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伯沙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伯沙漠位於北非撒哈拉沙漠的東緣部分。位於埃及東部,尼羅河谷地、蘇伊士運河紅海之間,又稱東部沙漠。面積達233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大沙漠。[1]中部有馬阿扎高原,東側有沙伊卜巴納特山錫巴伊山烏姆納卡特山等孤山,南部與蘇丹努比亞沙漠相連。大部分為海拔300~1000米的礫漠以及裸露的岩丘。受東西走向的間歇河流塔爾法河、胡代因河及支流和南北走向的季節河基納河切割。

沙漠中有石油磷灰石等礦產資源。

阿拉伯沙漠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超過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也高於10℃,多在15~24℃之間。南部地區更加酷熱,年平均氣溫為28.9℃,7月為32.5℃,1月為25.4℃,有四、五個月的月平均氣溫超過30℃。最高氣溫常可達50~55℃。

自然特徵

西阿拉伯在地殼斷裂發生前曾是非洲大陸的組成部分,由於地殼斷裂,形成了紅海,分隔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因此,半島的南半部與非洲的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地區有着比北阿拉伯或亞洲其他地方更多的相似之處。北阿拉伯沙漠通過敘利亞草原(無樹平原)令人察覺不到地消失在阿拉伯亞洲。

阿曼的突出部分包括一座與南伊朗山脈相似的山脈。

半島西北至東南的最大長度約為2,600公里(1,600哩),由北至南尚不足2,253公里(1,400哩),而從東向西的最大寬度約為2,092公里(1,300哩)。

從紅海岸邊的拉比格到波斯灣的麥納瑪(Manama)約1,127公里(700哩),為半島最狹處。

3個角高∶在葉門的西南角,安納比舒艾卜峰(An-Nabi Shuayb)海拔3,760公尺(12,336尺),為沙漠最高點;在漢志(Hejaz,沙烏地阿拉伯的一部分)的西北角,勞茲峰(Al-Lawz)高達2,610公尺(8,562尺);在阿曼的東南角,綠山(Al-Akh-dar)達到海拔3,075公尺(10,089尺)。

葉門高原海拔多在2,987公尺(9,800尺)以上。北部和東部的海拔降低。陡峭的懸崖與峽谷從高地下降,直到南面和西面毗連的海洋之中。

半島的其餘部分展現出一廣闊平原或草地為特徵的緩和地形。至少1/3為沙所覆蓋。然而,紅海陡坡卻與內陸高原的緩和地形形成鮮明對比。麥加東面塔伊夫(at-Taif)之南,陡坡崎嶇不平,被分割成短小陡峭的峽谷和山嶺。

在帖哈麥(Tihamah)陡坡底部,海岸平原呈坡狀伸展到海邊;在阿西爾(Asir)省艾卜哈(Abha)附近的索達(Sawda)山,10公里(6哩)內之落差約2,743公尺(9,000尺)。

塔伊夫北面,漢志與內志高原很少有超出1,097公尺(3,600尺)的地方,只在有火山活動的區域或在這一地區地下的水晶岩殘餘升到地表的地方算是例外。走向波斯灣的斜坡落差平均為每哩2.4公尺(8尺)。

地形

其地形為幾座山脈所切斷,海拔最高點達3,700米,三面以高崖為界。全區至少有1/3被沙覆蓋,包括魯卜哈利沙漠,這裡是公認的地球上氣候最不適人居的地方之一。這裡沒有常流的河水,不過東北部的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和南部也門的哈季爾河(WadiHajr)兩大水系卻是終年不竭。

這裡曾發現更新世人類文化的遺蹟。多山的高地隆起於漢志西北部、阿西爾地區、葉門以及阿曼。

內陸較小的山嶺是由侵蝕形成的。18片火山區散見於西部,主要分布在漢志,其中7片面積大於25,900平方公里(10,000平方哩)。

高原是沙漠的一個共同特徵。死海之東的約旦是一個隆起適中的高原。在東南面,圖拜克(At-Tubayq)山較高,猶如被許多旱谷(間斷水道)深深切割的巨型沙岩。

再往東南,泰布克(Tabuk)、泰馬(Tayma)、泰維勒(Tawil)、侯夫拉(Al-Hufrah)和胡季(Al-Huj)這些高原,直抵北部沙漠內夫得沙漠(an-Nafud,大內夫得)的西緣。

在內夫得東南的中央內志高地,一系列西向陡坡成為石灰岩單面山(一邊是陡面另一邊是緩坡的低矮山嶺)的標誌,這些單面山延伸到南部的哈德拉毛(Hadhramaut)高地,焦勒(al-Jawl)高原也在該地。

