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艷的南皮情結​(梁宗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艷的南皮情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阿艷的南皮情結》中國當代作家梁宗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阿艷的南皮情結

初識阿艷,是在2016年的書展,阿艷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我們因《這邊風景》這本書而相識。當時書展里只剩下一本《這邊風景》,而我們都想買,雖然是我捷足先登,但是我看到阿艷那渴望的眼神,我的心被觸動了。最後,我把書轉讓給了阿艷,我們的交易是在微信中進行的,我們自然地也成了微信好友。

後來在聊天中,我知道阿艷之所以買《這邊風景》是因為思鄉,或許是愛屋及烏吧!這本書的作者是王蒙,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阿艷也是南皮人,並且大家都姓王,說起來,她與王蒙還是同一個祖宗的。阿艷問我:「南皮認識不?」我開玩笑地回答道:「黃皮,陳皮,周扒皮,我倒是聽說過,至於南皮嘛,我真的是不知道哦!我的地理是體育老師教的!還請王仙姑指點迷津!」阿艷聽了我的回答,咯咯地笑了起來。「你的歷史應該不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阿艷笑着問道,「這科倒不是!」我神秘地一笑。「強哥,那我來考考你,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是誰?阿艷一臉正經地說,像一個考官在考自己的學生。我撓了撓後腦勺,特意把聲音拉長:「張——之——洞」。「答對啦,表揚他,頂呱呱!」阿艷用幼兒的口吻指着我笑道,我們倆都笑了,笑得前俯後仰。

阿艷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雖然是個來粵西的打工妹,但她很上進,平時喜歡讀書、寫作,我們就是因為讀書、寫作而結緣的。阿艷的字裡行間,很多地方都流淌着濃濃的鄉情,我曾跟隨她的文字瀏覽了南皮的風光。南皮東臨蒼茫的渤海,西依神奇的大運河。南皮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因河而美,正是因為有河的滋潤,南皮變得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中華詩祖尹吉甫把《詩經》之根留在了南皮,從南皮走出來的張之洞,把南皮人的精氣神帶到了全國。國人忘不了京漢鐵路,忘不了「漢陽造」,忘不了農務學堂,更忘不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當然,從南皮走出的名人不只是尹吉甫、張之洞、王蒙,他們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罷了。

去年的重陽節,我約阿艷去南國風箏場放風箏,她看到漫天飛舞的風箏,就想起了故鄉,嘴裡情不自禁地哼着故鄉的歌兒「姐妹二人忙不停,梳洗打扮把衣更,鏡子照花容……姐姐穿的是蔥心綠,妹妹穿的是石榴紅,裙子系腰中……」哼着,哼着,阿艷的眼角竟然有點濕潤。我們找一張石凳坐下,阿艷跟我說起了關於這首落子小調《放風箏》的故事。小時候,阿艷生活在南皮的鄉下,冬天的夜特別漫長,夜裡的落子房特別熱鬧。燈火通明的院子裡時斷時續地傳來二胡悠揚的樂聲,大孩子有模有樣地擺着pose,小孩子則忸忸怩怩地學着,迷人的夜色和略帶沙啞的絲竹以及孩子的打鬧聲,給寂靜的冬夜注入了一股活力與歡樂,哪怕多年以後,這一幕幕依然保存在阿艷的心中。

既然想家,我問阿艷為什麼不回去。她說自己的父母已經仙去,她只有一個姐姐,嫁到了我的故鄉,她是為了姐姐留下來的。我聽了阿艷的話,不禁黯然。想起了一句有名的唐詩「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此時的我好像成了多嘴的「杜鵑」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理解阿艷的選擇。

前年冬天,阿艷托人從老家給我快遞了一箱南皮冬棗。南皮冬棗真是美味的水果,它皮薄質嫩、脆甜適口、鮮香多汁,果肉豐盈而飽滿,食後唇齒留香,令人回味悠長。吃完南皮的冬棗,我對南皮的窩頭更是期待了,聽說那是老佛爺慈禧喜歡吃的東西,能吃上一口那真是莫大的榮幸。當然,我對南皮的粉皮、嘎巴、菜糰子、鴨梨等也是垂涎三尺。

去年冬天,我們幾個文友跟着阿艷回南皮,一路上,她興奮地唱起了南皮的歌謠「羊巴巴蛋,上腳撮,我是你兄弟你是俺哥,打壺酒,咱倆喝,喝醉了,打老婆,打死老婆怎麼過?有錢的,再說個,沒錢的,背着個鼓子唱秧歌」,車未到南皮,車廂里滿是南皮的味道

在南皮旅遊的幾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不但吃到了粉皮、嘎巴、菜糰子和鴨梨,而且還瀏覽了大運河兩岸的秀色,來到有「美麗河北最美文化廣場」之稱的香濤公園,瞻仰了張之洞的雕像,到縣城西大街看望了古老的明槐, 我們還來到了阿艷日思夜想的故鄉——潞灌鄉龍堂村,感受到了精準扶貧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龍堂村的時候,我經常能看到阿艷的笑容。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在遊子的心中,故鄉一草一木是揮之不去的鄉愁,我想,這也是阿艷的南皮情結吧![1]

作者簡介

梁宗強,80後,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