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旃陀石窟群

阿旃陀石窟群坐落在孟買東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村的瓦古爾納河谷懸崖峭壁上,離崖底70多米。石窟群西距奧蘭加巴德106公里,環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錯落,綿延550多米,以壯麗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與泰姬陵並稱為印度的雙壁。 阿旃陀石窟群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為佛殿、僧房而開鑿的,29個洞窟呈鐮刀形展開在崖壁上,約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6、7世紀,營建達七百餘年,是辛勞智慧的古印度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石窟包羅萬象,有石雕佛像、藻井圖案和壁畫等,景色優美,氣勢壯觀,現存最多的是精美的壁畫。主要表現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宮廷生活,壁畫記錄了佛教藝術、歷史和印度的王室生活,壁畫栩栩如生。阿旃陀石窟群集繪畫、雕刻佛教和歷史為一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靜靜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脈中,直到19世紀一群狩獵的英國官員在追捕獵虎的時候,才無意間發現了這片古老的藝術天地,後來,人們發現門外的石像同中國高僧玄奘的記載完全相同。

中文名 阿旃陀石窟群

外文名 Ajanta Caves

地理位置 印度的Ajanta

石窟群長 500多米

代 表 最輝煌的佛教藝術傑作

歷 史 2000多年

藝術特色 具體細膩,有聲有色,令人讚嘆

目錄

主題內容

阿旃陀石窟群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傳為公元前2世紀左右開鑿,歷時1000年之久[1] 。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1819年英國人又重新發現。該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居多。支提窟內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鑿成,內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顯的仿竹木構造痕跡,且裝飾簡樸;至中晚期後則趨於精美。毗訶羅窟內部有石床、石枕、佛龕等,陳設較簡單。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從題材上分佛教造像、裝飾紋樣。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3期,由於風化嚴重,早期雕像已很難辨識,中期雕刻手法趨於成熟,出現了許多精品,如16窟中的說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採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藝精熟,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後期雕像,規模擴大,人物的刻畫更加細膩精巧,形態也更加優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盤、1窟中的釋迦牟尼像,以及布滿窟內四壁的佛傳、佛本生故事浮雕等。壁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為人們矚目的藝術,被認為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畫面上出現的大量的現實生活場景,說明為宗教服務的繪畫藝術,已出現世俗化傾向。畫中所描繪的眾多的婦女形象,體態豐滿,姿態優雅,形象高貴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藝術的美學思想。壁畫依時代風格可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壁畫構圖多為橫幅長條形,人物造型、表現技法較之同時代的其他遺蹟中的佛教藝術,有明顯的進步。如9窟殘存有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線條柔和純樸;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禮拜菩提樹等畫面,運筆大膽,風格豪放。中期壁畫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畫面構圖壯闊繁密,布局緊湊和諧,作風沉着老練,色彩典麗,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畫和意境的表達,人物描繪手法精細,注重姿態的變化,其中對婦女的描繪,均風姿綽約,艷麗動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獅子國登陸圖和佛說法圖及太子與嬪妃勸酒圖、16窟的佛傳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裝飾壁畫,如捲雲、蔓草、蓮花及小動物等,均設計巧妙,想象豐富,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到了晚期,壁畫創作在藝術上更臻完善。此時壁畫構圖宏大莊重,整體感強,線條穩健,色彩典麗,講求透視,畫面景物立體感有所加強,人物裝飾更加華美,為阿旃陀石窟壁畫藝術的最佳者。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畫藝術,對以後印度的美術創作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隨着佛教的傳播,對其他國家的美術亦有很大影響。98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報告》。

石窟結構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西距奧蘭加巴德106公里。石窟環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錯落,綿延550多米,以壯麗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與泰姬陵並稱為印度的雙壁。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為佛殿、僧房而開鑿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阿旃陀」一詞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全部石窟29座,從建築形式上基本分為支提與毗訶羅兩類。第9、10、19和26窟為支提,其餘25座皆為毗訶羅。支提窟當中置窣堵婆,天然岩鑿,內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訶羅內部陳設簡單,有石床、石枕和佛龕。石窟內有精美的壁畫和精工細鑿的雕刻,因建成時間不一,各具特色。內容描繪了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和宮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戰爭、樂舞以及勞動人民狩獵、畜牧、生產等場面,內容十分豐富。第1號石窟建於7世紀,是大乘派佛教建築的典範。窟內有一尊釋迦牟尼雕像,高3米,從3個角度觀看有3個不同的神態:從正面觀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莊嚴凝視。拱門和6根大柱上雕有飛天和仙女,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中間有一大廳,四周壁畫上有500羅漢像,其貌各異,表情豐富。第1窟內壁畫場面的幅度皆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蓮菩薩像,妙相莊嚴,頭戴寶冠,肌肉勻稱。窟內前壁的波斯使節來朝圖,反映了印度波斯聘問通好的場面。該窟中的灌頂圖、屍毗王本生圖和降魔圖,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第2窟時代最晚,其前廊壁上與藻井等處都有壁畫。洞內左右的小佛龕壁畫尤引人注意,右龕以山嶽為背景,塑造了婦女和兒童的形象,左龕的重層室內,奴婢們簇圍一貴婦人,人物頗為寫實。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夢等佛教故事,情節曲折,內容更為廣泛。在第16窟內左邊牆上的壁畫,是喬達摩出家修道時他妻子的悲哀畫面,喬達摩出家修道後,妻子耶輸陀羅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頭,憂傷欲絕、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現於畫面。在16窟的外面,有一條小路,是在岩石上鑿成的,從石階下去有一門,門外兩旁各有一隻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門,再往前就是巴哥拉河岸。據說,唐朝玄奘法師在公元638年曾航行到此登岸,訪問阿旃陀石窟。在第17窟里的佛在兜率天宮說法一畫,生動地描繪了眾多善男信女騎馬、乘車從各個地方趕來,集中精力聽講的情景。畫中人物表情各異,不同的坐騎也表現得生動逼真。

意義影響

阿旃陀石窟群(AjantaCaves)阿旃陀最初的佛教石窟始建於公元前2至公元前1世紀。公元5至6世紀的笈多時期,更多精心修飾的石窟又被添加到原有的石窟群中。阿旃陀石窟的繪畫和雕塑,是佛教藝術的經典之作,具有相當重要的藝術影響力。每每欣賞這些古建築時,都要為它們遭受的損壞和殘破而悲哀,擔憂着它們未來的命運。這些祖先的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藝術瑰寶,但願不要只成為一代或幾代人的記憶。人類創造的一切,正如同人類自身一樣,從誕生之日起便踏上了消失的過程。正是因為湮滅和消失,才造就了世界遺產的迷人魅力與偉大價值。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之大成,融三者於一體。它雖然取材於佛的生平事跡,但卻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印度古代宮廷生活和社會風貌。[2] 壁畫和雕刻的優秀藝術,不僅對後來印度的美術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東方佛教所曾傳布的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視頻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阿旃陀石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