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阮葵生(清朝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阮葵生(清朝官員) 阮葵生(1727—1789),字寶誠,號吾山,清代淮安府山陽縣人,是清代乾隆時期有成就的詩人、散文家法學家

簡介

阮葵生(1727—1789),字寶誠,號吾山,清代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乾隆壬申科舉人,辛巳會試以中正榜錄用,以內閣中書入值軍機處,歷任監察御史、通政司參議、刑部右侍郎,是清代乾隆時期有成就的詩人、散文家和法學家。 

家世

阮蔡生世居淮安新城北辰坊,另在城內勺湖建有草堂別墅,世代科仕,崇尚治學,熱心鄉里教育。 阮葵生曾祖父阮晉當時與同鄉著名學者閻若璩齊名,撰有《自吟亭詩稿》,兩人一起被大吏推薦參加博學鴻辭科考試;祖父阮應韶是監生;伯祖父阮應商是進士,任戶部郎中,以直言敢諫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稱讚;父親阮學浩和叔父阮學浚都是進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編修,同被派至地方擔任大權在握的鄉試主考官,人稱「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歲中進士,任內閣中書、縣令等職,善詩文,與阮葵生一起被當時人譽為「眉山兄弟」。阮氏祠堂的門上寫着的對聯「一門三進士,七世兩鄉賢」,反映的就是阮氏處於鼎盛時期的狀況。   阮葵生的父親阮學浩(裴園)系清代雍正年間進士,歷官翰林院檢討,提督湖南學政,典陝西、山西鄉試,銓京都會試同考官,階儒林郎加二級,贈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參議。他一生治學嚴謹,博識多才,曾刊《教學遺規四禮翼注》及《學約》,以訓士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十九歲的阮學浩,陳情辭官,回鄉奉母,在他著名的書屋「勺湖草堂」讀書講學,「十餘載遂不出山,日取淮海士,獎掖而成之者數百餘人」。阮氏房舍建於勺湖南岸,而草堂建於勺湖之中,後改為書院。雍乾年間,淮安文風興盛,當時麗正書院(舊址即今淮師),和魁文書院(舊址即今淮中),經常延請裴園公講授經學。阮學浩見府、縣兩學維修不善,便發起創立公益團體「灑掃會」,邀約兩庠人士集資修葺,而他總是資助銀兩最多。此外,他還將家藏的書籍百餘種,贈送紿麗正書院,供諸生攻讀。   阮學浩生有二子,長子阮葵生(1727-1789),字寶誠,又字萍廬、樂君,號吾山,晚號安甫,累官刑部右侍郎,以其《茶餘客話》着稱於世;次子阮芝生,因叔父阮學浚無嗣,「出為學浚後」,乾隆進士官德清知縣,由於為政清廉,誥授奉政大夫直隸永定河北岸同知。   父親阮學浩在翰林院任着作官凡二十年,着述頗豐,有《娛萱亭稿》、《職思亭詩文集》傳世,叔父阮學浚着有《蔃村詩文集》,弟弟阮芝生着有《詠素齋文集》、《聽潮集》等。出生在這樣極富吟詩弄文風氣的家庭中,阮葵自幼受到薰陶,養成寫詩的癖好,「二十年間兩千篇,叢編蠹簡恣塗竄」(《邱丈桐園為予訂〈十載刪余集〉賦長句寄懷》),自癸酉(1753年)結首部詩歌集《十載刪余集》(上、下)起,後來陸續編訂《吳舠集》、《彭城集》、《越角吳根集》(上、下)、《紅蕉館集》、《勺湖集》、《晚移集》、《七峰集》(一、二、三)、《西山集》、《瓶花書屋集》、《春淀集》、《春草軒集》(一、二、三)、《聽鴻集》(一、二)、《得請集》、《屬車集》、《拙慶齋集》(一、二、三、四)等詩集。《拙慶齋集》編訂於1789年,即他去世的那一年,可見詩歌創作伴隨他一生。   阮葵生無論在成名之前,還是為官以後,都熱心鄉里的教育事業,一直贊助父親親手創立的「灑掃會」。為了使集資能夠發揮「一勞永逸」之效,他建議籌款存典生息,還倡導購置田產,交莊民屯糧起租,以備辦學之資。故阮氏莊園——鵝錢莊(在今東門外和尚莊東南),素有「一千莊」之稱。阮葵生也生有二子,長子阮鍾琦,候補布政司理問,但終身未仕,一直在家秉承先祖遺志,監督「灑掃會」同人恪守《會約》,嚴禁從中貪污作弊。次子阮鍾景,順天府北榜舉人,歲在而立就早逝了。   從晚清開始,阮氏家道中落,一蹶不振。雖然遺稿和藏書較廣,但逐漸散佚。所幸阮葵生的六代孫阮再庵老人,現年七十有五,尚能記憶追溯先祖遺事,尤其是乾隆四十七年由阮葵生、阮芝生重修溝《山陽阮氏家譜》(勺湖草堂收藏刻版,分上、中、下三卷),竟失而復得,尚存淮安圖書館。這對研究雍乾時期的淮安文化歷史、地方掌故以及阮氏家世等,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山陽阮氏家譜》得知,阮氏原籍是江西臨江府清江縣棗兒村,從武德公一代起,於元末定居淮安。山東濰坊尚有阮氏分支。另據《續纂山陽縣誌·名人墓》記載,阮學浩、阮葵生父子歿後,均葬於七里塘(今城東鄉趙徐村西南)阮氏墓地。著名的文學家天台齊召南,曾為阮葵主撰有《墓志銘》,全文載入《山陽縣誌》。