在高原下面,廣闊的平原伸展開來,其上遍布石頭、燧石(由緻密的微晶石英組成)或礫石,表面在乾燥的氣候下得以良好地保存下來;一些平原為一層由鹽形成的土殼所覆蓋,光滑堅固的表面由地下水層的沙礫黏接形成。典型的多石平原為哈馬德(al-Hamad),從內夫得向北延伸進敘利亞沙漠。

當阿拉伯半島在亞洲大陸最終形成期間脫離非洲之時,阿拉伯台地被大大抬高,而破壞先前的水系模式。岩漿伴隨半島的隆起和裂縫或斷層的出現而大量噴涌,擁塞谷地並覆蓋山嶺。阿拉伯台地向東北傾斜,沿其西緣從葉門到約旦形成一條顯著的地區分水嶺。

阿拉伯沙漠的多數河流不是乾涸就是不連貫,只是在雨大時才有水流。此地區,只有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與哈德拉毛南部的哈傑爾河這兩個系統終年奔流不息。

阿拉伯沙漠的沙蓋以具有不同尺寸和複雜性的沙丘形式出現,或在低地表面形成薄薄一層地膜。除了極少數例外,沙子並不匯聚成平面,而是形成沙丘山嶺或巨大的複合體。阿拉伯沙漠沙丘樣式和尺寸的種類不計其數。許多形式還沒有用文字表述過。

早期歐洲探險家們說,當地除了一個無定形的沙海外一無所有。而沙漠沿着系統的路線發展,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模式。毗鄰地區的沙丘之間還具有清晰的演變關係。在諸如魯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這樣巨大的沙區,沙丘形式的演變可從簡單的沙丘追溯到較為複雜的類型。

西北部的內夫得沙漠和東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是阿拉伯的兩個最大的沙體。內夫得沙漠面積為64,000平方公里(25,000平方哩);魯卜哈利沙漠面積為650,000平方公里(250,000平方哩)。其間是兩個幾乎平行的或多或少連續着的沙丘之弧。

向東面凸出的外弧是代赫納沙漠(ad-Dahna),長約1,300公里(800哩),寬約48公里(30哩)。內弧較短也不太連貫,包括6個延伸出去的沙漠,坐落在中央納季得西向石灰岩陡坡之間的低地。這兩個主要的沙弧為巨大的單面山圖偉克(Tuwayq)山脈所分開。

氣候

阿拉伯沙漠從北緯12°~34°線整整跨越22個緯度;儘管沙漠的大部在北回歸線以北,它還是被視為熱帶沙漠。夏季酷熱,有些地方氣溫高達54℃(129℉)。內陸乾熱,尚可忍受。然而,沿海地區和一些高地受夏季高濕度制約,夜間或清晨有露水或霧。

整個沙漠的年降雨量平均不足100公厘(4寸),但其多寡幅度卻在0~500公厘(0~20寸)之間。除了冬季斷續降雨、春季陰霾或塵暴之外,內陸天空通常是晴朗的。傾盆大雨偶然淹沒主要水系流域。冬季涼爽,令人心曠神怡,最冷的天氣出現 在高海拔地帶和最北部。

1950年在塔普林輸油管(Tapline,橫貫阿拉伯輸油管)旁的圖賴夫(Turayf)記錄到的最低溫為-12℃(10℉),並有數寸降雪和池塘1寸厚的冰。魯卜哈利沙漠夏季降雨隨來自印度洋的季風到來。

在北魯卜哈利沙漠可能出現冬季降雨。阿拉伯沙漠最乾燥的部分似乎在魯卜哈利沙漠的西緣,達瓦西爾河(Wadi Ad-Dawasir)以北。

風主要從地中海吹來,次第刮到東部、東南、南方和西南,畫出一個巨大的弧。多風的季節出現 在12~1月和5~6月。此稱為熱塵風的時期持續30~50天,風速平均每小時48公里(30哩)。能夠考驗困在風中的人們的耐性的熱塵風,是運載大量沙塵並改變沙丘形狀的乾燥的風。

每一場風暴都將數百萬噸的沙子攜入魯卜哈利沙漠。被吹動的沙子離地不過數尺,只有在被旋風、塵卷或區域沙暴捲起時例外。風在中央內志和魯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從四面八方刮來。強勁的東南風每次一連數日掃過大沙漠,將熱塵風對沙丘形成的作用逆轉過來。

