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謀略的特點在於用迂迴曲折、輕鬆快捷的方式就可達到目的。司馬喜的目的就是讓陰姬當王后,為此目的如果直接上書君王要求讓陰姬當王后,那麼不僅陰姬當不了王后,而且會惹怒競爭者江姬,更使君王懷疑司馬喜是否存有私心私利。但富有智慧的司馬喜卻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很快就達到了目的。

【原文】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司馬喜謂陰姬公曰:「事成,則有土子民;不成,則恐無身。欲成之,何不見臣乎?」陰姬公稽首曰:「誠如君言,事何可豫道者。」司馬喜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中山王悅而見之,曰:「願聞弱趙強中山之說。」司馬喜曰:「臣願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豫陳也。」中山王遣之。司馬喜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為音,佳麗人之所出也。今者臣來至境,入都邑,觀人民謠俗,容貌顏色,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行多矣,周流無所不通,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不知者,特以為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准纊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後,非諸侯之姬也。」趙王意移,大悅曰:「吾願請之,何如?」司馬纉曰:「臣竊見其佳麗,口不能無道爾。即欲請之,是非臣所敢議,願王無泄也。」

司馬喜辭去,歸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不好道德,而好聲色;不好仁義,而好勇力。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姬者。」中山王作色不悅。司馬喜曰:「趙強國也,其請之必矣。王如不與,即社稷危矣;與之,即為諸侯笑。」中山王曰:「為將奈何?」司馬喜曰:「王立為後,以絕趙王之意。世無請後者。雖欲得請之,鄰國不與也。」中山王遂立以為後,趙王亦無請言也。

【譯文】

陰姬和江姬爭着要做中山君的王后。司馬喜對陰姬的父親說:「爭當王后的事如果能成功,那麼您就可以得到封地,管理萬民;如果不能成功,恐怕您連性命也保不住呀。想要辦成這件事,為什麼不讓陰姬來見我呢?」陰姬的父親跪拜叩頭,說:「事情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我要好好地報答您。」司馬喜於是向中山君上書說:「我已得知削弱趙國、強大中山的辦法。」中山君很高興地接見他說:「我想聽聽你的高見。」司馬喜說:「我希望先到趙國去,觀察那裡的地理形勢,險要的關塞,人民的貧富,君臣的好壞,敵我力量的對比,考察之後作為憑據,眼下還不能陳述。」於是,中山君派他到趙國去。

司馬喜拜見趙王,說:「我聽說,趙國是天下最善音樂和出產美女的國家。這次我來到貴國,走城過邑,觀賞人民的歌謠風俗,也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卻根本沒有見到天姿國色的美女。我週遊各地,無所不至,從沒有見過像中山國的陰姬那樣漂亮的女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仙女下凡,她的艷麗用言語簡直不能描畫。她的容貌姿色實在超出一般的美女,至於說她的眉眼、鼻子、臉蛋、額角,那頭形,那天庭,那真是帝王之後,絕不是諸侯的嬪妃。」趙王的心被說動了,高興地說:「我希望能得到她,怎麼樣?」司馬喜說:「我私底下看她那麼漂亮,嘴裡就不知不覺地說出來了。您如果要想得到她,這可不是我敢隨便說的,希望大王不要泄露出去。」

司馬喜告辭而去,回來向中山君報告說:「趙王不是個賢明的君主。他不喜歡道德修養,卻追求淫聲美色;不喜歡仁德禮義,卻追求勇武暴力。我聽說他竟然還想得到陰姬哩。」中山君聽後臉色大變,很不高興。司馬喜接着說道:「趙國是個強國,他要得到陰姬的心思是肯定的了。大王如果不答應,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如果把陰姬給了他,不免會被諸侯恥笑。」中山君說:「那該怎麼辦好呢?」司馬喜說:「大王立陰姬為後,以此斷了趙王的念頭。世上還沒有要人王后的道理。即使他想來要,鄰國也不會答應。」中山君於是立陰姬為王后,趙王也就沒有再提娶陰姬的事了。

【評析】

司馬喜先假託去趙國考察,到趙國後極盡美艷誘惑之詞、渲染陰姬的傾國傾城、沉魚落雁,用佳麗美色輕易使趙王上鈎,然後按照事先的安排,以立皇后、斷趙王念頭為理由水到渠成地讓陰姬當上了王后。作這種事,一定要事先謀劃周全,然後各方面都要進行說服工作,等各個方面的目的達到了,那麼整體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謀略在於解決難題,其實每個難題都有它的特點,掌握了特點也就掌握了解決難題的突破口。陰姬與江姬爭後之事的特點是解決的是漂亮女人的事,而男人無不好美色,所以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美色也就出來了。 [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