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王府 (北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拉善王府,歷史上先後俗稱羅王府、塔王府、達王府,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的氈子房胡同(今氈子胡同),是清朝及中華民國時期內蒙古阿拉善親王在北京的府邸。[1]
建築
該王府坐北朝南,位於恭王府東側,兩座王府東西並列,原兩王府府牆間有一條夾道。如今阿拉善王府府牆已拆除,夾道不復存在。該王府內建築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正殿五間,歇山筒瓦,殿後有十字廊,四周為迴廊,廊柱間雀替較小,有蒙古包色彩。西路為住宅,今存三合院,有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住宅後部還有花園。北部為家廟,大殿為硬山調大脊筒瓦頂。 根據2004年的查看,阿拉善王府沿中軸線分為西院、東院。東院內有西式小樓。西院內原有佛樓,已拆除。該王府還有後花園。府門已被拆除。
歷史
阿拉善王府緊鄰恭王府東牆,中間有夾道相隔。第三代阿拉善親王羅卜藏多爾吉在新疆、西藏、青海平叛有功。阿拉善左旗檔案館藏有11件「清朝冊封聖旨」,其中1件聖旨乃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冊封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王爺羅卜藏多爾吉為世襲親王,並准其在北京建王府。故北京的阿拉善王府應建於乾隆晚期。[1]
除了上述聖旨支持的乾隆說之外,對北京阿拉善王府的起源還有其他兩種觀點。一是康熙說,劉毅政在其所輯的《阿拉善旗歷代札薩克王事略概要》中稱,「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聖祖為嘉獎阿拉善第二代札薩克多羅郡王阿寶征戰有功,撥銀5000兩,賞賜修建府第,地址在北京地安門外三座橋府夾道一號(恭王府的東邊)。」二是道咸說,馮其利在其所著《清朝王公府第(一)》文中稱:「額附阿寶在京師賜第的地址不詳……賜第不會在現今的氈子房胡同。」他認為,阿拉善王府西側緊鄰恭親王府,其前身為慶親王府,再之前是和紳的住宅。和紳家產遭到籍沒後,其住宅被縱向分為兩半,西半部為慶親王府,東半部為和孝公主府,所以「阿拉善親王住進氈子房胡同,應是道光、咸豐年間以後的事情。 」
參考文獻
- ↑ 1.0 1.1 北京阿拉善王府,阿拉善文化網,2009-9-17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