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防曬霜是防止皮膚受紫外線曬傷的護膚品。有不同的防禦指數SPF,指在一段情況下可延長避免曬傷的時間。如用SPF4太陽油,則在每平方公分的皮膚塗抹有2毫克防曬乳的情況下,可以延長4倍的曬傷時間,本來一小時便會曬傷的皮膚,可以受保護多至4小時;亦能夠阻隔 75%的UVB。
防曬黑係數(protection factor for UVA)則為評估防曬劑對UVA的防曬能力指數,包含日本的PA值系統、歐洲的PPD值系統。 亦有醫學報告指出,防曬霜一般不能夠完全隔掉紫外線,紫外線還是可以繼續穿透這層防曬產品。因此最好先用抗氧化產品,以中和自由基,同時幫助膠原蛋白生成。
防曬指數
根據波長的不同,紫外線分成三種:
UVA:波長最長的一種紫外線,不被大氣層頂端的臭氧層吸收,可以穿透真皮層,比UVB更能深入皮膚,使皮膚曬黑,並導致脂質和膠原蛋白受損,引起皮膚的光老化甚至皮膚癌,所以UVA不但會激髮色素合成而使膚色「變黑」,更是造成皮膚「老化」及細紋產生的主要原因。
UVB:中波紫外線,它可到達真皮層,導致皮膚日光灼傷,紅斑、曬黑等現象,但大部分UVB被臭氧層吸收,同時可被玻璃、遮陽傘、衣服等阻隔。
UVC:UVC會被大氣層幾乎完全吸收,只有極少的情況我們會碰上。
防曬原因
當皮膚接受紫外線過度暴曬後,會損傷表皮細胞;活化酪胺酸酶,加速色素合成,破壞皮膚的保濕功能,使皮膚變得乾燥,讓真皮層中的彈力纖維受損,使細紋產生,在強烈照射下,還會造成肌膚發炎、灼傷。有異常情形時,則會變成色素性的皮膚癌等。
在一次性較長時間紫外線照射皮膚後,經數小時至10餘小時皮膚出現慢性紅斑[1] (曬斑),顏色鮮紅,皮膚水腫,嚴重都會起水皰[2] 。在日曬後第二天皮膚紅斑反應達到高峰,經一周左右紅斑消退,有落屑和色素沉著,自覺皮膚灼熱疼痛,嚴重者可伴有全身反應,如發熱、頭痛、乏力、噁心和全身不適,甚至出現心悸[3] 、譫妄與休克。 防曬主要阻隔或吸收的的紫外線類型有UVA(長波紫外線)、UVB(中波紫外線)和UVC(短波紫外線),不同的紫外線對於皮膚的傷害有所差異。
市場
台灣 因應氣候與膚質衍生出不同產品特性與類型之防曬產品,據調查,產品特性以控油、上妝難易二者最受關注,產品類型則以防曬乳液、隔離霜、防曬粉底液三者聲量最高。
防曬常見物質
1.氧化鋅
是一種重要而且使用廣泛的物理防曬劑,屏蔽紫外線的原理為吸收和散射。氧化鋅屬於N型半導體,價帶上的電子可以接受紫外線中的能量發生躍遷,這也是它們吸收紫外線的原理。而散射紫外線的功能就和材料的粒徑相關,當尺寸遠小於紫外線的波長時,粒子就可以將作用在其上的紫外線向各個方向散射,從而減小照射方向的紫外線強度。此外,如果這原料的粒徑過大,塗在皮膚上會出現不自然的白化現象。因此納米級微粒與通常尺寸相比有著顯著的優勢。
2.二氧化鈦
二氧化鈦的強抗紫外線能力是由於其具有高折光性和高光活性。其抗紫外線能力及其機理與其粒徑有關:當粒徑較大時,對紫外線的阻隔是以反射、散射為主,且對中波區和長波區紫外線均有效。防曬機理是簡單的遮蓋,屬一般的物理防曬,防曬能力較弱;隨著粒徑的減小,光線能透過二氧化鈦的粒子麵,對長波區紫外線的反射、散射性不明顯,而對中波區紫外線的吸收性明顯增強。其防曬機理是吸收紫外線,主要吸收中波區紫外線。由此可見,二氧化鈦對不同波長紫外線的防曬機理不一樣,對長波區紫外線的阻隔以散射為主,對中波區紫外線的阻隔以吸收為主。
3.水楊酸辛酯
水楊酸辛酯中帶有共軛π鍵,可以吸收紫外線,並將紫外線的能量轉化為熱釋放出來從而達到防曬的目的,水楊酸辛酯能吸收280-300nm波段的紫外線,作為UVB吸收劑使用於防曬化妝中,雖然水楊酸辛酯紫外吸收能力較小,但相對於其他大多數防曬劑較安全,毒性較小,而且廉價,因此是人們較常使用的一類紫外線吸收劑。
4.甲氧基肉桂酸辛酯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分子中有一個共軛的大π鍵。這個共軛結構可以看做以苯環為核心,一邊延伸到包括取代基甲氧基中的氧原子,另一邊延伸到另一個取代基中的雙鍵和酯基。這種共軛結構決定了該物質具有吸收紫外線的性質。實驗揭示,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可以吸收280-310nm波長范圍的紫外線,在311nm處產生最大吸收。
二苯甲酮類結構中苯環上的羥基氫和相鄰的羰基氧之間,可以形成分子內氫鍵而防曬機理構成螯合環。當吸收紫外光後,分子發生熱振動,氫鍵被破壞、螯合環打開,此時化合物處於不穩定的高能狀態,在恢復到原來的低能穩定狀態過程中,釋放出多餘的能量。這樣,高能、有害的紫外光變成了低能、無害的熱能。同時,羰基被激發,發生互變異構現象,生成烯醇式結構也能消耗一部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