一生

  阮葵生出身於翰墨世家,天資早慧,智力過人,幼年就矢志篤學。據《山陽縣誌》記載,他「生而才識卓越,為文下筆立成」。孩提之年的阮葵生,小名叫大寶,弟弟阮芝生叫二寶,因父親供職外省,兄弟倆一起從師受業。有一天,老師因事外出,他們就頑皮起來,竟忘了溫習課業.老師回來發覺後,為了懲戒今後,就故意用他兄弟倆的名字出聯囑對,上聯曰:「葵生芝生,一對畜牲。」芝生急得瞠目結舌,而葵生卻不慌不忙,略加思索,即脫口對出下聯:「大寶二寶,兩個活寶。」工穩嚴整,堪稱絕妙,深得老師讚許,人皆以「神童」呼之(一說是其父屬對——編者)。   乾隆十七年(1752年),阮葵生鄉試中式,二十六年(1761年)會試南官得副選入幃,兼三館纂修,以內閣中書入值軍機處,歷官刑部郎中、河南道監察御史、通政史參議。因其「治獄以明察平允見稱於時」,誥授光祿大夫、刑部右侍郎加四級。他居官清正,為人有節,「耿直不面諛人,人有過而面斥,退而相忘」;及官刑部二十多年,「熟精法律,屢決大獄」,為「刑名總匯熟諳之員」。   阮葵生博聞強志,多才豐藝,一生交遊極廣。居官刑部後,被朝野上下譽為「司寇公」。他雖「晝夜訊供無少閒,而校書和詩如常」。他在京都還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瓶花書屋」,作為文翰薈萃的場所。他同《閱微草堂筆記》作者、禮部尚書紀曉嵐,《四庫全書》編纂之一、榜眼出身的陳萬青等人,唱和詩詞,往來甚密。   阮葵生一生生活儉樸,好善樂施。京師有座「松筠庵」,是明朝楊繼盛的故宅,後改為祠堂。因其年久傾圯,阮遂邀同人捐資修復。他還在北京「改建淮安會館,鄉人謁選應試赴都者,皆助以道義」,因此深得世人景仰。   據史載,阮葵生有一次因祀祭天壇墜馬受傷,乾隆帝聞之,特諭「此後乘轎勿騎馬」。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阮葵生因體態肥胖,步履維艱,不幸患「中風」(即腦溢血)歿於京師,享年六十二歲。

着述

阮葵生博學多聞,才思敏捷,數千字文章可一揮而就。《四庫全書》中《西域圖志》和《西域同文志》為他所撰。他一生勤於着述,朝廷每有慶典則貢辭獻賦,詩文創作從不間斷,留下了大量的文稿。   阮葵生一生涉世較廣,閱歷較深,「少侍文京師,即識國家掌故」,尤其注重歷史考證。他所着的《茶餘客話》,「記前型,搜逸事,考證典物,多有未經人道者,」(《中國名人大辭典》)是近二百年來很有資料價值的筆記着述。該書對淮安的地方掌故軼事記載比較詳盡,對於研究淮安地方史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文學史料記載,阮葵生的《茶餘客活》約寫成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書有三十卷,王錫祺印本為二十二卷,舊時通行節本僅有十二卷,其文筆老練,選材精緻,立意清新,內容包括政治、歷史、地理、科學、工藝、文學、藝術等,還記載清初的有關典章制度及清人入關前後的建置等歷史資料。阮葵生生前記有大量司獄筆記。他通過刑案匯總,善於總結經驗,立論準確,見解精闢。他死後,後人曾經根據他的手稿專門為他整理成一部《刑述》,很有借鑑價值,可惜今已失傳。此外,阮葵生還着有《七錄齋集》、《七錄齋詩詞集》、《阮氏族訓》、《阮氏家譜》,但生前都沒有公開出版。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初秋,他寫有《憶勺湖草堂歌》以及《憶家園雜詩》十一首,均收入《山陽阮氏家譜》。2009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澤強校點整理的《阮葵生集》,此書收錄了他的絕大部分作品。 [1]

參考文獻