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陰陽五行學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陰陽五行學說
 

中文名:陰陽五行學說

釋   義: 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性   質 :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屬性

應 用: 古代哲學

陰陽五行療法是中國古代唯物哲學樸素的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有先天陰陽五行與後天陰陽五行之分,它認為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孿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條件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屬性。

這五種特性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哲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如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療法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結晶,這一不朽的結晶不但不隨歲月的流逝、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她的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的哲理、隨着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無情扣上的的樸素認識論,反倒是現代思維哲學的集大成,不由得讓我們萌發出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的真正發源地恰恰是我們中國。

陰陽

《周易》一書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流傳至今,成為了中國的一種哲學思想,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對人們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要對周易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參透其中的道理,在周易大全中,周易的基礎就是陰和陽。[1]

中國人認為,宇宙間有兩大勢力,一為陽,一為陰。這樣的思想,明顯是從感性直觀中抽象而來的。就人生活的空間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來說,有白天,有黑夜;就一個白天來說,有中午陽光四射的時候,又有晨曦微露和黃昏日落的時分;就人的生命來說,有朝氣十足的青年,又有遲鈍的暮年;就人的事業而言,有順利的時候,又有處於逆境的時候,等等。中國人將諸如光明的、正面的、處於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為陽,將陰暗的、負面的、處於從屬地位的力量概括為陰。陰陽這兩大勢力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陰氣的作用,光憑陽氣是無法化生萬物的。反過來也一樣。二者之間相互影響,陽對於陰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陰對於陽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作用,宇宙間因此有了活力。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陽氣是開,陰氣是合。一升一降,一開一合,構成了宇宙的動勢。一切變化的根源就來源於這二氣的作用。

要把陰陽概念解釋清楚我們必將要懂得認識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把感性認識層面、理性認識層面、理性具體認識層面-------這些不同邏輯範疇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時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一時又熱為陽、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從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對的,實質上在自己的意識中依然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這也是傳統上把陰陽五行理論引向樸素認識論誤區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明確,陰陽五行學說中的陰陽概念屬於理性認識範疇的概念,是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在這個確定的認識層面簡單地說,陰陽就是一種定性的矛盾分類方法。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等就屬於對陰陽的具體定性表達(即理性具體認識範疇的哪方為陽,哪方為陰的具體表達,且在具體運用中雙方的屬性不能任意的顛倒或混淆。否則就將帶來認識的失誤)。所以,理性認識範疇的陰陽概念與矛盾概念一樣,自身沒有具體的含義,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認識具體事物時,它的意義才有可能隨着我們對事物在實踐中的認識而彰顯出來-----這個過程也就是理論又回到實踐的過程。

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就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也就沒有地一樣。陰陽互相依存,互相為用。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着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着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2]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着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

五行圖

所謂五行,就是 木、火、土、金、水。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我們翻《易經》,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係,就在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金,以木、火、土、金、水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所謂「金」並不是黃金,「水」亦並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上古文化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現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對我們的關係很大。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着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着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根據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於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後,將其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着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以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科院曾邦哲的結構論認為從數學拓撲幾何學或圖論的角度分析,五元素的聯接方式正好等價於金剛石的化學鍵連接模型,因而稱之為超穩態結構模型。

1、五行的種類及含義

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相生相剋關係就簡稱為五行。

五行種類圖

五行的基本含義是指無論是事物內部或不同事物之間,都可歸納成一種「對我有害、對我有利及其我對其有利、我對其有害」的矛盾利害關係的基本模式。把這個模式中的我抽提出來,並用土的物象來表達,那麼對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對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對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對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難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實就是相生相剋的同義語。在現實中與這種矛盾利害關係模式無關的利害關係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達的生克制化模式屬於萬事萬物內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間矛盾利害關係的基本模式。據此我們不難理解傳統上所謂五行是一種分類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一類的解讀為什麼是一種樸素的認識方法的所以然了。

2、陰陽與五行的關係

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着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係。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中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生理物質,那麼,氣血在生理活動中又是通過什麼方式體現出來的呢?只要我們具備這樣的理論思維,這些過去在中醫學中還未曾明確提出過的問題,在現有的中醫理論中就能找到明確的答案(具體見劉玉珍老師《中醫生理病理系統論》相關論述)。理論是實踐的嚮導這句話絕對是真理。同時也能彰顯出劉玉珍老師在發明了四柱太陽律、月亮律的基礎上又能開創出六柱預測學,開闢利用中醫藥調控人體節律達到趨利避害的新領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於劉玉珍老師雄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們中華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關係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維藝術,破解了陰陽五行的千古之謎,真正把握其真諦。 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在陰陽五行學說中採用的邏輯物化思維藝術,不僅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空前絕後,具有無可復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水準,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當貼切,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之所以如此,對數千年來人們為什麼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難理解了。

