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阮郎歸·柳陰庭院占風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阮郎歸·柳陰庭院占風光》是南宋詞人曾覿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寫環境,描繪出一副寂靜的畫面,而一「忙」字,寫出了燕子點水嬉春的歡快熱鬧景象。下片通過環境的渲染、烘托,進一步摹擬燕子的形象,借燕子惜花,表現自己珍惜美好事物的心情。這首詞全詞寫景詠物,倩麗新巧,描繪雙燕體態,傳神入畫。

  • 作品名稱:阮郎歸·柳陰庭院占風光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海野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 者;曾覿
  • 詞 牌 :阮郎歸

作品原文

阮郎歸①[1]

柳陰庭院占風光,呢喃②清晝長。碧波新漲小池塘,雙雙蹴水③忙。

萍④散漫,絮飄颺⑤,輕盈體態狂。為憐流去落紅香,銜⑥將歸畫梁⑦。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阮郎歸:詞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園」「碧桃春」。雙調,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後段五句,四平韻。

②呢喃(ní nán):形容小聲說話,泛指女孩子的撒嬌時的聲音。

③蹴(cù)水:點水,踏水,掠水。

④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葉子扁平,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葉下生鬚根,開白花,稱「浮萍」。

⑤飄颺(yáng):飄揚,飄動飛揚。

⑥銜(xián):含着,用嘴叼。

⑦畫梁:有彩繪裝飾的屋樑。

白話譯文

庭院深深,楊柳陰濃,在這美麗的環境裡燕子雙雙終日呢喃,占盡風光,一池春水,蕩漾着碧波,燕子雙雙掠水而過。

池塘中浮萍散漫,池塘上柳絮飄揚。落花隨水流去,燕子非常憐惜,便把那一片片的落花銜到樑上的巢里去了。

創作背景

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初十,宋孝宗陪太上皇宋高宗,至後苑賞花,「回至清妍亭看茶蘼,就登御舟,繞堤閒遊。倚闌閒看,適有雙燕掠水飛過,傳旨令曾覿賦之,遂進《阮郎歸》。」可見這是奉旨填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鄒祗謨《遠志齋詞衷》說:「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詞深得其中之昧。處處說燕,而終篇無一燕字。說它寫得不像,卻很像;說它像,卻又不太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取其神而不襲其貌。詞人主要通過烘托、陪襯等方法,迂迴曲折地描寫燕子所處的環境,燕子的聲音、動作和體態;同時還藉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詞的起首二句先寫環境,後寫聲音。庭院深深,楊柳陰濃,渲染了庭院的深邃靜。在這寂靜的環境中,唯有雙雙紫燕,終日呢喃,神態上這就突出了詞中的主體。不徑說燕子,僅以「呢喃」二字,從聲音上勾畫出它的特點,接着後面兩句,也以同樣的結構,先寫環境,後寫動作,只是詞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2]

一池春水,雨後新漲,碧波蕩漾,境極美矣。此時忽有雙雙燕子,掠水而過。這是以環境之靜,烘托燕子之動,動靜相宜,便產生優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謂得燕子之神。一隻燕子剛從水面上點了一下,飛了過去,緊接着又一隻燕子從水面上點了一下,飛了過去……飛燕踏水,前後相續,活生生的一幅飛燕鬧春圖呈現於眼前。雖不言燕,而生動的燕子形象已入讀者眼帘了。

過片二句,通過環境的渲染、烘托,又進一步運用明喻或暗喻摹擬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摹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見張炎《詞源》論詠物),其妙亦在似與不似之間。「萍散漫」,承上片「池塘」

。池塘上浮萍點點,逐水飄流,映襯了空中的飛燕。「絮飄颺」承起句「柳陰」而來。既雲有陰陰楊柳,自有柳絮飄颺,於中也自然地點出時當絮飛花落的暮春,與《武林舊事》所說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風中飄揚,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飛翔的姿態。其體態輕盈,情韻杳眇,悠然可想。而着 一「狂」字,回味無窮。

結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猶如畫龍點睛,全篇因之警動。暮春時節,落紅陣陣,有的飄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惹人憐惜。詞人說:「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寫燕子惜花,同時也將人之憐香惜艷的心情反映出來。「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彥)《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於曾覿,曾詞人之根可能出於李詞。然李詞所的只是燕子銜泥築巢的結果,而曾詞則刻畫其過程,形象更為生動,情感更加濃厚。同時,下句的「歸」字與上句的「去」字,相互呼應,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卻把它一口一口銜回畫梁,築成芳巢。這就賦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實際上也映射出詞人自己的「心影」。這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是相當成功的。[3]

名家點評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一:「憐香惜艷,燕大不俗。『落花都上燕巢泥』,根出在此。」

作者簡介

曾覿(1109~1180年),字純甫,號海野老農,汴(今河南開封)人。以父任補官。宋孝宗受禪,除權知閣門事兼傒辦皇城司。又常侍宴應制,其應制諸詞,見《乾淳起居注》。覿與知閣門事龍大淵怙寵依勢,世號「曾龍」,為大臣所劾。乾道初,出為淮西副總管,移浙東。淳熙元年,除開府儀同三司。淳熙六年,加少保、醴泉觀使,權震中外。淳熙七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列於《佞幸傳》。有《海野詞》一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