在春季或秋季突然出現 在天際的「褐色捲雲」令人畏懼。這是一場寬達96公里(60哩)的鋒面風暴,將沙子、塵土和岩屑都捲入高空,隨後氣溫急遽下降並帶來雨量。強風持續約半小時左右。在熱天時會產生無數塵卷和有着惡名的水景幻象。

自然資源

阿拉伯沙漠的最大自然資源是地下水供應,地下水──由於降雨量低,它實際上無從得到應有的補充──其實由更新世時代的水組成,被人開發出來。阿拉伯各國政府採用現代技術開發水資源和灌溉農用土地。沿海岸建設的海水淡化廠從海水中生產大量淡水,使得阿拉伯半島成為世界上使用這一技術的主要地區之一。

石油於1936年在沙烏地阿拉伯東部被發現,但在1938年之前沒有實現商業生產。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許多新油田和煉油廠在整個地區得以運轉;其生產潛力可用每天數百萬桶為單位計量,而儲量則是巨大的。天然氣儲備也大規模的利用。雖然產量水平一般已經很高,但卻受到世界石油市場的波動和地區政治動湯的制約──顯著的如1990~1991年間伊拉克與聯合國軍隊的衝突。

阿拉伯沙漠的鳥類包括當地物種以及來自北歐、非洲和印度的候鳥種群。當地鳥類從深冬至初春繁殖。許多小鳥展現出偽裝。條紋雲雀沙松雞阿拉伯走鴴小鴇終年生活在沙漠之中,數種禿鷲也同樣終年生活在沙漠之中。游隼可見於阿西爾,獵隼和南非隼(一種帶有金冠的褐隼)可見於內志和沙烏地阿拉伯東部,而茶隼則無所不在。獵隼(一種攻擊型的淡褐隼)常被貝都因鷹獵者從小捕來訓練,以獵取鴇和沙松雞。成雙成群的渡鴉可能出現 在任何地方。已知有3個雕種──白尾雕、金雕和褐雕。一種翼展達4公尺(12尺)的最大的黑鷲幾乎已經消失。一種體態中等、毛色黑白兼黃的埃及禿鷲廣泛分布。髯鷲生活在阿西爾和葉門。還有數種鴞,較常見的是一種穴居鴞。

旅遊資源

阿拉伯沙漠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沙漠,除有變化多端的漠地景致,連綿不斷的沙丘輪廓線,質地特殊的各色沙石以外,此地的住民是最神秘的阿拉伯遊牧民族-貝都因人。乘坐最適合沙漠行動的四輪車進入崎嶇難行的沙漠享受飆沙賽車穿越沙丘的快感,直驅貝多因人居住的小村莊。在這裡更加貼近遊牧民族的真實生活。在帳篷里享用地道的風味烤肉餐,隨興加入當地部落的營火晚會及傳統歌舞。

在阿拉伯沙漠的邊緣,佩特拉古城曾是國王阿萊塔斯四世(公元前9年–公元40年)當政時的納巴泰王朝的首都。納巴泰人是水設施技術方面的傑出大師,他們為佩特拉修建了偉大的水渠和蓄水池等供水系統。佩特拉城中有一個大競技場,以希臘羅馬的建築為藍本而建,可以容納最多4000個觀眾。佩特拉陵寢(在El-Deir修道院上有一個高42米的希臘式廟宇正面建築)已成為中東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 佩特拉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隱沒於死海和阿克巴灣(約旦國境內)之間的山峽中。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蹟區之一。佩特拉位於乾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幾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 佩特拉為公元前4~公元2世紀納巴泰王國首都。位於約旦安曼西南250公里處。希臘文意為「岩石」。《舊約全書》稱「塞拉」(Sela)。公元前1世紀,在國王阿雷特斯三世統治時極其繁榮,疆土曾擴大到大馬士革。公元106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曾作為商路要道盛極一時。3世紀起,因紅海海上貿易興起代替了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812年為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現。

佩特拉遺蹟有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左右,兩側雕鑿有洞窟、岩墓等。峽谷盡頭豁然開朗,聳立着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依山雕鑿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檐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蹟。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還有從岩石中開鑿出來的水渠。在東北部的山岩上開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氣勢雄偉的三層巨窟,正面為羅馬宮殿建築風格,是歷代國王的陵墓。現設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該處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佩特拉在希臘語裡是」岩石」之意,這個名字取代了《聖經》中的」塞拉」一詞。據一些神話傳說,這裡是摩西(古代希伯菜人的領袖-譯註)點出水的地方。這個事件發在生古代希伯菜人從埃及出逃後處於一片荒野的40年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