米。

地理位置

阿贊德高原位於中非,平均海拔700~1000米,北部是蘇丹共和國的科爾多凡高原,

動部是東非大裂谷,中非北部為乍得盆地的一部分,

南部是剛果盆地的北緣,東部有邦戈斯高原,東北邊境的恩加亞山海拔1388米,

是中非全國最高點,西部有耶德高原,它是洛貢河和烏班吉河西段支流的源地。

民風民俗

在中部非洲的一些部族,人人都攜帶一個頭頂罐子的小木偶,他們將此木偶奉為神靈。

據傳,這些地方的居民原來常有頭痛病,不知從何時起,他們的祖先製作了一個頭頂罐子的小木偶,把頭痛惡魔給鎮住了。這一傳統流傳至今。

土著居民

中非民族,操尼日-剛果語系阿達馬瓦-東部(Adamawa-Eastern)語支語言。

分布在蘇丹、剛果(金夏沙)和中非共和國。居住區北部是熱帶草原,南部是熱帶雨林,大都適於農耕和打獵。

精於製作鐵、泥、木製手工藝品。過去曾以食人著稱。

長期以來分散居住,實行一夫多妻制。過去許多人(尤其是貴族)妻妾眾多,以致青年難找配偶。

平民不願與本氏族人結婚,而貴族則常娶親屬甚至與其同父異母的姐妹及親生女兒結婚

。父系氏族多而分散。崇尚祭祖,神的概念模糊,但巫術魔法比祭祖更重要。

阿贊德人(Azande)亦作Asande或Zande,亦稱尼安-尼安人(Niam-Niam)。

非洲中部的民族。又稱尼揚尼揚人、桑德人和贊德人。

主要分布在扎伊爾東北部、蘇丹西南部和中非東南部。屬尼格羅人種。使用阿贊德語,屬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尼日爾-剛果語族。

大部分崇拜祖先,少部分信奉伊斯蘭教。其原始住地一說在白尼羅河和科爾多凡地區;一說在乍得西部,後逐漸南

17世紀形成部落聯盟。19世紀初發展成國家,名"贊德"。

1894和1899年,阿贊德人居住地區被英國、法國、比利時殖民者瓜分。

經過長期鬥爭,於1956和1960年同當地各族人民一起分別獲得各所在國的獨立。

阿贊德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玉米、木薯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