3、陰陽五行與十天乾的關係

簡單地說,屬於抽象的概念與具體表達方式的關係。由於陰陽五行屬於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將其陽的具體存在方式和陰的具體存在方式加以物化時,才能具體的表達出來,其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所以十天干其實就是對陰陽在木火土金水空間的具體物化方式。(還有五運範疇的十天干之含義這裡就不介紹了。

4、十二地支的基本含義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簡單地說,就是指事物內部陰陽兩個方面、各自對其內在的矛盾因素、通過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內容的物化表達(關於氣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義上,而是要納入事物「通過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層面)。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們還有必要對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們知道,無論任何事物或現象若要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除了它們之間對立的因素外,還必將具備同一性。例如:前與後,左與右之所以能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就在於你界定的那個位置及其確定的視角。如果喪失了這個特定的條件,所謂的矛盾就不會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所以、無論任何具體的矛盾,除了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同一性內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說明:同一性在具體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單獨存在的,而是居於對立着的兩個方面之中)。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後,我們再把事物內部通過對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內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這個數理,再把陰和陽各自對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氣化予以物化,在數理上必然為「12」。其物象表達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地支(詳見劉玉珍老師《人體生物節律學》)。其具體的物象(陰陽兩個方面)若以天地陰陽氣化內容為坐標就是溫熱燥濕涼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稱為對陰陽在不同空間一定時間都具備的氣化內容的物化表達。陰陽五行學說的時空觀念就是通過這樣的深化一步一步彰顯出來的。

5、天干與地支的關係

簡單地說就是空間與時間的關係。

6、五運六氣與六十甲子的關係及基本含義

答:陰陽五行學說範疇的五運六氣是從六十甲子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就是說六十甲子其實是由陽五運六氣和陰五運六氣組成。其基本含義是指把陰和陽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間形成的溫熱燥濕涼寒氣化(氣化就是指事物內部通過對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運動變化),用具體的符號表達出來,就屬於陰陽氣化的基本內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義。由於六十甲子表達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別,具體的含義也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如人們最常見的六十花甲子表達的就是事物層次質變的基本規律,在劉玉珍老師的相關教材中都有相應的探討。

事物的變化是隨着時空的推移而不斷發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剋就是在這樣的動態時空形成的,人體生物節律學有關的相生相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證。所以,那些把陰陽五行理論的相生相剋引向機械循環論的認識,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單純在抽象的五行範圍繞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義者沒有把握到陰陽五行理論真諦的表現。這也是把這一提問不安排在五行那個層面,而是安排在陰陽氣化規律形成後才來解答的道理。

7、五行與健康的關係

一、金形之人。金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多較削瘦,骨態較露,節突出。頭,肩,腹,手,腳都較小。從五官看,臉形偏方,膚色較白.金形之人,較強悍,多心急,能當機立斷。但也能沉穩歡察事態發展。金主肅殺,嚴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將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熱,所以,要特別小心春.

二、木形之人。木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如樹型,身材多挺直瘦長,頭較小,身背較寬。手足也小,皮膚略青.木形之人屆於勞碌型,命中多操勞,有任勞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風邪極易傷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為肝屬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時,一定要加強肝的保護,注意營養,不要過於疲勞,以防染上肝疾。

三、水形之人,適合於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時,木泄水氣顯枯;夏時,火蒸水氣呈涸。所以,春夏時,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屬腰腎,不可不防。

四、火形之人。從體型上看,火形人面尖頭小,肩背寬,身體強壯,手足也較小.火形之人膚色偏紅。火形之人,脾氣易暴躁,不重視錢財,變化無常,信用較差,能從全面考慮問題,但缺乏做的勇氣,耐力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懼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臟方面的病症。心臟病的人多怠於秋冬,與此有關。

五、土形之人肉飽滿,四肢勻稱。土形人臉圓頭大,膚色較黃。土形人,心地溫和,不喜歡趨炎附勢,也不弄權玩勢,適合於做慈善事業。土性不而春夏,得時於秋冬。所以,當春夏之時,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傷脾,導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相關視頻

1、八字命理解讀陰陽五行學說

2、6.解讀陰陽五行學說

參考資料

  1. 周易基礎陰陽五行學說,搜狐網,2019-07-18
  2. 陰陽五行學說之陰陽學說,民福康健康,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